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马龙仙  黄琳江 《特区经济》2013,(10):155-157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作为一种新型的受贿犯罪,在我国《刑法修正案(七)》的新增法条中已经对其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这一立法同时也是预防和惩治国内腐败的现实需要,这一受贿犯罪设立了我国刑法对权钱交易行为的惩治盲区。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利用影响力受贿罪还需要在立法上进一步明确该罪的犯罪对象和犯罪数额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张芳芳 《魅力中国》2014,(15):306-306
伴随着经济和改革的不断发展和深入,受贿这样的腐败现象也在发生着了相应的变化。本文主要是从受贿罪的犯罪主体、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来分析的.从这三个方面我们可以了解受贿罪目前存在的漏洞。然后根据它所存在的漏洞,提出一些完善立法的建议。只有加强对受贿罪的立法建设,完善受贿罪的立法缺陷。才能进一步有效地惩治贿赂犯罪,从根本上抵御这种不良的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3.
朱木之 《魅力中国》2010,(8X):204-204
《刑法修正案(七)》规定在《刑法》第388条增加一条作为第四款,两高将该罪命名为"利用影响力受贿罪",为正确理解适用这一新增罪名,笔者对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我国刑法新增利用影响力受贿罪,填补了我国刑法对权钱交易行为的惩治盲区,但还需要进一步明确该罪的主体范围和合行为的刑法惩治。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对于受贿罪犯罪主体,我国立法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1979年7月1日第五届全国人大第2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85条,将受贿罪犯罪主体界定为“国家工作人员”。1982年3月8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2次会议通过《关于严惩...  相似文献   

6.
任荣东  许国锋 《魅力中国》2014,(25):284-284
刑法第三百八十八条之一规定“国家工作人员的近亲属或者其他与该国家工作人员关系密切的人,通过该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或者利用该国家工作人员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通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索取请托人财物或者收受请托人财物,构成利用影响力受贿罪”,法律实践中如何界定犯罪主体成了罪与非罪的关键,本文从法理学的角度结合实践论述了国家工作人员的近亲属和其他关系密切人的认定。  相似文献   

7.
关于受贿罪的立法成立条件和司法认定的研究和讨论一致没有停止过,这从侧面说明受贿罪的相关问题一致备受争议.本文试从受贿罪的本质、犯罪主体、客观方面的讨论,以对受贿罪进行全新的梳理,以期能带给读者对受贿罪的全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李西平 《魅力中国》2010,(32):119-119
近年来,我国查处的领导干部受贿犯罪中。领导干部身边的如配偶、子女和情人等参与犯罪的现象屡有发生。以往的司法实践中,针对此种现象,基于缺少对上述“身边人”进行专门规制的法律条文,司法工作人员往往引用刑法总则关于共同犯罪的规定并结合刑法分则受贿罪的规定以受贿罪的共犯加以惩治。弊端在于,由于受贿罪属于身份犯罪,依照共同犯罪法理,无身份者需加工于有身份者,方才构成身份犯罪。换言之,若有身份者并非身份犯罪的正犯,无身份者断无构成身份犯罪之余地。现实中,有时领导干部的“身边人”利用领导的权威收受贿赂,但领导本人并不知情。此种情形,不能适用共同犯罪之规定,形成了惩  相似文献   

9.
一、贿赂犯罪的概念 贿赂犯罪分为受贿犯罪和行贿犯罪两种,我国刑法对受贿罪定义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这是一般意义上的定义.  相似文献   

10.
李军恒 《魅力中国》2014,(6):395-395
受贿罪是一种危害性严重的腐败犯罪。毫不夸张的说,贪污受贿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中国内地最大的社会问题,其对中国政治和经济的破坏性腐蚀已经达到非常严重的程度。中国大陆刑法典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刑法中都规定了受贿罪。但两地刑法中对犯罪的构成要件和处罚都是有区别的,本文旨在通过借鉴香港地区刑事立法经验,进一步完善我国内地关于受贿罪的相关立法。  相似文献   

11.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在理论上和实际上都存在一定的解释和适用难题。“近亲属”的范围应采刑事法律的标准;关系密切人的界定须结合具体情况来分析;离职的国家工作人员强调的是离职的性质和状态;国家工作人员不是利用本人的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而实施本罪的危害行为,亦可构成本罪;单位可以作为本罪主体。  相似文献   

12.
鉴于受贿罪已成为我国官员腐败的主要罪名,笔者对有关受贿罪的现行立法规定和司法实践进行了分析。首先,笔者认为对受贿罪的客体应重新认识,应以受贿罪所保护的利益是否受到危害以及所受危害的程度来确定行为人是否构成犯罪以及罪行的轻重,而受贿罪所保护的利益应该是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廉洁性。以此为基石,笔者进一步对受贿罪的客观方面进行了探讨,针对现行立法规定,提出了两点质疑:(1)贿赂仅局限于“财务”是唯数额论的体现,使得其他受贿行为逍遥法外,不利于打击受贿犯罪。(2)“索贿的,从重处罚”背离了罪刑相适应原则。最后,文章对受贿罪的刑罚规定提出了几点立法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行贿罪与受贿罪之间具有对合关系,但这种对合不具有闭合性。行贿罪的独立性理论,对当前加大行贿犯罪的查处力度、从另一侧面遏制腐败犯罪,提供了理论支持,有重大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一周要闻榜     
《中国经济周刊》2009,(40):20-20
我国首次面向社会普遍征集女兵;两高确定反腐新罪名:利用影响力受贿罪;2010年国家公务员计划招考1.5万人;美国称中国没有操纵人民币汇率;俄总理普京访问中国  相似文献   

15.
一周要闻榜     
《中国经济快讯》2009,(40):20-20
我国首次面向社会普遍征集女兵;两高确定反腐新罪名:利用影响力受贿罪;2010年国家公务员计划招考1.5万人;美国称中国没有操纵人民币汇率;俄总理普京访问中国  相似文献   

16.
张偲 《魅力中国》2014,(13):300-300
受贿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腐败犯罪,在中国内地刑法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刑法中都规定了相应的受贿犯罪的条款,用于惩治公务人员的腐败行为。香港刑法中的受贿犯罪包括:一是公务员索取和接受利益罪,二是公共机构雇员索取或接受利益罪。通过对其犯罪构成内容的具体研究,对内地的受贿罪研究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刑法规定"为他人谋取利益"作为收受型受贿罪的构成要件,不能体现受贿罪的本质,具有明显的漏洞,应当科学定位"为他人谋取利益"并重构受贿罪的规定。  相似文献   

18.
《中国经济快讯》2007,(1):10-10
因贪污受贿150多万元,北京城乡建设集团房地产开发中心原主任、北京博宏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原董事长兼总经理黄泽宇落马。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以贪污罪、受贿罪,一审判处黄泽宇有期徒刑15年;继续追缴黄泽宇犯罪所得。鉴于黄泽宇因涉嫌受贿犯罪被羁押后,检举揭发他人犯罪、积极退缴部分赃款等,法院依法酌予从轻处罚。  相似文献   

19.
聚众犯罪是我国刑法中较大的类罪,刑法总则与分则均有关于聚众犯罪的规定。但立法上没有对聚众犯罪的概念进行界定,导致聚众犯罪与集团犯罪、一般共同犯罪,首要分子与主犯的关系不够明确。刑法分则关于聚众犯罪的条文,大部分明确了聚众犯罪的责任主体,但也有些条文未指明责任主体,既违背了聚众犯罪责任主体法定原则,也使得条文之间不相协调。文章探讨了聚众犯罪的立法缺陷,并提出了立法完善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是新设立的刑法罪名,在相关有权解释做出之前,对本罪名的一些问题是需要研究和论证的.文章采用体系解释、文理解释的方法对设置本罪名具有怎样的背景、认定行为构成本罪需要满足的条件、设置本罪有哪些立法和司法上的价值等问题予以研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