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 毫秒
1.
近些年,随着我国各种消费信用业务的迅速发展,消费信用规模不断扩大,在消费者方面、商业银行和信用机构方面以及社会环境方面存在的发展障碍逐渐显露出来,而银行信贷管理中的制度缺陷、与消费贷款相关的法律不健全、市场操作的不安全性等问题亦进一步凸显。我国应加快构建并不断完善消费信用体系,努力提升公民的消费信用意识,强化法律与政府的作用,实施消费信用保证保险制度,以促使我国国民经济健康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
论消费信用权的法律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唱 《消费经济》2004,20(5):56-58
当前我国消费信用缺失,需要法律保护。本文首先讨论消费信用权的性质和法律特征,然后分析了我国消费信用权保护的法律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由于消费者处于弱者地位,在民法典中完善信用权的基础上,还应从颁布消费信用法、规定消费风险救济法律制度及增加失信成本等方面来完善我国商业信用权的法律保护。  相似文献   

3.
借鉴国际经验推动我国信用消费发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对西方发达国家开展信用消费的基本经验,从信用消费产生的条件、信用消费的种类和规模、提供消费信贷的机构、个人信用制度的建立和运作、消费信贷风险的防范,以及信用消费的法律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和分析,认为我国信用消费的市场环境已基本具备,需要通过引导消费者转变观念,建立和完善个人信用制度,以信房、汽车、信用卡等信用消费为重点,实现信用消费与担保、保险相结合以及建立健全信用消费的法律、政策环境等方  相似文献   

4.
信用消费在微观上有助于消费者克服流动性约束,自由进行跨时期消费选择,实现家庭效用和福利的最大化;在宏观上是扩大居民有效需求,促进经济增长行之有效的手段。本文认为消费者观念滞后、商业银行对信用消费态度消极、法律与制度环境不利以及宏观经济环境具有较大不确定性等四方面因素是制约我国信用消费发展的瓶颈。为了促进信用消费发展,应培育居民合理的信用消费方式,提高其个人消费信贷的积极性,完善个人资信体系和社会信用机制,保持宏观经济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5.
殷慧芬 《商业研究》2011,(6):203-206
消费信用与消费者破产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进入消费者破产程序的消费者必然有无法偿还的债务,而消费者只有接受了消费信用,才可能成为债务人,因此,消费信用是消费者破产的根本原因。消费信用越容易获得,消费者过度负债的可能性就越高,相应地,消费者对宽松的消费者破产制度的需求就越强烈。从消费市场的繁荣程度和消费者破产数量的关系来看,二者是成正比关系的。消费者破产制度作为消费信用的回收制度将影响消费信用的供给与需求,促进信用体系的建设。消费信用在我国进入快速发展时代,从控制社会危机的角度来看,消费者破产制度的建立已经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消费信用逐渐被我国消费者接受,并走入寻常百姓家。那么,营造良好的、适合消费信用健康发展的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首先界定了消费信用环境的概念;其次,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对消费信用环境进行了分类;接着,论述了我国营造健康的消费信用环境的意义;最后,对我国如何营造良好的消费信用环境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消费信用逐渐被我国消费者接受,并走入寻常百姓家。那么,营造良好的、适合消费信用健康发展的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首先界定了消费信用环境的概念;其次,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对消费信用环境进行了分类;接着,论述了我国营造健康的消费信用环境的意义;最后,对我国如何营造良好的消费信用环境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武晓璨 《商业时代》2012,(4):101-102
预付式消费在服务领域的广泛推广,给广大消费者带来了实惠便利,但因其缺乏行之有效的法律规制,引发了大量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既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影响了预付式消费的发展。鉴于此,笔者认为,制定和完善预付式消费的法律规范,对消费者权利保护以及反不正当竞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拟从分析预付式消费的风险入手,就信息的公开、信用机构的介入、担保规则的借鉴、救济途径的扩大、市场信用制度的建立等方面,探讨预付式消费的法律规制问题。  相似文献   

9.
信贷消费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增长。然而目前我国对信贷消费存在着缺乏安全感、信贷消费机会不均等诸多问题 ,消费者对信贷消费并不满意。应建立信贷消费债权让与、个人破产、格式合同监管、信用监控等制度 ,消除信贷障碍 ,使经营者愿意提供长期限的消费信贷 ,消费者敢于信贷消费  相似文献   

10.
推动我国信用消费发展的若干政策建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经济持续稳步增长,逐步实现了从短缺经济向相对过剩经济的转变,买方市场已基本形成,这是实施信用消费政策的前提,以刺激消费.为此,应突出重点,采取针对性措施,丰富信用消费品种体系;建立和完善个人信用制度、信用消费的法律体系、信用消费担保和保险制度,培育多种消费信贷机构体系;完善配套消费制度和市场环境,以及信用消费政策与各种宏观经济政策协调配套.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一种以消费者先行付费,后按照约定方式分次享受产品获服务的新型消费模式——预付式消费迅速兴起。名目繁多的会员卡、消费卡、优惠卡等预付费式消费卡颇为流行。预付费式消费给消费者带来实惠和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纠纷,产生了诸多如商业信用、金融风险等法律问题。试从分析预付式卡的性质和特点入手,指出它带来的法律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汤云 《现代商贸工业》2007,19(9):219-220
网络经济是网络化的市场经济,是一种高度信用化的经济形态,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搜索成本降低了信息不对称程度,信息的频繁沟通提高消费者的理性选择能力,企业要发展就必须讲"诚信",让消费者"放心消费"、"敢于消费",重视消费者主权。Dell换芯引出建立和完善与网络经济发展相配套的法律、法规体系,从政府、生产者和销售者等多方面尊重消费者主权。  相似文献   

13.
"信用消费"开始进入百姓的视线也是上世纪90年代,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成为国际上比较成熟的一种流通方式。我国有着巨大的消费市场和潜在的消费者群体,在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应该加快我国信用消费体系建设,刺激国内强大的消费能力,促进消费商品的生产和销售,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  相似文献   

14.
消费者在消费信用中应享有"应然权利"和"实然权利",但消费者如何将"应然权利"转化为"实然权利",这就须"法定权利"救济。本文在对"权利"两分法划分的基础上,提出了应对"权利"进行三种划法,即应在"消费信用广告"、"信用情报调查"、"谛结信用合同"等三个方面建立"法定权利",以此保护消费者在消费信用中的权利。  相似文献   

15.
洪玫 《消费经济》2002,18(5):49-51
我国商业银行向消费者个人推广信贷消费的各项条件是在1999年2月开始逐步形成的,这些条件包括政府的政策支持、消费者个人信用调查服务、信用工具的发展和信用管理技术.我国市场上常见的信用工具包括商业银行提供融资的分期付款方式消费信贷、购房按揭贷款、信用卡支付等.本文主要讨论在开发消费信贷中建立信用体系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孟德花 《现代商业》2013,(6):283-284
我国破产立法采企业法人破产主义,消费者不具备破产能力,这一立法上的局限已对我国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本文从我国信用消费的实情出发,谈了世界上发达国家的消费者破产制度,阐述了建立我国建立消费者破产制度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7.
10年前,在政府和消费者组织的推动下,我国颁布实施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建立了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律制度,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进入依法保护的新的历史时期。《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是我国保护消费者的基本法律,适用于各个消费领域中的消费关系。在贯彻实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过程中,中央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地方立法机关也相应制定了一系列的行政规章和地方性法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与相关法律、法规、规章构成了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律体系。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国家建立了司法、行政和消费者组织共同保护消费者合法权…  相似文献   

18.
李俊蕙 《中国市场》2011,(35):159-160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是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基本法律,是国家出于对消费者弱势地位的考虑而给予消费者的一种特别保护。自颁布实施以来,在消费维权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新型消费关系、消费形式不断涌现,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的情况日益严重,特别是近几年食品、药品行业接连发生的群体伤害案件,逐渐暴露出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上存在的不足与缺陷,消费者权益难以得到充分而有效的保护。因此需要通过修订与完善法律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19.
付强 《消费导刊》2010,(4):123-123
本文从我国消费者知情权受侵害的成因分析开始,着重分析了消费信息不对称是造成消费者知情权受侵害的主要原因。并结合我国消费者知情权的立法现状与不足,在论述法律保障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完善我国消费者知情权法律保护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银行泄露消费者个人信息事件的屡次发生,昭示着我国金融隐私权保护法律制度亟待建立。但是,现代银行业和证券市场都要求信用信息的披露和公开,这就产生了金融隐私权的保护与信用信息公开的冲突,也是构建我国金融隐私权保护法律制度的障碍。金融隐私权的法律制度需要从信用信息公开和金融隐私权保护的基本原理出发,从利益出发去考量两者之间的平衡,进而解决两者的冲突和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