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的在于促使中国农业自我发展、农村发展环境得到改善、农民综合素质得到提升。聚焦农业科技创新支撑广西乡村振兴的现状,详细分析当前广西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农业科技创新面临的问题,从强化科技创新体系、健全成果转化机制、优化农业科技投入体系、建立农业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机制4个方面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2.
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科技创新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加强农业科技和服务体系建设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客观需要,必须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取得新的突破。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是建设新农村、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提升农业科技含量、促进农业成果转化、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举措。  相似文献   

3.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创新驱动发展"成为国家战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创新,2013年在山东农科院考察时,强调农业的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和创新。当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6.7%,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新技术获突破性进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差距。农民综合素质偏低,导致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时间长甚至难以应用的  相似文献   

4.
《农家致富顾问》2010,(5):18-18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将先进的科技成果转化成为现实成果,才能使科技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生产力。近年来,湖南省永州市科技局组织该市一批富有科技经验的科技工作者深入农村,带领农民在农村开展创业活动,以科技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进一步加快该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5.
正"桂蚕8号"科技成果转化签约暨重大科研基础设施竣工仪式1月29日在南宁举行。"桂蚕8号"科技成果转化签约,是广西农业农村系统科研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重大突破,是打通农业创新成果应用"最后一公里"、真正把创新成果转化为产业发展实效的成功典范。据介绍,广西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工作,近年来,在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专家的指导帮助下大力推动广西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6.
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是创新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是农业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载体。为此,我们对唐山市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优势和不足,提出创新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研究阐述了农业科技创新对发展现代农业产业的促进作用;从农业科技创新的供给侧资源整合问题,农业科技创新机制的供给侧成本分析及供给侧改革的资金困局剖析科技创新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难点,给出整合农业科技创新关联产业的资源,疏通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渠道和强化金融对农业科研成果转化支持等具体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8.
一、农业经营体系创新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核心和基础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核心和基础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改变现有农业小规模生产方式需要农业组织创新。小规模的农业经营方式,虽然解决了当初我国农民的温饱,但是却不能实现他们如今所追求更高的理想和目标。因此很难激发农民种田积极性。小规模的农田与农业科技和集约化会发生冲突。一方面小规模  相似文献   

9.
正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主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加快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近年来,科技创新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引领和支撑能力不断增强,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科技整体水平仍显不足,科技创新能力、成果转化应用程度仍有较大差距。如何结合区域农业发展实际,找准科技创新推进农业  相似文献   

10.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于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解决"无人种田"、农业生产效率低下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是推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基础。农业高校承担着农业创新人才培养、实现科技创新、推动农村社会发展的重大使命,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11.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广大农民群众只有掌握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并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熟练运用,才能真正将农业科技转化为生产力,最终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因此,大规模地开展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科技技能,是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更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一、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在农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实施科教兴农战略 ,科技是支撑 ,关键在人才 ,基础在教育。通过教育培训 ,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科技素质 ,才能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农户是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实体 ,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 ,关系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速度和程度 ,关系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 ,最终落脚到农民收入增长的快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 ,在同等科学技术条件下 ,大、中、小学文化劳动者所能提高的劳动生产率之比大体为 7 0∶2 5∶1 0。这组数字反映了劳动者掌握科技文化知识及其水平高低的…  相似文献   

13.
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农业科技创新是建设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前提,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促进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保障、有效载体和根本,建立健全农技推广体系既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又有利于实现现代农业,更利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是保障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富裕的先决条件和重要基础。本研究在对沈阳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基本情况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针对当前农技推广服务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期摸索出适合当地实际的农技推广服务模式。  相似文献   

14.
云平台启动信息化托起智慧乡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是"四化同步"战略的两个重要方面,同时,信息化作为助美丽乡村腾飞的翅膀,为科学生产、科学生活、科学发展提供动力。1月26日,在美丽乡村博览会现场,国家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正式启动,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出席启动仪式。云平台整合了农业科教系统相关资源,为广大农民和各类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提供精准、及时、全程顾问式的科技信息服务,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支撑现代农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正"十二五"时期,我国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农业科技创新步伐明显加快,成果转化和推广不断加强,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6%,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61%,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6%,农业科技成就举世瞩目,涌现出一批重大成果,主要粮食作物育种、重大病虫害防治以及以基因组学为核心的现代农业生物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农业科技已成为农业农村经济稳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人们对于健康、美味以及绿色有机食品需求的增长,农产品创新已经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农产品创新能够为消费者提供更加高品质、高附加值的产品,并且通过转化和升级,实现农民增收致富。因此,通过创新农产品和提升农业科技水平来推进农村地区经济持续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17.
农业科技档案是农业科研活动的真实记录,浓缩了大量的科研成果和先进的科学技术,是重要的信息资源和知识宝库.振兴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最终取决于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应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使之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然而,实现这一终极目标的途径是提高农业科技档案的利用率.在当代信息化的飞速发展中,农业科技档案的资源可以通过互联网的方式,连续不断的向广大农民、农业科技工作者传递农业信息,直接为农村和广大农民生产经营者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为广大农业科技人员的科技研究提供准确的科学依据.实践证明,它是农业高新技术、科研成果、知识经验等农业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换的简洁途径,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提高经济增长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8.
正创新是第一动力。科技创新是江苏现代农业发展的动力源泉,也是江苏现代农业最为亮眼的底色。江苏各地厚植农业科技优势,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加快构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不断促进农业转型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科技创新则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引擎。江苏各地  相似文献   

19.
科学技术在我国农业和经济的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已经得到社会普遍的认可 ,但在建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具体落实 ,或者说是推动科技在农业和农村经济中广泛应用的现实步骤方面 ,一些学术界和实践部门包括农业行政主管部门 ,却又忽视了农民这一终极主体。笔者之所以称农民为终极主体 ,是因为他们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中处于非常重要的最终使用者和终端消费者的角色 ,是农业科技企业科技产品的直接货币支付者 ,几乎可以说 ,农业科技企业的生存发展的“衣食父母”就是农民。因此 ,全然忽略农民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中地位与作用是不应该的 ,在理论上…  相似文献   

20.
当前,江苏农业发展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转型期,农业和农村发展对科技创新的要求越来越高,农民对农业科技的需求越来越迫切,需要大力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扎实推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一、江苏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现状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