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 毫秒
1.
我国上市公司在证监会的强制性要求下建立了独立董事制度,旨在改善公司治理和提高公司绩效。然而,在中国特殊背景下,新建立的独立董事制度是否对公司治理和公司绩效有影响,什么样的独立董事治理机制最有利于改善公司治理和提高公司绩效成为关注的焦点。本文使用分配数列对195家样本公司独立董事特征与公司绩效的关系进行分析,验证了独立董事与公司绩效的关联方式。并以此为基础设计回归模型建立独立董事特征与公司绩效的多元回归关系。这些分析为优化和设置公司治理机制、提高公司绩效和创造新财富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2.
独立董事背景与公司经营绩效 总被引:57,自引:1,他引:57
本文从独立董事背景的角度检验其对公司经营业绩的影响。研究发现,独立董事的教育背景对公司业绩并没有正面的影响,同时发现有政府背景和银行背景的独立董事比例越高,公司经营业绩越好。研究的结果也支持限制个人担任过多独立董事的主张。本文的研究在丰富了公司治理文献的同时,对于正确理解独立董事对公司经营业绩的影响也提供了新的观点,并对我国公司治理的进一步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3.
本文首先解释了何谓公司治理并提出董事会在公司治理中处于核心地位,进一步运用代理理论(agency theory)、利益相关者理论(stakeholder theory),以澳大利亚最大的矿业企业之一的必和必拓(BHP Billiton)为实践案例,重点讨论独立董事在公众公司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及优势,最后得出有多职位的知名独立董事有助于公司治理,但必须确保独立董事投入足够的时间来履行职责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针对我国出现的有些上市公司发布一些虚假信息 ,损害广大中小投资者利益的问题 ,文章指出了这些问题的出现与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有很大的关系。强调在这种情况下 ,建立独立董事制度、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就显得更加必要和紧迫。论述了建立独立董事制度是提升上市公司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的原理。 相似文献
5.
独立董事规模与公司治理效率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引进独立董事可以改善公司治理效率。但是由于工作时间短、信息有限、激励不足 ,独立董事制度非充分有效 ,独立董事规模与公司治理效率是一种非线性的替代关系 相似文献
6.
本文整合并完善了既有的各类公司治理评价系统,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个涵盖8个一级指标、34个二级指标以及122个三级指标的公司治理评价的一般指标体系;构建了一个公司治理评价的灰色关联模型,对公司治理灰色评价进行了模拟分析。该公司治理评价的一般指标体系与灰色关联模型能够为投资者与债权人的决策以及政府的监管提供有益的指导,并有利于上市公司进行科学决策与诊断控制。 相似文献
7.
目前在我国公司制企业,为了约束大股东侵占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引入了独立董事制度。我们认为在中国这种二元制公司股权结构模式下,引入独立董事制度并不是一定能保证选出真正代表中小股东利益的代理下,并且重要的是这种模式并不能保证实现公司治理的目标-股东财富最大化。为实现公司治理目标,则要大力发展基金业,通过基金业的发展来优化公司股权结构,把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利益群体”与“准群体”的冲突改善为“利益群体”间的冲突,以此形成一种权利相互制衡的格局,从而保证公司治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8.
9.
10.
本文利用合作博弈模型分析独立董事重视声誉情况下的公司治理行为。研究发现,在具有声誉时,独立董事较能做出客观的决策,并且监督管理层治理公司,而给予独立董事过大的权力与过高的报酬对公司治理并无太大好处。独立董事不仅要揭露公司信息,更应以公正客观的立场做出治理决策以完成社会大众所交付的任务,对公司绩效带来正面影响。 相似文献
11.
当前独立董事制度的缺陷分析及其治理对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近几年的实践证明,独立董事制度对完善我国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发挥了巨大作用,公司的业绩不断提升。但是独立董事也确实存在着信息获取不足、激励机制和信誉约束机制不成熟、能力不适应和时间不足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近些年来独立董事制度的运行在我国取得了相当的成效,对于完善我国公司治理结构起到了很大作用,但是在实践中,也存在着独立董事信息不对称,激励不足,独立性难以确保等缺陷。文章对这些不足之处进行分析,从完善发挥法律作用,完善制度建设等角度提出了一些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13.
独立董事制度引入我国以来并未在上市公司发挥应有的监督作用,反而使原有的监事会被边缘化。为解决二者的冲突问题,首先,要对二者的职责合理定位,独立董事侧重于对经理层监督,监事侧重于对董事层监督,避免交叉重叠、效能弱化;其次,要强化独立董事、监事的独立性、胜任能力、诚信等素质,积极推进法制、激励约束机制、用人机制、保险机制、绩效评价体系等配套措施建设,使企业内化的外部监督与内部的监督共生互动,重建公司治理的监督架构。 相似文献
14.
独立董事制度作为“舶来品”,并不是一剂灵丹妙药,在中国上市公司大股东滥权、中小股东保护机制缺失等治理背景下,独立董事的独立性、行权能力及激励约束机制均存在一定的问题。独立董事可以看成是剩余控制权进一步社会分工的结果,股东拥有终极控制权,独立董事为上市公司的职业监管者,监管的对象是代理问题,而其本身与股东、政府、公众、董事会构成复杂的委托代理关系。因此,独立董事制度本土化的过程就是解决独立董事与本土上市公司各利益主体间的代理问题。 相似文献
15.
我国独立董事制度设计中的若干缺陷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独立董事制度在中国是一个新生事物。在独立董事的选任程序、任职资格及工作方式、基本职权和责任、激励机制、与监事会的关系等方面,制度设计上存在缺陷。本文通过对上述问题逐一分析后认为:建立独立董事制度并不意味着许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就我国上市公司治理而言,治本之道应是公司股权的多元化和合理化,独立董事也只有在股权结构相对合理的条件下才能更地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6.
独立董事薪酬激励机制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面板计量模型以及2005—2009年我国沪市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实证检验了上市公司独立董事薪酬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独立董事的薪酬激励水平与高管薪酬水平、监事薪酬水平显著正相关,与高管持股水平显著负相关;国有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的薪酬要高于非国有上市公司,股权集中程度的提高会显著降低独立董事的薪酬水平;公司业绩及总经理变更对独立董事薪酬均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独立董事制度与中国创业板上市公司治理结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规范上市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使董事会更公正地代表股东利益尤其是中小股东的利益,针对创业板市场中民营企业比例较大的特点,借鉴国际市场经验,笔者认为,在创业板上市公司中引入独立董事制度是完善中国创业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步骤。 相似文献
18.
公司治理、董事会行为与经营绩效 总被引:30,自引:3,他引:30
本对1996年12月31日以前上市的366家A股公司(包括同时发行B股)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企业绩效下降之后董事会的活动通常会增加。我们还发现在具有董事会非正常活动频率较高的年度及其以后年度,企业的经营绩效会得到微弱的改进,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董事会会议对于公司治理的涵义。但是,这一实证结果却未能有力地证明Nikos(1999)的结论,即董事会的活动(通常董事会的会议频率加以计量)是董事会参与公司治理的一个重要方面,从而间接地说明了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行为的低效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