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梦是对历史的纪念,也是对未来的期盼。中国梦是中华民族各族人民的集体记忆,是全体人民的生活实践、发展状况和社会变革的生动写照,也是中国人民期盼的新盛世。中国梦有着曲折的发展历程:上古时期,"中国梦"悄然孕育,初现根源;封建社会,"中国梦"由盛转衰,一度中断;近代社会,中国梦经历磨难,奋然崛起;现代社会,中国梦逐步复兴,前景灿烂。通过探寻中国梦的发端,重温中国梦的发展历程,以期更好地把握中国梦的逻辑体系,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  相似文献   

2.
"中国梦"是当今中国的高昂旋律和精神旗帜,凝聚着中国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共同理想和奋斗目标,体现了中国人民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迫切期待。对于我们学院来讲,学院梦就是学院办学特色更鲜明,服务作用更凸显,社会影响更广泛,人民群众更满意,学生更有归宿感,教师更有尊严感。全院师生员工要在实现"中国梦""学院梦"的进程中书写精彩人生。  相似文献   

3.
"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它是具有普遍性的知识理论体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基本品格。当代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决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梦"的根本要求,因此,"中国梦"呈现出当代中国的诸多重要时代特征。"中国梦"承载着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艰辛探索的伟大历程,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4.
中国梦不是偶然,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和现实需求之间产生的.中国梦的生成体现出三个逻辑关系,即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洞察和明晰这三个逻辑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梦、坚定中国梦和实现中国梦.  相似文献   

5.
用马克思主义理想观解读中国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梦就是伟大复兴的民族梦、人人共享的人民梦。本文简略介绍了中国梦的历史演进;中国梦是马克思主义理想观在当代中国理想领域的现实体现;中国梦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想观的价值取向。马克思主义理想观昭示了中国梦一定会实现。  相似文献   

6.
什么是中国梦?怎样实现中国梦?这是当今中国和世界特别关注、广为议论的热门话题,人们对此提出了若干不同观点和看法。本文认为要形成共识,必须要正确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话的精神,就其中的基本问题如中国梦的深刻内涵、中国梦的由来和发展、实现路径、突出特色及怎样在实现中乐观自信等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中国梦”可以视为对马克思自由发展观的再次升华,从而完全超越了功利主义GDP至上的传统发展观.基于这一视角,在理论上可以提出一个“中国梦”的衡量指数,并用该指数对“中国梦”目前的实现水平进行客观的经验估算.由于森的福利经济学是对马克思自由发展观的当代解读,所以以森的理论为前提的人类发展指数可以作为编制“中国梦指数”的基础.利用“中国梦指数”可以测度中国在全方位人类发展上的优势与差距,也可以实证分析国内各省的“中国梦”实现水平,结果表明:政治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相对滞后可能成为制约“中国梦”实现的因素.  相似文献   

8.
杨静 《中国科技投资》2013,(Z4):157-159
自习主席阐释中国梦的概念和内涵之后,对社会各界产生强大的感召力,人民对中国梦的实现充满期待。这一概念的提出,唤起了中国人百年来的民族热情和共同梦想,同样中国梦也引发全球热议。有支持、赞扬者,有敌意、歪曲者。如何正确解读中国梦的内涵以及通过何种途径实现中国梦是我们要深入思考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9.
国家富强是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宏伟目标的"中国梦"的根本。中国所追求的国家富强的社会主义属性集中体现在对"富强"与"和谐"的内在统一上。以社会和谐为根本特征的中国富强梦离不开社会公正。要使中国富强梦真正变为基于社会公正的中国人民的富强梦,确立并实施全面财富观是一条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0.
尽管“中国梦”与个人梦、地方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辩证关系,但由部分组成的整体又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机械相加之和并不等于整体。对于“中国梦”不适当地个体化、地方化、片面经济化解读和生拉硬套,会消解掉其宏大、科学内涵。整体意义上的“中国梦”需要历史宏大叙事,它是对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逻辑的新概括,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加强意识形态建设、重塑理想信念的新表述,是凝聚社会共识、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合力的新平台,是新世纪中华民族向世界展示的体现国家发展理念的新话语。中国梦话语的理论表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于历史与现实、经济社会发展与意识形态、多元与共识、国内与国际等几个维度的内在张力。全面、准确理解其内涵,对于广大党员干部群体乃至全社会层面坚定理想信念,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历史自信,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国梦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治国理政理念和战略构想,意义重大,必须对其内涵、实现途径及意义等从多个视角进行解读。本文认为,可以从物质决定意识、矛盾的解决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等哲学角度解读中国梦的提出;可以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儒家视角剖析中国梦的深刻内涵;可以从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一带一路、四个全面战略构想的维度来探讨中国梦实现的途径;可以从理论和实践、历史和时代、国内和国际这三组范畴来阐释中国梦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2.
要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对初中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将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可持续的强大动力。本文结合"中国梦"的特性及内涵,从客观认识基本国情、坚定相信中国道路、拥有自己的梦想并为之努力奋斗、培养爱家爱校爱班级的情感、具有国际视野、理性爱国等方面阐述了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高职生作为当代大学生中的主要群体,逐渐成为实现"中国梦"的主要力量,在他们心中同样充满着美好的中国梦。论文提出了中国梦的实现首先应该是国家意识的培育,进而分析了国家意识的概念,论述了高职学生树立国家意识的意义,提出了高职学生国家意识培育的路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要进一步加强道德建设,把握力量内涵,筑牢道德基础,坚持以德治国,不断加强党的领导,不断促进民族团结,焕发人民劳动热情;积聚力量源泉,丰富道德空间,不断积聚真善美的力量,汲取道德正能量,增强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道德环境,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全世界的道德高地;指引力量取向,推动梦想成真,共产党员要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充分依靠人民群众,不断增强对中国梦的情感认同和文化自觉,广泛开展中国梦宣传教育活动和道德实践活动,使中国人为中国梦聚力奋斗.  相似文献   

15.
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社会共识、凝聚中国力量。长效践行群众路线凝聚中国力量是实现中国梦的主体源动力,坚持和巩固中国共产党领导凝聚中国力量是实现中国梦的核心领导力,坚定"三个自信"凝聚中国力量是实现中国梦的制度支撑力,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凝聚中国力量是实现中国梦的创新驱动力。人民群众是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主体。  相似文献   

16.
民生意指人民群众的生存、生计与生活。马克思的幸福思想成为中国梦的理论基础,中国梦成为马克思主义民生幸福理论中国化的重要内容。民生幸福则表达着中国梦"至善"的追求境界,成为中国梦的旨归,中国梦与民生幸福具有内在的统一性。追求民生幸福、实现中国梦的科学路径在于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和谐建设、精神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7.
从中国梦产生的人文历史背景、中国梦的产生与发展、中国梦与中华文明三个方面,对中国梦的历史渊源与中华文明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论证。提出了中国梦的产生有其厚重的悠久的历史人文背景,有其光辉灿烂的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为基础,有其朝代更替及盛衰的非线性作用的促发机制,中国梦是近代以来民族振兴总结出来的,是改革开放三十余年,建国六十多年的探索和伟大实践走出来的。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是首次在科学层次上予以科学的阐述与概括,具有鲜明的科学性、目的性、系统性、时代性和长期性。虽然实现梦想的道路是十分曲折的,但中国梦一定会变成现实。  相似文献   

18.
品牌之殇     
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曾说过一句话:在国际交往中,索尼是我的左脸,松下是我的右脸.没有民族企业和民族品牌的崛起,国家的经济实力就无从谈起.我国已经成为制造业大国,但在全世界能叫得响的民族品牌却屈指可数.“制造大国,品牌小国”的帽子一直都扣在我们头顶,即便如此,我们每个人的心中仍旧还有一个“中国梦”.而实现民族品牌的复兴对于实现这个“中国梦”来说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中国梦的深刻内涵、实践路径、价值内核分析深入发掘中国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意蕴。探索通过增强中国梦的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客观处理实现中国梦道路上的矛盾困难,提升践行中国梦主体的道德品质。把中国梦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教育和实践活动中去,促使思想政治教育者和青年学生共建共享中国梦。  相似文献   

20.
"中国梦"是国家的梦,人们的梦,也是青年的梦,与高校文化建设的育人目标高度契合。当今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校园文化建设带来巨大冲击,高校教育与文化建设中用"中国梦"思想引领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中国梦"推进高校文化传承与创新,增强当代青年大学生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意识,切实提高新媒体信息素养,全面彰显传统文化魅力,发挥校园文化育人功能。构建优秀高校文化育人目标,就是培养理想信念坚定、本领过硬、勇于创新、矢志奋斗、品格高尚的"复合型人才",为实现学生个人成长成才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