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股权分置改革后,大股东所持有的股票能够在二级市场上流通转让,A股市场进入全流通时代,大股东减持受到广泛关注.本文选取了2008-2011年深圳交易所上市的发生减持事件的A股公司作为样本,对信息披露质量、盈余管理与大股东减持的关系进行分析和研究.经验数据表明大股东减持前上市公司会进行不同程度的盈余管理,而且信息披露越低,大股东减持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程度越高.本文的研究结论表明,监管机构应该重点关注上市公司向下的盈余管理行为,同时完善信息披露考评体系提高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质量.  相似文献   

2.
我国上市公司在进行股权分置改革后法人股全流通,实现了上市公司的所有股东平等同股同权。但这一制度变革只是为上市公司外部接管提供了可能,只要大股东国有股法人股不在证券市场上减持或者减持后不会改变“一股独大”局面,或者大股东通过证券市场增持流通股形成新的“一股独大”局面,那么上市公司仍然会存在着内部人控制问题。为了解决这一制度缺陷问题,应该加快建立完善上市公司高管监督与激励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3.
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深层次原因是政策导向和制度因素,由此而产生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资本市场发展不均衡、各方面监管措施不到位等,最终导致股权融资的成本偏低,债权融资和内源融资受到限制。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治理对策是: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继续实行国有股减持计划,引入新的战略投资者;大力发展债券市场,进一步完善股票市场;加大监管及打击力度,规范上市公司经营行为。  相似文献   

4.
上市公司大股东(或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已成为公司治理中的第二类代理问题。大股东凭借其实际控制权“掏空”上市公司,损害中小股东的利益。本文在相关学者“掏空”行为方式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已披露的上市公司“掏空”行为方式的研究,发现、总结“掏空”行为信息披露的特征,并以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完整性和真实性为准绳,提出通过事前披露、强化证券交易所的监管作用、完善民事赔偿制度、建立信息披露评级制度以及诚信文化建设等进一步规范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强化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管,以有效制约大股东的“掏空”行为。  相似文献   

5.
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并不能消除上市公司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在全流通时期,大股东理性参与上市公司的定向增发、资产注入及其后的股份减持很可能诱致股市的过度波动。对这种股市过度波动所引致的股市脆弱性机理我们进行了模型推导和因子分析。分析表明,牛市中,大股东参与定向增发、资产注入会导致牛市的助涨。而当熊市来临时,大股东会停止资产注入并减持股份,进而起到熊市助跌的作用。针对由此引起的股市脆弱性,监管部门应采取相应的监管措施。  相似文献   

6.
本文选取了2010年~2012年深市创业板上市公司中发生高管减持的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分析了高管减持行为对企业价值的影响。研究发现,创业板公司高管减持与当年的企业价值之间呈现非线性关系,即随着高管减持股票比例的不断增加,企业价值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即呈倒U型关系。研究为监管机构制定完善监管政策、保护投资者利益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的上市公司中,由于股权集中程度过高等原因,导致大股东通过影响公司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攫取不合理的经济利益,特别是侵占中小股东的利益。抑制大股东侵权行为,应当完善我国的上市发行制度,优化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引入商务管理信托机制,强化信息披露的监管力度。  相似文献   

8.
我国资本市场上市公司大股东掏空行为较为普遍,大股东对中小股东利益侵害的重要原因是大股东没有得到相应的监督。近几年,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的行为模式逐渐多样化,由于中国证券市场的制度缺陷,政府监管力度不足等因素使得控股股东为了自身的利益将公司的财产和利润转移出去。本文建议:严格股票发行制度,加大造假上市公司的违规成本,降低小股东的费用,优化股权结构,引入独立董事制度,遏制大股东掏空行为。  相似文献   

9.
以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公司政治治理对抑制大股东掏空行为的有效性,以及这种有效性如何因政府干预和财务风险的不同而发生改变。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国新兴加转轨的特殊制度背景下,公司政治治理这一制度安排,形成一种制度压力,能有效地抑制大股东掏空行为;公司政治治理对大股东掏空行为的治理效应随政府干预水平和财务风险大小的不同而变化,政府干预水平越高,财务风险越小,公司政治治理效应越好。研究结论有助于从公司政治治理层面理解大股东掏空行为,为政府部门监管上市公司大股东、保护中小股东利益提供直接的微观证据和参考价值,同时也为上市公司治理及企业党建工作的开展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来,我省股份制公司不断增加。有不少股份公司在改制以后,不能严格按《公司法》规定运作,存在许多不规范现象,甚至存在严重的违规违纪问题,这就需要增强对非上市公司的监管,切实保障其法人实体地位,着眼于促使公司建立起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和强化股权管理基础。对于非上市公司监管要立足于过程监控,突出建立完善以财务为核心的核算管理体制,规范利润分配,建立健全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  相似文献   

11.
在存在大股东控制的情况下,“隧道挖掘”行为会对中小股东的利益造成侵害。股权分置改革前后,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出于转移资金和利益、获取控制权私人收益等动机,常常通过为关联方提供担保、通过关联交易转移资金和利益、直接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直接借款、高派现等途径实施“隧道挖掘”行为,从而严重损害了中小股东利益、破坏了证券市场价格稳定、扰乱了证券市场秩序,产生了深刻的市场影响。就我国目前的形势来看,充分发挥外部治理机制作用,加强投资者权益保护的法制建设是制约大股东“隧道挖掘”行为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股权分置与上市公司绩效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股权分置是我国上市公司的一个基本特征。这种将上市公司的股份分作流通股与非流通股的做法导致了股东权利与义务的失衡。目前关于股权分置的实证研究所获得的结论是相互矛盾的。本文认为,非流通股比重与上市公司绩效之间存在着横S型非线性关系,即存在着双拐点。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随着上市公司非流通股比重的下降,企业的绩效趋于好转,但当非流通股的比重低于一定水平时,企业的绩效又开始下降,出现了第一个拐点;如果非流通股的比重继续下降至接近全流通的时候,企业的绩效又开始好转,出现了第二个拐点。非流通股股东的获利方式较好地解释了这一非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A股新股增发为研究对象,对新股增发的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全流通状态下新股增发对所有老股东都有财富有负效应,在流通股与非流通股分裂的二元结构下,非流通股股东和新增发股东获得较高的超额收益率,流通股股东收益则受到较大损失,而且流通股股东的超额收益率与利润增长率和折扣率显著正相关。从增发的时间效应看,流通股股东在增发公告出现显著短期负效应的基础上,中长期内仍然出现较强的负效应。  相似文献   

14.
笔者等以2002年深圳股市的484家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了大股东控制的公司审计师的选择行为,以及公司治理结构是否能够遏制大股东的偏好。结果发现,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越大,越不会聘请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境内合作所;但是,如果第一大股东是外资股,他们更可能聘请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境内合作所。  相似文献   

15.
在股权分置改革试点阶段,上市公司推出的对价方案呈现出方式的多样性、水平的不均衡性、依据的差异性和调整对价的频繁性等多种市场特征.对价方式的多样性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的市场机会,对价水平的高低差异反映了不同的对价成本,对价依据的差异性是导致不同的对价方式和不同对价水平的主要原因,上市公司频繁调整对价方案缘于非流通股股东与流通股股东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相似文献   

16.
以2003—2011年中国所有上市公司为样本,分别从股权结构和公司绩效两方面检验大股东占资的成因和经济后果,发现当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处于较低水平时,大股东占资程度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显著负相关,与股权制衡度显著正相关;当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处于较高水平时,大股东占资程度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显著正相关,与股权制衡度显著负相关。股权分置改革强化了激励效应,降低了攫取效应,显著降低了占资程度。此外,企业大股东占资程度对公司绩效有显著的负面影响。这一结果为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提供了有价值的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17.
田世康 《西部金融》2012,(3):64-66,70
本文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2006—2007年20家房地产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或再融资效率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显示: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股权融资效率整体不高,投入超额现象明显,非流动股比例小的上市公司多为DEA有效。最后,对非DEA有效的上市公司通过投影分析调整了原决策单元,指出了达到DEA有效的途径.并提出了改进股权融资效率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股权分置改革后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6年我国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这种制度变革是否对上市公司2006年的股利政策产生了影响.通过对2006年上市公司股利政策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2006年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具有股利分配形式以现金股利为主、整体分红水平提高不多、异常派现行为减少等特征.在对这些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应加强现金流量管理和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  相似文献   

19.
以竞争性具有显著差异的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制造业和批发零售贸易业三大类行业419家上市公司的数据为样本,在经过适当的筛选和删除后,以股权分置改革为背景,以行业竞争性为视角,研究股权集中度对公司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股权集中度对公刮绩效的影响随着行业竞争性不同而变化,企业应根据行业竞争性和公司所处的内外部经营环境来构建合适的股权集中度。  相似文献   

20.
我国股权分置改革市场反应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我国1218家股权分置改革公司在股改期间股票的市场反应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1)股改公司的股票存在显著为正的累计超常收益,并且市场对股改公司的股票存在明显的提前反应;(2)股改公司股票的市场表现总体上呈现明显的“过度反应修正”模式;(3)流通股东所获得的对价比率高、流通股东对股改方案支持度高的公司,股票的市场表现较好;(4)股改前的公司治理水平和流通股价/账面价值对股票的市场表现没有影响;(5)实证结果显示,投资者仅仅将股权分置改革视为一个短期的题材,而对其能给中国股市带来多大的长期效应缺乏信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