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浙江偏远山区增长中心的建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将西方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理论应用于山区区域发展的研究中。以浙江偏远山区为例,分析了建设“增长中心”的必要性,提出了“增长中心”建设须遵循的原则,论述了“增长中心”建设的根本方向和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2.
培育经济增长极,打造沿海经济隆起带,既是河北省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所在,也对从根本上转变河北省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模式具有深远意义。本文从增长极理论及其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实践入手,在研究增长极效应实现条件的基础上,对河北省沿海经济隆起带的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市域城镇体系空间布局研究——以河南平顶山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研究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重要方向。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是否合理,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一定作用。文章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平顶山市域城镇体系规模等级、地域空间结构、市域经济发展水平等现状进行分析,通过运用断裂点公式对平顶山市域中心城市辐射影响范围进行定量计算,剖析平顶山市域城镇体系存在如下问题:城镇体系人口规模等级差异大,城镇化率基础好于全省平均水平,城镇化水平发展不平衡,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状态非均衡等。根据研究区域情况,对平顶山市域城镇体系进行布局构想,即打造叶平宝鲁一体化核心区为引领,加强3个卫星城市的发展为带动,做好小城镇的生态建设,完善市域交通网络建设,推进产业集聚区的建设,建立起一个等级清晰、核心突出、职能明确的"一心三卫三层"网络型城镇体系。  相似文献   

4.
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是东北地区经济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从辽源工业化发展与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互动关系入手,探讨以资源型产业为主导的工业化进程在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方面的主要特征,指出极高首位度的城镇体系结构、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及不完善的“点—轴”网络是辽源市空间结构的主要特征。进而分析现有空间结构与接续广业发展间的趸动关系,提出完善“点—轴”网络、发挥增长极的带动作用和调整行政区划方案等空间结构的优化意见。  相似文献   

5.
区域经济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大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战略主要包括梯度推移论、增长极理论和市场再分配理论等。本文在对我国区域经济理论进行初步叙述的基础上,分析了差异性区域经济发展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进而提出了完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飞地"型城镇研究:一个新的理论框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贫困落后地区中“飞地”区域内的城镇化道路素来与发达地区的城镇化道路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飞地”型城镇是指在某一个贫困落后地区中的“飞地”区域里,由于拥有某种独特的自然资源和环境,长期未得到有效地开发和利用,随着人类对其开发和利用,形成了自己的增长极和推进型产业并带动其他相关创新型产业迅速发展,从而带动城镇发展,并最终成为著名旅游城镇和地区。“飞地”型城镇概念的提出是建立在“增长极”理论和“飞地”经济理论基础上的。  相似文献   

7.
北京市顺义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联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北京市重点发展的新城之一顺义区为例,基于1996-2006年顺义区城镇建设用地与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分析,得出两者都以快速增长为变化特征,造成顺义区境内近10年建设占用耕地面积高达区域总面积的1/5.这一趋势与国家及北京市大力倡导的集约节约利用建设用地和严格保护优质耕地思想相悖,急需以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城乡建设用地增长联动的思路来规划调控用地.通过以行政村为单位,构建"土地自然生产能力评价体系"和"区域经济发展潜力评价体系",并应用ArcGIS6.5和SPSS11.5的分析功能,将两套评价结果空间叠加,生成高生产能力高发展潜力、高生产能力低发展潜力、低生产能力高发展潜力和低生产能力低发展潜力四个类型区域,并分别提出城乡建设用地指标配置方向.  相似文献   

8.
城镇基准地价平衡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现阶段,我国的城镇基准地价体系是基于土地所处区域内的各项因素评估制定的,很少反映不同地域或城市差异,对土地市场和土地有效利用缺乏引导。如何使基准地价反映不同地区或城镇的经济差异和地价趋势,使城镇间的地价实现可比性?本文提出了城镇基准地价平衡观点,主张通过数理分析和城市间的横向比较,调整本地域的城镇基准地价,实现平衡,使地价与城镇的经济发展水平一致,对土地利用方向和效率更具指导意义。本文以我国29个城市为例,将这些城市地价纳入到同一个体系中进行了实证分析,对地价的制定与管理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城镇化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是现阶段我国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本文回顾了新疆城镇化发展的历程,分别从人口城镇化水平、城镇的规模体系、城镇的空间布局和城镇经济等方面分析了新疆城镇化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梳理了城镇化进程的特征并提出稳妥推进新疆城镇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根据经济增长极理论,影响经济增长极形成的因素可归纳为资金、技术和人才、制度。本文详细分析了在农村城镇化过程中这三个因素对农村城镇增长极形成的作用,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1.
区域间产业协调发展是区域间经济协调发展最核心的内容.依托资源产业政策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依据,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即资源市场失灵理论,累积因果理论,中心-外围理论,增长极理论,梯度转移理论.依据这些理论,通过对我国资源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状态评价,提出了如下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资源产业政策建议.即:加快中西部地区资源产业结构调整,合理组织资源产业、完善资源产业发展政策体系,加强产业关联,不断延长产业链,提高资源产品附加值,发挥资源型城市的作用,加强东西部合作,建立并完善资源开发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12.
该文运用增长极理论对天山北坡经济带这一特定区域的经济发展战略所涉及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农村城镇化,是指在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工业化的同时,参照城市经济、技术和社会标准,在广大农村建设中小城镇。城镇化建设是农业人口向城镇地域集中和农村地域转化为城镇地域的过程,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经济社会发展和工业化的必然结果。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如人口增长过快、土  相似文献   

14.
发展小城镇在新疆具有独特的意义,新疆地域广阔,特殊的地理位置及内外部环境导致城镇集中在绿洲区域,这种分散的地域特征为新疆特色城镇发展奠定了基础。探索适合新疆发展的特色城镇化道路符合十二五规划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健康发展的主题,也关系到新疆的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城市圈理论为指导,基于战略层面审视合肥区域特大城市发展定位和目标,勾画区域空间整体布局思路,进行区域城镇发展模式选择,对城镇体系、空间组织、职能分工进行探讨,谋划主要类型区、都会区、环巢湖地区等重要战略空间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6.
受历史、地理、政策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等方面的影响。四川省城市化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城市化水平、城镇地域空间分布和城市等级规模等诸方面。具体为城市化质量水平偏低、建制镇地域分布密度高、城镇等级规模分异大和极核型首位分布。四川省的地形地貌、环状与线状的交通布局、经济结构的变化和强烈的政府行为共同构成了四川城市化发展的机制。  相似文献   

17.
目前,经济发展呈现新常态,资源环境压力不断变大而且区域发展之间存在较大且不断加大的差距,要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鼓励新的增长极的诞生、区域发展在格局上进一步优化,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本文借助Arcgis(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测度2004年以来京津冀经济重心空间演变路径,得到该区域经济重心大致的空间演变路径是:东北-东南-...  相似文献   

18.
山区城镇发展和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区是特定区域,相对贫困是各国山区共同特征,随着经济发展和环境变化,山区陷于经济和环境的双重困境。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区人口占全国的56%,故山区发展意义重大。根据区域经济理论,地区发展须有一个发展极,而承担山区发展极角色的城镇发展长期滞后。本文运用资源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和城镇经济学相关理论,分析山区城镇发展特征,剖析城镇发展和资源利用的关系,探讨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城镇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思路。1、山区城镇发展的制约因素和特征从城镇发生、发展观点出发,中国城镇分三种类型:(1)以中心地方功能为主。…  相似文献   

19.
现代经济中,金融发展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是绝对不能够忽视的。区域金融发展理论探讨的是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在地域上的表现,是将区域与金融作为有机整体来观察,分析其产生、发展、运动的规律。其实质就是将金融置于区域经济的环境中进行研究,只有从不同的经济区域出发,才能更清楚地认识金融的意义。改善新疆区域金融结构,提高金融效率,将是新疆区域经济发展与金融体制改革而临的重要难题。本文主要将在界定金融结构与新疆区域金融结构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新疆区域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并以新疆区域经济有关数据为样本进行实证检验。  相似文献   

20.
以重庆市江津区为例,就其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之间的相关性做出分析,并用主成份分析法得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是社会经济增长、农业产出和林业产值.经济发展对土地利用结构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建设用地尤其是城镇工矿用地增长过快、农用地尤其是耕地面积下降迅速、林业用地面积在不断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