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刘娜 《活力》2010,(20):92-93
长期以来自然界被人类当做任意攫取对象,璀璨的人类文明史就是人类不断战胜自然的历史,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错误定位及对科技的无理性崇尚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科学、技术与社会(STS)和自然的关系问题成为当前一个重大的全球性问题,人类应该认识到科学技术本身不是导致生态危机的根源。应该寻求一条正确使用科学技术重构人、社会和自然的关系解决生存矛盾,重建人类的幸福家园并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2.
一、和谐视角下人才环境优化的思路与基本目标 "和谐"是指协调、和顺、融洽、无矛盾冲突、无相互抵触之意.我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在于注意和谐,即强调人与物之间的融和.人与人之间的"和合"、"和为贵"、"政通人和"、"家和万事兴"等等,就是这一人文精神的具体表述.人类社会的和谐则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诸多元素在一定条件下实现均衡、稳定有序、共同发展的一种状态.一定程度上讲,和谐是评价人类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和谐人才环境从根本意义上讲,其内涵主要是指个人之间、个人与组织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全面和谐.  相似文献   

3.
刘石锋 《管理观察》2020,(3):102-103
哲学关注着人类如何行动,即人类该如何去做才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本文从人类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三个维度进行了解读:尊重自然界生命的存在;践行绿色消费模式;正确处理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和谐是人类永久的话题,和谐应该有多方面的内容,本文主要从生产力的角度来论述和谐,从生产力的内部结构来剖析和谐的作用。生产力的构成要素之间的协调一致,不仅可以大大的提高生产的效率,而且可以合理利用资源,节约资源,从而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和谐也是生产力。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的人与自然和谐思想蕴含着很多内容,其中主要包括人与自然界不可分割、辩证统一的关系、劳动实践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桥梁以及人创造环境,环境反作用于人.当前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生态问题,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的人与自然和谐思想对于我国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政治、生态经济以及构建尊重自然规律的生态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规律就构成了生态文明的理论关系.生态文明的实质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建立科学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前提.生态文明的境界是一个和谐的社会有机体寓于人与自然的和谐之中,社会是人同自然界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被中国古代哲学家视为人生的理想境界,要求人与自然保持和谐统一。天人关系问题是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实质上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自然界不仅是人类生命和一切生命之源,而且是人类价值之源。本文简单论述了儒家天人观思想的演变。  相似文献   

8.
白景丽 《活力》2010,(2):224-224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生态理论的基本问题。马克思把人和自然的关系看作是对立统一的整体,他十分强调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并指出依靠典产主义社会制度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9.
现今生态问题严重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生态自然观正确的反映出了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统一的本质,为缓解生态危机的影响提供了重要的哲学依据.生态自然观的确立是人类自然观的发展进步,生态自然观对人类正确的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界,促进人类健康发展有着积极地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关于和谐旅游的伦理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和谐旅游的内涵 旅游是人类为满足物质和精神上的某种需求而离家客处外地进行游乐活动的一种特殊方式.在这种特殊的活动中,人们必须处理一系列复杂的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旅伴之间的关系、人的身心关系等.和谐是一个关系范畴,是指事物之间协调、均衡、有序的状态.旅游是通过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实现和谐的一种途径.  相似文献   

11.
正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中华民族是个有着5000年文明历史的伟大民族。主导中华文明的儒家思想完整的界定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精神层面奠定了生态文明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随着各国消费者消费观念的转变,人们在进行商品购买的过程中注意的不再单单是产品的价廉物美,而且更为关注的是商品是否环保及是否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有益。由此,各国企业纷纷推出"原始生态"、"绿色环保"产品,实行绿色营销。绿色营销作为人类营销活动理念的新飞跃,是实现人与自然、社会三者共生共存的营销活动与营销组合的过程。它的产生不仅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也是人类理性消费的必然结果。它以环保意识与生态平衡为前提,运用综合性的方式和手段,有鲜明的绿色标记,实行国际绿色标准,以力求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这两个绿色文明价值目标,实现人、自然、社会三者共生共存的伟大愿景为使命。我国实施绿色营销活动时间较短,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3.
杨军 《中外企业家》2013,(9):241-242
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关系到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利益。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界的索取与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也日益俱增,生态平衡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人类社会的发展不能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人类在征服自然的同时必须以尊重自然为前提,始终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一、提高生态文明的意识 意识是指人类为谋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形成的一种思想观念,包括生态伦理意识、生态价值意识、生态科技意识、生态审美意识等.生态文明意识是人们正确对待问题的一种进步的观念形态,体现人与自然平等、和谐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5.
吴金华 《活力》2011,(22):142-143
对于人类社会来说,和谐主要表征的是天人、人际、身心关系的相通、契合、统一状态,是人们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加强对大学生的和谐价值观教育,培育身心和谐观,促进自身的身心和谐,培育诚信观促进人与人的和谐,培育公平正义观。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培育生态文明观。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6.
人类现有的生产、生活和经济发展方式,使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日趋恶化,需要从生态伦理的视角下反思人类的经济活动.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下,保护生态环境,提升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度,需要调整人类的行为,遵循自然界的生态伦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追求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用生态伦理的道德规范引导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活动,使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其目的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企业作为社会组织的一分子,自然责无旁贷。企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经济基础,企业的健康成长和可持续发展是和谐社会发展的基本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18.
一、社会公平是社会和谐的重要体现社会和谐作为社会存在的一种状态,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主要表现为社会结构内部和外部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及人的身心的和谐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新局面的的一项重大任务,是我国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社会和谐与社会公平是密不可分的。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基础,就是社会的各种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其他利益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  相似文献   

19.
和谐社会的建设,是一个全面系统的目标,既要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又要人与自然的和谐;既要各阶层、各利益群体之间的和谐,又要经济、政治、文化等系统的和谐.建设和谐社会,是要全社会、各阶层、各方面都要发挥自己的特定作用,形成合力.企业工会组织要增强建设和谐社会、和谐企业的信心.  相似文献   

20.
吴英鹰 《活力》2006,(2):45-45
可持续发展是生态、社会和经济全方位的发展问题,而非单纯其中某一方面。由此可见,可持续发展强调的是环境与经济的协调,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它包含人类需要、资源限制和公平三个要素。用公式表示就是:保持生态稳定+有控制的经济增长=可持续发展+社会平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