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在这个聪明人过剩的时代,聪明不再是稀罕物,没有多少人喜欢那些“聪明成精”的家伙,相反,商场上、职场上、生活中,那些看起来笨笨的、钝钝的、善善的、憨憨的人,成了这个精明时代的“宝贝”。拥有这样一位老板,拥有这样一位同事甚至是爱人,会让许多人感到心里踏实。  相似文献   

2.
《中国新时代》2011,(2):18-18
随着科学家对“如何让人变聪明”这一课题的深入研究,他们发现传说中的食用各种蓝莓(Blueberries),玩填字游戏的方法并不能提升人的智力,而通过增加脑供血量让人变得更聪明的说法显然也缺乏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一般地说,在用人上能做到“用人之长,避人所短”就非常难能可贵了,而江苏省射阳县新洋乡一班人,一群数不上品的芝麻官“让有能力的人增加知识,给聪明的人压担子,给挑担子的人增加才能”,使人耳目一新,请看。  相似文献   

4.
有望成为下一个“产品经理大佬”的王小川,主政一年后。如何让搜狗“聪明地绽放”?  相似文献   

5.
安德鲁·卡耐基(Andrew Carnegie)将他的成就归功于那些被他聘用的英才。他为自己撰写了这样的墓志铭:“这里安息着一位知道如何将那些比他聪明的人召集到自己周围的人。” 罗伯特·汤森德(Robert Townsend)在他的畅销书《企业前进》(Up the Organization)的《游击队员指南》(Guerrilla Guide)章节中,建议执行官尽量聘用最佳人才。他说当他招募员工的时候,他会问自己:“我  相似文献   

6.
闲读时读苏东坡的一首诗:“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这首诗很有意思,苏东坡认为聪明就等于灾难。愚钝粗鲁反而平安长寿。其“中心思想”是:人啊,难得糊涂。太聪明者,“聪明反被聪明误”。当然,这可能是东坡先生的一种“牢骚”,反衬官场的险恶。东坡先生千古奇才,却遭小人算计,陷入“乌台诗案”,差点“判了死刑”,故有此感叹。[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50岁感言     
年牛 《乡镇论坛》2008,(33):30-30
朋友过50岁的生日,邀我去坐一坐,几杯酒下肚,他的人生感慨便多了起来。“我现在体会到,一个人聪明不聪明,往往要到下半辈子才看得出来。”“这话怎讲?”我笑着接一句腔,等待他的下文。朋友说:“因为人聪明的最终目的,都是想在下半辈子有一个好结果的,下半辈子的好结果表现在什么地方?依我看,表现在身体、事业、感情、孩子上——只有在这四个方面有好结果,那才叫真聪明。”  相似文献   

8.
周一 《中国企业家》2006,(6):110-110
“聪明”与“智慧”,在很多人看来,没什么大的差别。自己以前对此也没在意,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的事情多了,渐渐地悟出了二者的内涵是完全不同的。向哪个方向反映,构成了聪明与智慧的根本差别。某种意义上讲,聪明是一个中性的概念,当邪气主宰了聪明,聪明就成了贬义的东西,某人常常被他人指责为“小聪明”就是这样。当这种“小聪明”恶性膨胀时,持有者就变成了人见人厌者。换言之,在邪气主宰下,越聪明则危害越大。当正气主宰了聪明,聪明就会逐渐转向智慧。在生活、工作中。“邪”与“正”常常只是一念之差。真、善是正的本质,假、恶是邪的本质。为人私欲膨胀时,其言谈举止,必然处处体现出假与恶。智慧,可以分很多层次。简而言之,可分为小智、大智、  相似文献   

9.
提起期房,虽不能说“谈及色变”,但也让很多人倍感揪心。毕竟,一次次血淋淋的现实案例让笼罩在期房头上的阴影久久挥之不去,可是期房又总是以诱人的低价及美好的未来牵动着每一个购买者的心。 其实,期房固然存在诸多风险,但只要懂得以法律的角度来选择期房,做个聪明买房人,其实期房的“便宜”也不一定捡不到。  相似文献   

10.
扬子 《乡镇企业导报》2010,(10):50-50,52
微软:寻找“聪明”人 “微软一直在寻找自己需要的聪明人,而聪明人的含义又很特别。”微软有自己的一套办法考查人的“聪明”程度。比如,微软的招聘人员会给你“3388”四个数字看你能不能在最短时间内通过加减乘除得出24。还有一些问题,更是“刁钻古怪”,比如考官会问你“美国有多少加油站”等。而这些问题当然不是考你的记忆力和常识,事实上也没有什么标准答案,  相似文献   

11.
这两年,夏天的“拉闸限电”让许多人苦不堪言,在那些酷热难耐的日子里,谁曾想过有一天我们能告别空调,不再畏惧夏的炎热冬的严寒?这已不再是梦想,在北京等地,这已成为一种现实,一种“聪明”的恒温的房子使这一切成为了现实。说房子“聪明”,不仅因为它能恒温恒湿还因为它能为我们节约许多能源、能让我们花更少的代价过更舒适的生活。这就是未来住宅消费的主流——节能住宅。  相似文献   

12.
这则逸闻很有点意思。二战期间,著名的英军将领蒙哥马利对聪明的、愚蠢的、勤快的、懒惰的四种人的组合使用,曾做过如下评价:聪明而勤快的人,我让他当参谋助手;愚蠢而懒惰的人,就让支配人的人去支配;聪明而懒惰的人,他们可居高位,因为他们往往肯动脑子而能想出好办法来;至于愚蠢而勤快的,则赶紧让他滚蛋。  相似文献   

13.
“芝麻,芝麻,开门!”这是童话里阿里巴巴念的一句魔语,念着它就可以打开藏宝洞的大门。而今,这魔语让众多聪明的商家深受启发:阿里巴巴可以让芝麻开门,我为什么不可以让别的什么开门?经过一番闭门谋划,遂将魔语稍加改动,口里念念有词:“广告,广告,开门!”说也奇怪,竟也奇迹般地敲开  相似文献   

14.
《数据》2003,(Z1)
养猴人心中暗笑:“朝四暮三和朝三暮四,不是都等于七吗?这畜牲就是不如人聪明。”猴子们窃窃私语:“朝四暮三和朝三暮四,虽然吃到肚子里都等于七,但朝四暮三更符合早吃饱、晚吃少的科学道理,不信去问问费雪。人虽然比我们聪明,但没学过统计的人,智商还真不如我们高。” ——新编《齐物论》  相似文献   

15.
输入“中国式聪明”,百度一下,竟然找到相关结果591,000个,且多为负面资料.人们对“中国式聪明”的理解大多是“小聪明”,或者“把聪明用错了地方”.网上流传的“中国式聪明”的尴尬大多集中在两种现象:一是中国人到国外很容易发现制度的漏洞并充分利用;二是有些西方的管理模式进入中国就水土不服.其实我们的老祖宗早就看到了这种聪明,并给出了解决之道.《尚书·大禹谟》中记载,舜禅让王位给大禹时传了十六字心法: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十六字心法也称中华心法,是中华密码,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其精神几乎包含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全部秘密因为人心惟危,管人是难的.但管理人总有办法,而且办法总是妙不可言.掌握方法的途径就是用功精深、专一,最终实现无为而治.  相似文献   

16.
球员打不好球,教练是替这个球员打球呢,还是对这个球员加强训练,让他下次打得更好?“授人以鱼.莫如授人以渔”。聪明的HR管理者,您是直接给主管鱼吃呢?还是给主管钓竿,教这些主管学会如何钓鱼呢?  相似文献   

17.
在我们身边,常常有这样一些人,起初无论智力还是知识都表现平平,但到后来却取得了很大成功,比如赚了很多钱,办起了很成功的企业,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等等。而那些智力超群的所谓“聪明人”,最后却由于种种因素平庸地走完了一生。是什么因素让这些智力和知识表现平常的人后来居上,又是什么原因使原本十分“聪明”的人没有获得更大的成就?  相似文献   

18.
靳磊 《科技与企业》2005,(12):16-23
在中国,一说起哪个地方的人聪明,人们通常会想到温州。其实,在京郊大地上还有一座很聪明的小城,它的名字叫满城。20多年前,当大多数人还没认识到垃圾资源是宝贝时,满城就盯准了北京这个巨大的资源体,靠从北京回收废纸发展造纸业,打出了一张独特的王牌。20多年后,满城又领悟到环境对一个城市的价值和意义,于是又开始借“定西花园”的打造,使自己变得更加“值钱”。[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人,顶天立地,聪明勤劳,知廉耻,懂礼仪,不与禽兽同。所以,一个人可以承认自己有种种缺点,但决不肯承认自己“恬不知耻”。  在社会转型时期,粗俗化心态往往易于蔓延。出现了物欲横流、道德沦丧、弄权腐败现象是不可避免的。然而,让人感受最深的莫过于廉耻之心的淡化乃至忘却。光荣与耻辱,原本不难分辨,可几经巧妙包装,却能彼此易位,界限难分。贪污变成了“本事”,无私奉献却被称为“笨蛋”。知耻者,非常看重真理和信仰。腐败者之所以腐败,首先是他们信仰的崩溃,信念的坍塌,尽管他们在口头上还信誓旦旦,大言不惭地说什么…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新时代》2012,(11):101-101
通过百分百营养,所有的疾病都能预防吗?准备怀孕时,饮食要注意什么?尤其需要补充哪些营养物质?有没有一种营养素,或者一种膳食,能让孩子变得聪明?如何选择“糖”,才能获得健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