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是我们党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这次新农村建设不同于以往,其阶段特征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阶段,其最终目标是改变目前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鉴于我国农村地域广阔,人口众多,新农村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必将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基层央行身处城乡结合部,处于新农村建设的前沿,必须适时调整工作重心,研究新农村建设对农村金融生态的影响,努力推动重构农村金融体系,促进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2.
朱金寿 《金融纵横》2004,(12):31-32,41
今年以来无锡银监分局党委中心组认真学习了党的十六大和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深深认识到其精神实质就是要求我们“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基层央行科技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我们开展科技工作,才能更进一步提高科技人员素质,才能充分发挥金融科技的力量,为履行央行职责提供支持和服务。  相似文献   

4.
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中央银行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七大报告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精神实质和基本要求,创造性地回答了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为谁发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么样发展的重大问题,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作为发展中国特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一重大战略思想是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诸多矛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各项工作包括金融宏观调控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概念,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原则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高等教育日益发展的今天。财务管理在高校管理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科学发展观对高校财务管理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强调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推进改革开放。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作为现代经济核心的金融业,如何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推进金融业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8.
律回春晖渐,万象始更新。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海南省经济金融实现又快又好发展的关键一年。2006年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将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快海南金融改革与发展为中心,以积极探索和大胆创新为手段,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人总行、人行广州分行工作会议各项工作部署,继续贯彻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推动地方金融改革,创新金融服务手段,完善金融风险监测体系,维护金融稳定,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努力提升履行央行职责的能力,推动辖内人民银行工作再上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令面、协渊、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一”作为现代经济核心的金融业,其发展质量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的稳定.更离不开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当前我国银行业正处于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相似文献   

10.
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与发展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新的发展要求,集中全党智慧,提出了科学发展观。2003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把它的基本内涵概括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2003年3月10日,关于成立中国银监会的方案被十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标志着我国央行模式的转变,也标志着我国央行独立性大大迈进了一步。那么,为什么我国央行要实现模式转变?模式转变后,央行如何发挥新模式的有效性?对于这些问题,本文试着从理论和现实的分析及从借鉴与学习西方国家中寻找到一些答案。  相似文献   

12.
本文全面阐述了中国城市金融学会未来几年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包括积极应对后过渡期银行业全面对外开放的挑战、主动转变经营模式和增长方式、通过自主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通过完善公司治理机制提高经营管理效率、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与内控体系、积极应对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化、加速国际化经营步伐等。同时还提出了要加大管理和支持力度,保证学会工作健康顺利开展;用创新精神推动学会理论研究工作的展开;继续发挥学会工作对经营管理决策的参谋支持作用;继续扩大和加深学会对外学术交流的范围与深度;继续加强对团体会员工作的协调和指导。报告对于学会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全面阐述了中国城市金融学会未来几年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包括积极应对后过渡期银行业全面对外开放的挑战、主动转变经营模式和增长方式、通过自主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通过完善公司治理机制提高经营管理效率、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与内控体系、积极应对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化、加速国际化经营步伐等。同时还提出了要加大管理和支持力度,保证学会工作健康顺利开展;用创新精神推动学会理论研究工作的展开;继续发挥学会工作对经营管理决策的参谋支持作用;继续扩大和加深学会对外学术交流的范围与深度;继续加强对团体会员工作的协调和指导。报告对于学会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论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结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之间既有差别,也存在共同之处。其差别主要体现在两种分配方式依据的理论以及二背后的所有制和经济体制不同。在我国当前的经济运行过程中,两种分配方式所依托的体制差异已不存在,并且传统的按劳分配所依据的理论在我国当前的体制下并不完全适用,两种分配方式也都承认劳动是人的谋生手段,劳动对劳动拥有所有权。因此,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之间的差别正在逐步消失,二之间能够相互渗透和兼容。从收入分配的目标来看,只有实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有机结合,才能实现高收入水平上的公平。  相似文献   

15.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是对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发展评价尺度体系(生产力尺度、制度尺度、人的全面发展尺度)的丰富和发展.科学发展观构成了社会发展评价尺度体系的理论基础,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是,还远没有摆脱外延扩大型的粗放经营模式,还远没有构筑起有效的安全稳定机制,还远没有走上高效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还远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还远不能适应参与国际金融竞争的要求,还远不能真正发挥在现代经济中的核心作用。要解决这些问题,从根本上讲,还是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努力促进金融和谐发展,创造金融和谐美。  相似文献   

17.
国际银行业并购对我国银行业发展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鉴国际银行业并购的经验和教训,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银行重组措施,对于增强我国银行业的竞争实力、打入国际市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宏观调控应以实现经济持续高增长为目标,要求经济增长必须是适度的,适度增长是实现持续高增长的唯一途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04年我国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为7%左右,这一预期目标有利于引导各方面把主要精力放在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上,有利于搞好宏观调控,从过去追求高速的经济增长调整为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但长期以来,人们将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混为一谈.认为经济增长就是经济发展,GDP高速增长就是经济快速发展,结果导致出现“有增长无发展”、“倒退的经济增长”等经济现象,制约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和谐发展。我们既要厘清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在研究范畴、衡量标准、研究对象、表现特征、目标后果和理论观的演进等方面的区别,也要厘清二者的联系。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辩证关系告诉我们。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才能统筹好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关系,才能推动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结构变化等方面均衡、持续和协调发展,才能有效应对全球金融和经济危机。  相似文献   

20.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表明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用科学发展观审视并指导我们实践,是当前经济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把握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研究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措施等是当前经济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