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王毅青 《开放潮》2006,(5):52-54
单位犯罪,是指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为单位谋取非法利益,经单位集体研究决定或者负责人员决定实施的犯罪。自然人犯罪,是指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所实施的为刑法所禁止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我国刑事立法中所规定的绝大多数犯罪是自然人犯罪。一般而言,自然人犯罪与单位犯罪是比较容易区分的,如故意杀人、故意伤害、强奸、聚众斗殴、侮辱等犯罪,显然是自然人犯罪。但对自然人和单位都可以构成的犯罪,如生产、销售伪劣商品这一类犯罪,制造、贩卖、传播淫秽物品这一类犯罪,究竟如何判断是自然人犯罪还是单位犯罪呢?事实上,我国《刑法》对一些单位犯罪规定的定罪处罚标准与自然人犯罪相比,有较大甚至很大的差距。因此,如何正确区分单位犯罪与自然人犯罪的界限,已成为司法实践中的一个难点和热点问题。正确区分二者的关键,是准确把握单位犯罪的概念和特征。  相似文献   

2.
单位犯罪,是指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为单位谋取非法利益,经单位集体研究决定或者负责人员决定实施的犯罪。自然人犯罪,是指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所实施的为刑法所禁止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我国刑事立法中所规定的绝大多数犯罪是自然人犯罪。一般而言,自然人犯罪与单位犯罪是比较容易区分的,如故意杀人、故意伤害、强奸、聚众斗殴、侮辱等犯罪,显然是自然人犯罪。但对自然人和单位都可以构成的犯罪,如生产、销售伪劣商品这一类犯罪,制造、贩卖、传播淫秽物品这一类犯罪,究竟如何判断是自然人犯罪还是单位犯罪…  相似文献   

3.
蓝潮永 《辽宁经济》2000,(10):26-27
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在总则中明确规定了单位犯罪的概念和处罚原则,并在分则中对各种单位犯罪的罪状和处罚作出了具体的规定。刑法中直接涉及单位犯罪的法条有百余条,单位能构成犯罪的达百余种,而现行刑事诉讼法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规定完全从自然人的角度出发,忽略了对单位这一特殊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诉讼权利、义务和程序的规定,致使司法实践中对单位犯罪的惩处只能参照刑事诉讼法对自然人犯罪的规定,缺乏必要的程序性依据。现就诉讼程序中的几个问题提出探讨。   一、犯罪单位诉讼地位问题   犯罪单位是指为谋…  相似文献   

4.
由于经济犯罪的罪犯大多文化程度、社会地位相对较高 ,使得经济犯罪有许多不同于其它犯罪的特点 :犯罪数额特别巨大 ,社会危害性极大 ;内外勾结 ,共同犯罪 ,单位犯罪呈上升趋势 ;犯罪手段专业化智能化狡诈诡秘 ;作案跨区域流动 ,涉及的行业多部门多 ;犯罪种类增多涉及面广。这无疑使经济犯罪的案情往往错踪复杂 ,查处工作难度增大 ,以下便是近年来北京尚在审理中的一些经济犯罪大案 :(1)1996年7月至12月间 ,某学会专委会负责人张洪法 (男 ,34岁 )及该学会部门经理张奇勾结某银行职员陈瞳及无业人员高建忠、牟以杰等人 ,以支付高息…  相似文献   

5.
丁华宇 《特区经济》2010,(7):243-245
在对中外税收犯罪比较评析的基础上,我国的税收犯罪在立法模式应当采取附属刑法的模式;在罪名体系上,应当调整关于自然人与单位实施逃税罪的刑罚配置,扩大抗税罪的犯罪主体,增设税务代理人逃税罪;对于发票犯罪,按照行为方式的不同来构建罪名;在刑事责任上,应当取消死刑、限制无期徒刑、少用自由刑、增设资格刑、普及财产刑。  相似文献   

6.
单位犯罪是相对于自然人犯罪而言的,我国1979年刑法未对单位犯罪做出规定。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非自然人犯罪开始向经济、社会领域日益渗透和发展。新修订的刑法虽然首次在立法中确立了单位犯罪制度,但因其规定过于原则化,导致在理论研究和司法认定中存在一些分歧。文章通过综合分析的方法,阐述了单位成为犯罪主体的依据,确立了主体的行为,并就其对司法的影响及立法的完善进行研究和建议,以维护我国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  相似文献   

7.
经济犯罪的概念,一般认为是由英国学者希尔于1872年首先使用的,1932年德国的林德曼提出,经济犯罪是一种侵犯国家整体经济及其重要部门与制度的可罚性行为,此后,美国学者萨瑟兰扩大了经济犯罪的主体为白领犯罪即职业犯罪的概念.  相似文献   

8.
邓亚华 《特区经济》2007,221(6):240-241
经济与犯罪的关系历来是犯罪学研究的重要课题。经济全球化作为一种经济发展趋势,会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在一定的时期内,它会对我国犯罪产生重要的影响,使犯罪总量上升、犯罪类型发生变化、犯罪呈国际化趋势。同时,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经济犯罪、有组织犯罪、职务犯罪等具体犯罪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赵蕾 《魅力中国》2014,(8):311-311,308
经济犯罪是最大的不安全。经济安全是最大的经济不犯罪。这些年来.中国尚不成熟的市场经济,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容易引发各种类型的犯罪。经济犯罪的起诉、审判及裁判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侦查的质量。这就要求我们全面掌握、深入了解经济犯罪的前因后果、类型特点及其发展趋势演变过程。本论文着重对经济犯罪中的一种类型.即职务侵占、挪用资金的犯罪侦查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0.
经济犯罪预防 ,是指国家凭籍其拥有的立法、执法等多项权力 ,通过采用一系列社会性的措施 ,强化法律的预防犯罪能力 ,铲除经济犯罪的诸多因素 ,达到有效防治经济犯罪之目的的一种法律、政策与社会防卫相结合的综合防范措施。作为检察机关的反贪部门 ,肩负着打击与预防经济犯罪的双重职能 ,而后一种职能在当前的社会条件下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们应立足实际 ,在办案实践中要注重标本兼治 ,重点抓好犯罪的预防 ,以监督、控制、管理、教育等手段 ,在科学的基础上 ,有的放矢地开展预防经济犯罪的工作。一、强化预防意识1 .提高对预防经济犯罪必…  相似文献   

11.
Empirical models of the supply of criminal offenses in the United States have shown a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oportion of the population that is non-white (RACE) and crime rates. Though non-whites in the United States possess more “criminal capital” than the average person, such studies do not take into consideration this excess criminal capital. Since RACE and the omitted excess criminal capital are correlated, it will pick up the influence of the excess criminal capital. Using cross-sectional data from Florida’s municipalities, we show that after adjusting for excess criminal capital, RACE has no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with crime.  相似文献   

12.
未成年人犯罪是指未满十八周岁触犯刑律的犯罪种类的总称。未成年人犯罪率不断上升己是近年来我国乃至全世界刑事犯罪的一个特征和趋势。  相似文献   

13.
网络犯罪是通过计算机、通讯等技术手段,借助于网络信息系统实施的或专门针对网络信息系统实施的,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的行为。由于网络犯罪为刑事犯罪,所以它具有刑事犯罪的一般特点,但因为它是信息化与全球化的产物,是一种新型的智能犯罪,因而它又在传统犯罪的基础上衍生出了许多与传统犯罪相异的特点。例如,它的虚拟性、隐蔽性等等。网络犯罪作为全球化的伴生物,已对我们的生活构成极大的威胁,要对此进行有效的防范,应该从技术、道德观念及法制建设这三方面入手,以防范为主,进行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4.
蒋晗华 《特区经济》2012,(10):232-234
《刑法修正案(七)》增设了利用影响力受贿罪,扩展了传统贿赂犯罪的主体。犯罪主体表述中的"近亲属"、"关系密切人"等模糊性用语,难具司法实践的可操作性。对犯罪主体进行清晰界定,对于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适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征汉年  马力 《乡镇经济》2008,24(8):113-116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随着农村管理事务不断扩大,一些敛财者权力易于物化,权钱交易机会将会增多,涉“农”职务犯罪将呈现上升趋势。文章以江苏省盐城地区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职务犯罪案件为视角,解析此类犯罪的主要特点、剖析此类犯罪产生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预防措施,为维护农村和谐稳定,保障农民合法权益,促进新农村建设提供良好的法治保障。  相似文献   

16.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unemployment-crime (U-C) relationship in urban and rural Pennsylvania counties using a balanced panel data set over the period from 1990 to 2009. A two-way fixed effects model is estimated to account for unobserved county-specific and time-specific heterogeneity. The criminal opportunity and criminal motivation effects of unemployment on crime advanced by Cantor and Land are tested.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re are rural-urban differences in the impacts of the covariates. Specifically, bo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criminal opportunity and criminal motivation effects are present in urban counties. In contrast, rural counties fail to conform to U-C predictions. Oaxaca decomposition reveals that the unexplained portion of the rural-urban difference in the crime rate is 12%. The results provide support for addressing labor market conditions to complement traditional crime-fighting measures in urban settings.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发展,我国传统的遗弃罪规定不能有效规制现实中频发的各种遗弃现象,本文在考察我国刑法关于遗弃罪的规则本身的基础上,借鉴外国的立法例,重新解释遗弃罪的构成要件,以此加强对遗弃行为的刑法规制,并对遗弃罪的规范形态做出了框架性建构,以期实现我国遗弃罪规定的现代化、合理化。  相似文献   

18.
蔡霞 《特区经济》2011,(10):241-244
我国刑法对公司犯罪只规定了罚金刑一种刑罚方法,这种单一的刑罚配置不能对公司犯罪起到惩罚和教育作用。我国可以借鉴美国公司犯罪刑罚体系的做法,通过完善罚金刑,增设多种附加刑的方式,对我国公司犯罪刑罚种类作出修改和完善。  相似文献   

19.
刘志洪 《特区经济》2009,(4):237-238
自然人独资公司不能等同于一人公司。在认定自然人独资公司犯罪主体时,应根据刑法条文及有关司法解释所规定的有关条件来加以认定,视自然人独资公司在设立、经营过程中的不同表现而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