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近日从湖北省扶贫办等部门了解到,湖北省在对全省农村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险取消住院起付线等基础上,试点将不在医疗扶贫保障范畴的常见慢性病纳入健康扶贫。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农村贫困人口的一个主因,也是农村贫困地区扶贫脱贫的一个难点。把健康扶贫精准到病,是实现精准扶贫  相似文献   

2.
近20年来,为了缓解农村贫困,我国进行了一系列农村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农村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5亿人下降到2006年的2148万人,绝对贫困发生率从30.7%降到2.3%.农村贫因性质发生了转变,"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已逐步成为农村贫困人口产生和存在的主要原因.鉴于此,本文试图通过实证分析来考察和检验农村居民健康与个人发生贫困概率的关系,为农村扶贫减贫的政策选择提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高廉 《农业经济》2022,(4):98-99
健康扶贫通过综合施策,基本解决了农村贫困人口因病致贫、返贫问题。脱贫攻坚结束进入过渡期后,要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障制度,保持合理的保障水平,下沉医疗资源,提高医疗服务能力,在巩固已有脱贫成果的基础上拓展健康帮扶边界,重构医保制度体系,树立大健康理念,建立农村健康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4.
2003年,第三次全国卫生医疗调查显示,全国79.1%的农村人口没有医疗保障,基本靠自费看病。一些地区,因病致贫、返贫的农民占贫困人口的2/3。2005年12月底,卫生部部长高强在“发展农村卫生事业”的新闻发布会上说: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就诊率和住院率均明显提高,就医经济负担有所减轻,因病致贫、返贫问题有所缓解。2006年2月22日,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毛群安宣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未来我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雏形,它的不断完善将为广大农民提供有力的医疗健康保障。这些说明,在我国农村卫生事业严峻的形势下,于2003年试行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发挥出重要作用,有效较快地扭转了我国农民看病难和因病致贫、返贫的局面。  相似文献   

5.
正保险扶贫是金融精准扶贫的重要手段,打赢脱贫攻坚战,离不开保险的保驾护航。2016年底,湖南省因病致贫的贫困户达35.6%,其中,未脱贫贫困户中,因病致贫达38.3%。为着力解决好贫困人口因病、因灾致贫、返贫等问题,2017年2月,湖南省扶贫办牵头,联合省保监局共同推出了为贫困户量身定制的"扶  相似文献   

6.
贫困人口因贫致病、因病返贫的现象日益严重,成为社会最关注的重大民生问题。而医疗救助对于保障贫困人口健康权益、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天津市城市贫困人口医疗救助现状、问题及原因分析,提出完善措施。  相似文献   

7.
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的规模依然庞大,地区分布相对集中,恩格尔系数较高,家庭和医疗教育负担较重,笔者认为,贫困农村资本短缺和贫困农民融资难的问题是致贫的一个重要原因,构建完善的农村扶贫性金融体系是解决贫困农民稳定脱贫问题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8.
正农村贫困人口大病兜底工作是推进并落实健康扶贫工程的重要内容,是实施精准扶贫、确保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的重要举措。最近有媒体调研发现,强有力的大病兜底政策切实降低了贫困人口的看病负担,很多贫困患者从中受益。但同时,个别并不充分具备条件的地方,"超能力"实施救助政策。过度兜底导致怪相频出,贫困患者住  相似文献   

9.
速览     
贵州教育扶贫精准化贫困学子获资助
  日前,贵州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正式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贫困学生资助推进教育精准扶贫的实施方案》。方案规定,在原有资助政策基础上实施精准资助政策,确保不让贫困农户因学返贫、因学致贫,不让农村贫困学生因经济困难失学,全面提高贵州农村贫困人口受教育水平,提升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人力资源素质,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国农村基层医疗体系存在医疗资源供给质量有待提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有待完善、社会力量的补充作用有待发挥等短板弱项和脱贫群众自我保障能力不足等问题,推高部分脱贫群众因病致贫返贫风险。亟需健全因病致贫返贫动态监测机制,完善医保制度和兜底保障制度,提高社会力量参与因病致贫返贫治理的成效,补齐基层医疗短板,提升脱贫群众自我保障能力,切实防范因病致贫返贫风险。  相似文献   

11.
为了走出传统农村合作医疗所面临的困难和不适应,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青州市委、市政府创立了一种新的农民健康保障制度.目的是使每一位患病农民都能够及时获得医疗补助,让每一个农民群众都享受到医疗健康保障.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农村居民疾病与贫困的相互作用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首先探索了因病致贫与因贫致病的作用路径,其次利用CHNS七轮农村样本户的调查数据,对疾病与贫困间的相互关系及动态发展作用过程进行了经验分析。研究发现,我国农村贫困现象得到了显著改善,但也存在反复与波动;贫困户更易受到健康冲击,对医疗服务的有效需求不足,医疗负担过重;疾病仍然是我国农村致贫的重要原因之一。从动态视角分析,家庭健康冲击在短期内给家庭造成的影响更大,致使家庭陷入暂时性的贫困境地,而给家庭带来的长期影响要小得多,同时农村因病致贫与因贫致病的恶性循环过程也有所遏制。  相似文献   

13.
西南连片特困区的农村扶贫模式创新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除贫困、促进发展是全人类共同的理想。农村扶贫是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构建和谐农村社会的重要手段之一。由于我国的城市化长期滞后于工业化,因此我国的贫困人口主要集中于农村地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推进扶贫开发战略,扶贫开发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其中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居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基本解决农村居民生存和温饱问题,社会事业不断取得进步。但我国西南连片特困区农村地区贫困人口多、分布广、贫困发生率较高,返贫率较高,仍是我国农村扶贫开发的重点区域。文章在总结国内外已有研究基础上,指出现阶段我国西南连片特困区农村扶贫面临农村基础设施薄弱、扶贫开发成本较高、相对贫困问题显现、市场体系建设不完善等主要困境,分析其农村扶贫模式的现实情况,进而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期寻求西南连片特困区的农村扶贫模式的创新发展,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各地农政     
正贵州教育扶贫精准化贫困学子获资助日前,贵州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正式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贫困学生资助推进教育精准扶贫的实施方案》。方案规定,在原有资助政策基础上实施精准资助政策,确保不让贫困农户因学返贫、因学致贫,不让农村贫困学生因经济困难失学,全面提高贵州农  相似文献   

15.
颜华 《农业经济》2008,(3):53-54
1引言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是党和政府为解决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逐步建立起来的农村合作医疗保障体系,在保护农民身体健康,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正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贫困问题已经由绝对贫困转向相对贫困。贫困更多是由于社会、经济、自然等因素的脆弱性所造成,因病、因灾、因残、因学、因婚姻等致贫返贫成为主要原因,需要从区域发展的内生性、贫困群体能力提升的角度加以解决。产业扶贫是一种内生发展机制,目的在于促进贫困个体(家庭)与贫困区域协同发展,根植发展基因,激活发展动力,阻断贫困发生的动因。因此,产业扶贫意义重大。习近平总书记  相似文献   

17.
正农发行的金融扶贫资金正不断涌向大山深处,成为山区人民摆脱贫困、走向富裕不可或缺的力量。四川是全国扶贫攻坚重点省份,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贫困范围广,扶贫任务十分艰巨。目前,全省尚有农村贫困人口380万,贫困县88个,贫困村11501个,其中120万人生活在不适宜居住之地,呈现出区域性贫困与结构性贫困并存、物质贫困与能力贫困并存、多位贫困与多元返贫并存的复杂形式,.这些特征在盆地周围的秦巴山区、乌蒙山区、大小凉山地区、高原藏区四  相似文献   

18.
精准扶贫是十三五时期我国农村工作的一个重点,本文以L县P乡为例选择44户贫困户作为样本进行数据分析,浅析致贫的主要成因为基础设施落后、经济发展滞后、贫困人口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因病致贫现象普遍等,结合实际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9.
脆弱性与农村贫困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通过讨论脆弱性的概念及探讨其与贫困的关系,提出脆弱性是贫困的重要特征,也是返贫的主要原因之一。当前农村低收入和贫困人口所具有的较高的脆弱性构成了稳定脱贫的主要障碍。作者提出应将脆弱性作为新的切入点开展扶贫工作。  相似文献   

20.
贫困是一种世所注目的社会经济现象。中国长期以来就是一个相当贫困的国家 ,贫困现象又主要集中在农村。贵州位于我国西南 ,人均收入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可谓贫困中的贫困。 2 0世纪末 ,扶贫工作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特别是 1994年国家实行“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以来 ,扶贫工作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取得了卓越成效。至 2 0 0 0年底 ,全国贫困人口所占比例已不到总人口的 3%。但是 ,作为相对落后的贵州 ,农村贫困问题依然严重 ,贫困人口超过了全国贫困人口的 1/ 10 ,贫困发生率高于全国 5 6个百分点 ,返贫率也远远高于全国水平。因此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