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 毫秒
1.
<正>从战略发展与制度变革角度看,这一轮外资进入的结构性变化,将是中国经济增长与转型的第三个重要转折点。新一轮外资进入的结构性变化,将是中国经济增长与转型的第三个重要的转折点,外资的合作将由国有企业为主向民营企业为主转变。在当前经济转型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和产业结构都发生了转变,显然,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外资引起了我国国民的广泛关注,人们执己之词表示支持或反对,但是,外资进入中国市场已经达到了相当规模,我们不可能立即阻止外资进入,所能做的就是分析外资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利与弊,然后汲取前车之鉴,更好的引进外资并且利用外资。  相似文献   

3.
王益帆  李婧  彭鹏 《云南金融》2012,(7X):172-172
近年来,外资引起了我国国民的广泛关注,人们执己之词表示支持或反对,但是,外资进入中国市场已经达到了相当规模,我们不可能立即阻止外资进入,所能做的就是分析外资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利与弊,然后汲取前车之鉴,更好的引进外资并且利用外资。  相似文献   

4.
王淼 《金融博览》2004,(11):31-31
去年下半年以来,原来外资的主要流入地广东等沿海地区出现进了外资流入下降趋势,而中西部地区、东北老工业基地、环渤海经济圈引进的外资却出现了大幅的增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李新中副研究员指出,对这一新变化我们应予以充分重视,并要因势利导,为我国扩大就业和调整经济结构作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外资的快速流动对中国经济稳定和金融安全构成了威胁。近两年来外资在华投向主要集中在股市、房市、能源和粮食四大市场领域。一旦人民币升值预期结束,外资逃离将引发上述市场的动荡,金融风险加大  相似文献   

6.
越石 《国际融资》2007,(1):25-25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外资成为经济腾飞的重要推动力之一.外资进入中国以来,除了给我们带来资本、扩大就业、提高技术、改善管理等一系列显而易见的变化以外,在间接和更为广泛的层面上,外资还大力推动了产业的变革,企业经营理念的变迁、大众生活方式及生活观念的转变.然而,当外资在中国发展得如火如荼之际,舆论刮起一阵风,到了2006年,这股风刮得更猛,甚至到了质疑其在中国经济中的角色和作用,有人认为不惜代价引进外资将导致"国将不国".  相似文献   

7.
人民币升值压力的“虚拟性”与外向型发展战备的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民币近几年面临源自国际社会的升值压力,其中积极的原因是中国经济连续数年的高速增长,准确地讲是外向型经济的持续单向发展,而直接的导火线是美元进入贬值周期和中国对主要大国存在持续巨额贸易顺差。按一般的经济发展规律,相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低收入落后的发展中大国和现阶段的经济基本面来讲,如果政策(涉外政策法规包括贸易、外汇、外资)、体制、结构和外向型经济发展等几方面比较衔接协调,本币币值不应存在严重低估或所谓升值压力。  相似文献   

8.
试论对外资并购的反垄断法律规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外资并购一方面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却带来垄断等弊端。要参照国外采用的规模标准、市场份额和市场集中度来判断外资并购后是否会形成垄断或实质的竞争,并以此确定外资并购是否具有经济合理性。根据美国、日本和德国的反垄断法立法和司法经验.对禁止企业并购的豁免主要应包括改善市场条件、潜在的市场进入、整体经济和社会公共利益等三种情况。我国应参照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的做法。即国内外并购的审查立法分别由反垄断法和外资法负责。与此相应的是,对外资并购的审查制度主要由外资法规定。而反垄断法只需对外资并购有关反垄断方面作出规定。  相似文献   

9.
刘钊 《中国金融》2006,(24):45-46
记者:进入21世纪以来,跨国并购成为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显著特征。首先请您介绍一下外资并购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及趋势。  相似文献   

10.
《财会学习》2006,(4):1-1
在今年“两会”上,“两税合并”被列为政协一号提案,引起了各方关注。“外资企业所得税”和“内资企业所得税”合并的时机是否成熟再次成为大家关注的话题。显然,有着两种不同的意见,在我国已经加入WTO,并且外资进入我国势头不减的条件下,对外资是否有必要继续维持“超国民待遇”,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中国经济外向型的特征注定在“两税合并”上不得不谨慎行事,目前来看,更为谨慎和保守的观点占了上风,“两税合并”可能要推迟,不过,即使到了非改不可的阶段,也要综合考虑外资引进、经济形势状况等问题而定。  相似文献   

11.
通过将保险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分解,本文对外资进入可能引发的资本形成效应、市场竞争效应和技术外溢效应等三个假说进行了检验,首次探讨了外资进入对中国保险业效率可能产生的影响。研究发现:(1)外资进入所带来的资本形成效应是对中国保险业效率改善最为直接的经济效应,但它主要通过扩展保险业务来实现,保险资金运用的效率并没有明显提升;(2)外资进入引发的市场竞争效应确实对保险业的效率改进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而且外资机构数量的增加比资产和市场份额的增长对效率的影响更为明显;(3)保险机构的外资持股比例与其效率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的U型关系,外资持股比例在达到一定程度后,技术外溢效应才会对中国保险业效率起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中国经济与金融业开放必须坚持对等开放的原则。我国金融领域的开放程度远在一些发达国家之上;但审查体制政出多门,这不仅不能保护经济安全,反而增加了政策的变数。要完善开放政策,一方面,主要部门可以联合成立经济安全审查委员会,统一外资审查权限;另一方面,可以设立外国投资审查委员会,在开放的基础上,对外资许购进行制度性的、有章可循的审查;  相似文献   

13.
理性思考江苏外商直接投资的反向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奚尚琴  宋卫琳  张浩 《金融纵横》2004,(6):14-16,13
随着对外开放进程的逐步加快,我国经济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尤其是大规模的外资流入已成为支持我国经济增长、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包括外资经济在内的各种所有制经济的快速成长。而作为我国对外开放最早省份之一的江苏省,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鼓励外资的流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外资流入规模的不断扩大,国际直接投资成为外资流入的主要形式。从近几年我国GDP的增长与外资增长趋势看,两者基本上是同步的。那么,外资的增长是否真正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呢?本文通过实证分析,得出外资流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鼓励外资的流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外资流入规模的不断扩大,国际直接投资成为外资流入的主要形式。从近几年我国GDP的增长与外资增长趋势看,两者基本上是同步的。那么,外资的增长是否真正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呢?本文通过实证分析,得出外资流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徐英 《上海保险》2008,(1):28-29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浪潮的推动下,发展中国家保险改革步伐和对外开放速度加快。发达国家则鼓励本国保险业向世界各地保险业渗透。在我国.保险业是金融业中外开放程度最高的领域。随着外资公司的纷纷进入.寿险市场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寿险市场.竞争十分激烈,新产品大量涌现。  相似文献   

17.
专家预计,2006年中国银行业对外资全面开放以后,信用卡业务将是中外资银行激烈竞争的一个领域。在不远的将来,中国内地将成为全球信用卡发展潜力最大的市场。金融界为何对银行卡业务宠爱有加,争相角逐?这是因为信用卡业务除了能够带来社会效益和直接经济效益外,还在于其所带来的范围经济、规模经济和数字经济效应,这是零售金融业务的典型特征。  相似文献   

18.
外商投资是近十年苏南经济主要动力。通过吸引外资,尤其是外商直接投资(FDI)带动经济快速增长,是新苏南模式的核心,也是江苏经济近一二十年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2001年以来江苏省连续两年实际利用外资超过百亿美元,2003年江苏新增外资超过广东居全国第一,达到158亿美元,增速超过50%。考察近年来以外资外向型经济闻名全国的新苏南经济的发展,谁也不会否认,持续大量地引进外资是缔造江苏经济增长奇迹和新苏南模式崛起的主要推动力。1995--2001年,江苏吸引FDI规模与人均GDP的相关系数达0.9259。  相似文献   

19.
马丽 《中国外资》2012,(16):22+24
随着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及外部环境的各种变化,现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外资引进的要求变得日益复杂。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事业的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外资引进的重要性逐步增加,这对社会经济的长久正常发展有重要的影响,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外资引进的一些看法,供参考。外资引进的要求在实施时,一定要按照一定的科学的设计程序。本文首先介绍了经济全球化和外资引进的的相关概念和过程,以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外资引进的在我国的研究和应用状况,第二部分详细分析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外资引进所存在的各种问题,以及问题产生的原因,最后针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外资引进所存在的各种问题,提出了应对措施,以提高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外资引进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直最外资进入的一块最大的热土。尤其是近来来,当世界经济走低时,惟中国经济一枝独秀,外资的拥入更是冲劲十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