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左挺 《财会通讯》2008,(12):119-120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下简称农村低保制度)是国家和社会对年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贫困人口,按最低生活标准实行差额补助,以保障收入难以维持最低基本生活的农村贫困人口而建立的一种社会救济制度。  相似文献   

2.
曹珂 《西部财会》2010,(6):66-68
完善的社会救助制度在一定意义上有助于促进发展成果的公平分配,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就是对我国传统社会救济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是农村社会救济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从建立完善的农村低保制度角度,提出近年来低保制度执行中发现的问题,分析其产生的主要原因,并从实际出发,对如何完善陕西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以寻求更好地解决陕西农村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问题。  相似文献   

3.
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以下简称低保)制度是国家和社会为保障收入难以维持最基本生活的城乡贫困人口而建立的一种社会救济制度。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其中重点提到,要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并逐步提高保障水平。本文结合近期对江西省上饶市城乡低保制度运行情况的调研,就进~步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出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4.
最近,我们对我区2000年度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进行了审计调查,从调查的情况看,我区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面临着一些需要改进和完善的问题。一、现状与问题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政府对城市贫困人口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进行差额救助的新型社会救济制度,是对传统社会救济制度的重大改革,它是维持城市贫困人口基本生活的“最后一道保障线”。1999年9月国务院颁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后,国家和我区逐步加地区,2000年度自治区下拨中央补助款184万元,地区各县财政预算安排234万元,实际只有三个县…  相似文献   

5.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政府对农村贫困人口按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进行差额救助的新型社会救济制度。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发展城乡社会救济和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福建省通过近年来的积极探索,于2004年1月,福建省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全面建立和实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标志着福建省农村低保制度的全面建立。经过一年的实践,  相似文献   

6.
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国家和社会为保障收入难以维持最基本生活的城乡贫困人口而建立的一种社会救济制度。保障标准和保障对象是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两大核心要素,建立健全城乡低保体系内外监督机制,不断提高低保办理过程中的透明度,提升低保工作的时效性、针对性和影响力,以期促进低保工作的更加规范。  相似文献   

7.
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政府对城乡贫困人口按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进行差额救助的新型社会救济制度,被称为"社会保障体系中的最后一道安全线"。自1993年上海市首创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来,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经过不断地改进、完善和规范化建设,到2007年国务院要求在全国建立农村  相似文献   

8.
<正>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国家和社会为保障收入难以维持基本生活的农村贫困人口而建立的一种社会救助制度,对人们生活起着兜底的作用。建立和实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改革和完善社会救济制度、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措施,是从制度上保障农村地区贫困人口基本生活的必要途径,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国家和社会为保障收入难以维持最基本生活的农村贫困人口而建立的一种社会救济制度,是消除城乡差别、实现农民国民待遇的重要举措,是一件实实在在的民心工程。  相似文献   

10.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国家和社会为保障收入难以维持基本生活的农村贫困人口而建立的一种社会救助制度,对人们生活起着兜底的作用。建立和实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改革和完善社会救济制度、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措施,是从制度上保障农村地区贫困人口基本生活的必要途径,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国家为救济难以维持基本生活需要的城市居民而制定的社会救济制度,旨在为城市贫困居民的最低生活需求提供制度性保障。1997年9月,国务院颁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1998年7月1日石嘴山市建立低保制度并组织实施。截止2002年12月底,  相似文献   

12.
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政府对贫困人口按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进行差额救助的社会救济制度,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的最后一道“安全线”。赤峰市根据国家和自治区的要求,从1997年起率先在市辖三区实施了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至1999年5月,全市12个旗县区已全部建立并实施了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三年来,共计发放保障金1132万元,  相似文献   

13.
逐步完善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针对贫困人群的一种社会救助制度,被誉为最后一道“安全网”。建立、实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由临时性社会救济向制度化社会保障转型的重要步骤,是从制度上保障农村贫困人口基本生活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张敏 《西部财会》2011,(7):58-60
在当今各国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中普遍采用“补差式救助”的设计方案。该方案能够保障贫困人口的最低生活水平,但由于存在“隐含税率”,低保人员的劳动积极性受到了一定的影响,通过对低保制度中存在的“隐含税率”的分析提出一些思考建议,以期为更好地完善我国城市低保制度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5.
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政府对城镇贫困人口按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进行差额救助的新型社会救助制度,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对传统社会救助制度的重大改革。我国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自1996年实施以来,低保工作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基本实现了“运行机制正常化、政策宣传广泛化、操作程序制度化、对象管理动态化、民主监督公开化、资金管理规范化”,有力维护了城镇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为政府分了忧,  相似文献   

16.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政府对农村贫困人口按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进行差额救助的社会救助制度。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在有条件的地区要探索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要求,江苏省从2005年起全面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农村低保工作进展顺利,运行良好,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社会救助体系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贫困群体基本生活、维护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权益,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主要包括城市低保制度、农村低保制度、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临时救济制度、社会互助制度等内容。社会救助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一是目的性,社会救助是满足人的最基本的食、住、衣、医,其实质是保障人的生存权。二是义务性,社会救助是国家的义务,责任主体是各级政府。三是无偿性,不企图回报。  相似文献   

18.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政府对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标准的非农业户口成员,按照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给予差额救助的新型社会救济制度。它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最后一道保障网。1993年,上海市率先进行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探索,1997年9月,国务院下发《关于在全国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  相似文献   

19.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合理测定,有助于维持农村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有利于社会稳定。国内外关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研究已经形成了很多成果。国内很多文献从不同角度介绍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测定方法,部分文献利用基本需求法对我国部分农村地区进行了实证研究。在众多的实证研究中,对贫困的理解不同,则产生了不同的测定方法。因此,根据我国政府对贫困的定义,来选择适合我国农村低保标准的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20.
认真做好城乡低保资金审计是关注民生问题、正确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我国社会城市贫困人口基本生活的重要途径,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对稳定和保障国有企业改革的顺利进行以及国家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管好、用好低保资金是我们审计工作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