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在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理性投资预期、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等假设基础上,系统分析收入分配与其它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内在联系,从理论上证明了收入分配均衡的存在、均衡的稳定,以及均衡与最优经济增长的关系,并运用这一经济系统的特性,对我国宏观经济管理提出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2.
从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的均衡模型出发,应用总量分析和均衡分析方法,结合目前的宏观经济形势,提出当前必须保持经济的总量均衡和结构的均衡,并通过收入政策调节居民收入差距来刺激消费和调节有效供给。  相似文献   

3.
论财政政策与汇率政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是开放经济的两个主要宏观经济目标,财政政策和汇率政策是实现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两个主要政策工具.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为促进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实现,财政政策和汇率政策的搭配问题.文章最后对我国当前为实现内外部均衡的财政政策和汇率政策的选择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本文运用宏观经济理论,建立了一个二元经济条件下工业部门和农业部门均衡发展的理论模型,并通过这个模型,分析了工业和农业均衡增长在整个经济发展中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5.
宏观经济失衡中的经济发展节奏和经济发展程度是两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以往在研究宏观经济失衡时常常把注意力集中在经济发展节奏上,而不是从制度的内在需求入手分析宏观经济失衡的原因。制度变迁具有模仿性,只有制度达到相对均衡才会使宏观经济实现均衡。文章以新制度经济学有关制度的原理为框架,以天津、北京、上海、成渝四个“新特区”为案例,来分析实现中国宏观经济均衡发展的制度内生性。  相似文献   

6.
赵成  唐杰 《开放导报》2006,(2):74-79
本文采用动态一般均衡的分析框架讨论现代宏观经济学及中国经济在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70年的时间里,宏观经济学通过对信息、预期与市场均衡之间关系的把握,逐步形成了深刻揭示宏观经济特性的动态一般均衡框架,各种流派的理论均可以归结为在信息不完备条件下宏观经济如何实现动态一般均衡的理论,宏观经济学业已成为关于宏观经济长期动态均衡的理论。  相似文献   

7.
从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的均衡模型出发,应用总量分析和均衡分析方法,结合目前的宏观经济形势,提出当前必须保持经济的总量均衡和结构的均衡,并通过收入政策调节居民收入差距来刺激消费和调节有效供给.  相似文献   

8.
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是开放经济的两个主要宏观经济目标,财政政策和汇率政策是实现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两个主要政策工具.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为促进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实现,财政政策和汇率政策的搭配问题.文章最后对我国当前为实现内外部均衡的财政政策和汇率政策的选择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罗黎平 《改革》2015,(2):91-97
改变我国发展失衡的状况,应推动并实施以深化改革为主线的再均衡国策,通过供需双调,实现宏观经济的内外再均衡。通过重塑区域发展格局和推进全国市场一体化建设,实现中观层面的区域再均衡。通过构建新型二元激励结构体系和激活民营经济活力,实现微观主体的动力再均衡。在这种再均衡国策下,县域经济在总体战略谋划上,应积极推动概念经济的转型和升级;产业发展应注重市场化导向、要素积累及本地根植性;空间发展应重视区域定位调整与内部"三生"空间优化;改革创新应重点抓好区县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  相似文献   

10.
陈丽伟  刘红 《中国经贸》2009,(16):129-129
在开放经济中,汇率的失衡或错估,不仅破坏了经济的外部均衡,对于国内宏观经济稳定和可持续的经济增长也会带来一系列不利影响。一个实际的汇率决定,与多个经济变量之间有错综复杂的内在联系,而且也夹杂着国际政治的博弈,本文旨在从多个侧面探讨影响汇率决定的因素,并就计算人民币均衡汇率应注意的问题提出一己之见。  相似文献   

11.
在当代西方经济学说中,恐怕没有比IS-LM模型更富有争议的了:它既受到西方经济学界的高度评价,被称为是凯恩斯理论和新古典瓦尔拉一般均衡理论的综合,同时又受到一些西方经济学家的严厉批评。连希克斯自已亦对这一模型不甚满意,但长期以来,他本人也并未说明不满意IS-LM分析的原因,直到70年代末出版的一部著作中,才从存量、流量分析的角度批评了IS-LM分析。更为有趣的是:尽管希克斯先生自己不满意于IS-LM分析,亦很少利用它,但在现代西方经济学中IS-LM模型作为一种设计精巧的宏观经济均衡分析工具仍被广泛采用,甚至在进行发展中国家宏观经济分析时亦被作为“目前广泛使用的凯恩斯理论精华”谨慎地引入,尽管“比之低收入国家,IS-LM分析可能更适合于高收入国家和工业化国家的环境”。  相似文献   

12.
外汇外资与国际收支均衡宗良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利用外资、对外贸易增长较快,外汇储备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但与此同时在国内宏观调控较紧的情况下,出现了储备增长、汇率升值、国内通货膨胀并存的状况。本文主要分析当前国际收支及宏观经济均衡的特点及内在联系,并...  相似文献   

13.
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使得国际货币政策协调这一论题又重新被提上议事日程,文章借助Dornbush两国宏观经济静态模型比较非合作式纳什均衡和合作式斯坦克尔伯格均衡下两国整体福利损失,从理论上进一步证明了国际货币政策协调的必要性,并提出了一些国际货币政策协调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4.
资本账户开放的动态经济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内外学术界对国际资本流动问题已经作过广泛的研究和论争,但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国为没有考虑资本流入前后两种均衡状态的调整过程,所以,忽略了均衡调整过程的不同会导致资本流入的影响完全不同的这一特征。二是因为静态分析的制约性,结论的政策含义侧重在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性上,而不是侧重在影响均衡调整机制的微观制度的改革上。三是因为采用局部均衡的分析方法,所以得出的资本流入的冲击效果往往过于单一,没有注意到它给宏观经济的影响有可能是一个循环收敛的问题。本文通过对资本账户开放的动态均衡调整机制的分析,得出以下几个重要的结论:第一,对不同的国家或者同一国家在不同的阶段而言,它们的均衡调整机制有可能完全不一样。第二,控制内外均衡调整的政策应重点放在结构性(制度)的改革上,即应改变均衡的内在调整机制,而不能过多地依赖于外部的宏观调控政策。第三,在固定汇率制度下,资本市场开放确实降低经济对外部投机冲击的抵御能力-对外净资产减少。但是,在目前我国所处的经济状态下,如果资本市场的开放能带来优良的外资,那么,它会加快我国经济的均衡调整,有利于我国通缩和失业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15.
李雁华 《发展》2011,(11):99-100
本文用协整理论和误差修正模型对股票市场与宏观经济的长期均衡和短期波动关系进行检验,以此来验证股票市场对宏观经济的晴雨表效用。实证结果表明,我国股市的晴雨表作用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理论分析--宏观经济研究的一种新方法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6  
本文提出一种完全不同于主流经济学的宏观经济理论,其要点是把表明市场经济关系的企业的成本收益计算和利润率作为收入一支出模型的基础.由于总成本中的固定成本是由上一期的资本存量价值和投资所决定的,从而是一种资本存量与收入流量的同时均衡.这种存量与流量的同时均衡来自于内生的货币供给机制,而利息率则同时调节投资、资本存量价值和货币供求.由此可以把实际领域与货币领域或企业和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紧密联系起来构成一个资产负债表,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货币金融体系的内生的货币供给.以此理论,简析中国宏观经济运行.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人民币中长期升值趋势为背景,就中国当前宏观经济环境下实现内外均衡的政策搭配进行分析,同时,就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对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效果的影响加以分析,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市场均衡就业区间的主要特点在于,其均衡是就区间外部而言的,在区间内部仍然可以存在一定程度的就业失衡;市场均衡就业区间内部的就业失衡是一种特殊的就业失衡,市场机制对之无能为力,一般的宏观经济政策亦无法对其发生作用。市场均衡就业区间的存在对社会就业有着多方面的重要影响,它使社会就业对供求总量波动的反应呈现出一定“粘性”;使市场机制对社会就业的调节空间减小;使政府调控社会就业的重点二元化;使个体经济在缓解就业失衡压力、扩大社会就业方面占有了特殊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汇率决定理论大致可分为传统汇率决定理论、现代汇率决定理论和宏观经济均衡汇率理论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理论的共同特点是,以均衡汇率为核心标准,评判一国汇率水平的合理性。文章从汇率宏观和微观属性的角度出发,对均衡汇率的理念与现实意义进行了重新审视和分析,并就人民币汇率稳定性提出相关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美国依靠美元的特权,通过资源的全球配置,构筑了资产膨胀推动借贷消费不断扩张的经济增长模式。美国的汇率政策是以维持其增长模式的可持续性为目标,美国的均衡汇率是要实现如下均衡:其一是既能确保享受美元霸主的利益,又不至于导致国际货币体系的危机冲击到它自身;其二是既能保持美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竞争优势,又能享受别国的实体经济资源,并维护别国对美国的增长需求;其三是既能源源不断地吸引外国对美国的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又不至于导致资产价格过度膨胀。美国的汇率A略是努力促使名义汇率变动收敛于符合自身利益的均衡汇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