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GB 28050-2011《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是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属于强制执行的标准,食品生产企业应严格依据法律法规和标准组织生产。通过实施营养标签标准,要求预包装食品必须标示营养标签内容,有利于宣传普及食品营养知识,指导公众科学选择膳食;有利于促进消费者合理平衡膳食和身体健康;有利于规范企业正确标示营养标签,科学宣传有关营养知识,促进食品产业健康发展。该标准自2013年1月1日实施至今已有4年多,抽检的食品还存在不少营养标签不符合标准要求的情况。本文对营养标签强制标示内容进行了简要分析,并针对其常见问题和解决对策展开了讨论,旨在为研究人员提供更加有价值的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2.
《工商行政管理》2011,(21):52-52
卫生部11月2日公布第一个食品营养标签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28050-2011),将指导和规范营养标签标示,让消费者买得清楚吃得健康。  相似文献   

3.
《消费导刊》2011,(15):I0006-I0006
卫生部昨天公布《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28050—2011),将指导和规范营养标签标示,让消费者买得清楚吃得健康。据悉,这也是第一个食品营养标签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4.
受食品工业飞速发展的影响,加之人们的饮食习惯有所改变,预包装食品逐渐得到人们的青睐。作为预包装食品营养消息的主要来源,预包装食品标签的关注度也日益提升。作为消费者,希望能够透过食品标签对包装食品的营养成分了解,从而更加合理、科学的选择与自己口味相符的食品。问卷抽样调查表明,食品营养标签的使用行为一直受到营养知识、收费环境以及消费者个人特征等诸多因素影响。为提升营养标签的实质性作用,国家相关部门已经拟定相关法规,加强对消费者阅读营养标签的培养,督促生产厂商尽义务尽责任,全面推动食品营养标签制度的完善。  相似文献   

5.
《中国检验检疫》2011,(12):57-57
卫生部近日公布第一个食品营养标签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28050-2011)。通则规定,食品配料含有或生产过程中使用了氢化和(或)部分氢化油脂,在营养成分表中应当标示出反式脂肪(酸)的含量。  相似文献   

6.
我国出口食品因食品标签问题被国外退货或扣留约占不合格食品的1/4,其中标签标注不真、不全、不规范是最大问题。据调查,我国被美国FDA扣留的出口食品中有25%是由于不符合美国食品营养标签法的规定而引起的。“毒饺子”事件曝光后,日本国产食品的供不应求成为导致食品产地做假事件 频发的一大因素。日本农林水产省宣布,因伪造食品原产地等违反《日本农林规格法》而被曝光的企业已达81家,其中用中国产竹笋、鳗鱼等冒充日本产品的事件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7.
营养标签,是显示食品组成成分、食品的特征和性能,向消费者传递食品营养信息的主要手段,是消费者最简单、最直接获取营养知识的途径。 随着国际贸易往来的日益频繁,营养标签逐渐成为美国采取的一种重要的非关税壁垒措施。据统计,2001年1月1日至2004年8月13日,美国向WTO发布了50份有关食品标签新要求的通报,其中,有关营养标签要求的通报为11份。美国重视营养标签的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由于美国对食品营养标签的要求极为严格,我国出口美国的食品因营养标签制作不合格而屡次受阻。据报道,自1987年以来,我国每年被美国海关扣留的食品中有25%左右是因营养标签不符合美国食品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某地区市场上常见包装食品的营养标签标志现状和消费者对其的认知度,于2016年调查某地区的10家大型超市中360种食品的营养标签标志状况,并随机抽取268名消费者,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分析消费者对食品营养标签的认识度。在360种包装食品中营养标签的平均标志率为46.94%,标志率较高的为婴幼儿食品(100.00%)、保健食品(83.93%)、乳制品(81.58%)。在被调查的169种食品标签上均包括营养成分标志,其中标志营养成分数量在3及以下的构成比最高为42.01%,有109种(64.49%)食品标签中出现营养信息产品。消费者对食品营养标签标志知晓率为69.03%、关注率为62.31%、信任率为19.03%、理解率为22.76%。我国应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各个部门的协同合作及执法力度,并且要开展教育宣传工作,提高消费者对营养标签标志的认知及理解。  相似文献   

9.
美国食品营养标签壁垒及我国对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美国是食品营养标签法规最为严谨和完善的国家,法规的研究和制定在世界各国中均处于领先地位。中国出口至美国的食品,由于营养标签问题而遭遇技术贸易壁垒的比例很高,中国并因此遭遇了巨大的损失。本文详细介绍了美国食品标签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及对我国食品产业的影响,并从政府、各职能部门及食品出口企业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应对措施突破该技术贸易壁垒。  相似文献   

10.
信息平台     
我国首个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国家标准出台卫生部近日公布第一个食品营养标签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28050-2011)。通则规定,食品配料含有或生产过程中使用了氢化和(或)部分氢化油脂,在营养成分表中应当标示出反式脂肪(酸)的含量。对能量和营养成分的高低、有无、增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马来西亚营养标签法规的主要内容.以现行CAC营养标签导则为标准,对法规进行了总体评价并对其主要特点进行了分析;结合中马农产品贸易及我国出口食品生产管理实行,分析了法规对我国出口食品的影响,阐述了理解和应对马来西亚营养标签法规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2.
《工商行政管理》2010,(14):28-28
卫生部食品安全综合协调与卫生监督局副局长陈锐7月13日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指出,卫生部将按照《2010年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清理工作方案》,在今年内组织对食品污染物、真菌毒素、食品添加剂、致病微生物、农药残留和兽药残留等限量标准,以及《预包装食品标签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安全标准》进行审查并公布;还将组织对群众日常消费的米、面、油、调味品等标准进行清理完善,并及时审查公布。  相似文献   

13.
《国际市场》2010,(3):64-65
韩国食品药品管理局近日制定了儿童喜爱食品的营养标签和标注方法标准。  相似文献   

14.
李婷婷 《中国海关》2007,(11):34-35
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食品营养标签的发展越来越趋向于国际化,各国食品营养标签法规的实施和相关技术保证也已成为国际问进行食品贸易的关键。但这些法规之间往往存在差异,给酒品国际贸易造成许多障碍。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北京市消费者为例,实证分析了城市消费者对营养标签的认知水平、使用程度及获益感知情况。调查显示,北京市消费者有50%以上听说过营养标签,36.50%表示会在购买食品时查看营养标签,近70%消费者认为可以从强制性营养标签中获益。实证研究表明,消费者的认知水平与其使用营养标签的频率正相关,认知水平越高获益感越强。此外,个体特征、经济条件、时间压力、健康状况等因素对消费者的认知、使用和获益感知有不同程度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期为完善营养标签管理制度,提高消费者健康水平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的实施,指导和规范了营养标签的标示,消费者通过营养标签获取正确的营养信息,合理选择食品。同时,该通则的实施,有利于保护消费者的身体健康、促进食品行业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7.
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每个人的日常生活都离不开安全健康的食品。任何预包装食品都有标签借以显示说明商品的特性和性能,向消费者传递信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商品的激烈竞争,标签成为公平交易,商品竞争的一种重要形式。  相似文献   

18.
中国出口至美国的食品,由于营养标签问题而遭受技术贸易壁垒的比例很高,中国并因此蒙受了巨大的损失。本文从这一实际出发,从美国和中国两方面谈了对该问题的认识,以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9.
一、基本案情 2012年3月,某工商局执法人员对辖区某酒业公司进行执法检查时,发现该公司经营的部分进口葡萄酒无中文标签。某工商局查证以上事实后,认定该公司的行为违反了《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九条第一款第(十二)项规定:“禁止食品经营者经营下列食品:没有中文标签、中文说明书或中文标签、中文说明书不符合《食品安全法》第六十六条规定的进口的预包装食品。”  相似文献   

20.
《中国检验检疫》2006,(8):57-57
欧盟食品及饮料业联合会(CIAA)于7月4日宣布:建议欧盟所有成员国的食品饮料行业执行统一的营养标签计划。CIAA的这一建议,包括包装袋正面和包装袋背面的营养标签,是以一个统一的营养成分列表、每一份餐饮的营养成分信息及每日摄人量指南为根据的。该系统的关键要素是提供给整个欧洲的消费者的营养信息要一致,在此基础上让整个欧洲的消费者很容易地了解食品和饮料产品中的营养含量。关于包装袋正面标签,CIAA的建议包括一个明确的每份餐饮所含卡路里的说明及这些卡路里相当于每日摄人量的百分比。包装袋背面标签将包括三方面:1.营养物质列表(能量、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糖、脂肪、饱和脂肪、纤维和钠/盐);2.每份餐饮的营养信息;3.对公众健康敏感的营养物质的每日摄取量指南(能量、脂肪、饱和脂肪、糖、钠/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