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煤炭能源在我国经济发展和国计民生中产生重要的影响,是我国最重要的能源之一。就煤炭工业发展起步看,我国中部地区较早,为我国国家建设,特别对于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保障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然而,就其煤炭企业开发和煤炭经济发展过程看,中部地区煤炭企业存在安全生产问题、科技水平不高和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低等问题;只有坚持可持续发展,加强安全生产、进行科技创新、发展循环经济,才能实现中部煤炭企业的良性发展,构建出中部煤炭企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2.
“民以食为天”,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粮食是战略物资,“吃饭”问题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中部地区是我国粮食主产区,全国粮食增产的56%来自中部。改革开放初期,全国商品粮输出省份还有22个,目前,所剩无几,多数在我国中部地区。由此可见,中部粮食主产区肩负着全国人民的大粮仓历史重任。  相似文献   

3.
赵丽英 《企业经济》2012,(3):117-120
在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支撑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重要力量的时代背景下,加强中部六省府际科技合作,建设中部六省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以保持区域科技和经济的竞争实力,是顺应科技发展趋势和区域竞争的必然选择。本文详细分析了中部六省府际科技合作的条件及存在问题,并结合中部六省府际科技合作的实践,提出了科技合作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作为国内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支点的湖北省,在当地省政府和金融机构等多部门的努力下,湖北省已经在科技与金融的融合发展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论文分别从高新技术企业状况、工业企业R&D活动情况、金融机构参与科技金融状况、政府对科技金融的支持力度、市场金融产品的创新共五个方面浅谈湖北省科技金融发展现状,并提出湖北省科技金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自中共中央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以来,中部地区经济发展受到广泛关注。但在政策层面始终难以落到实地,还存在如国家支持政策导向不明确、众多区域性规划和意见导致政策的泛化、"两个比照"缺乏可操作性、中部地区崛起缺乏法律地位和长效机制等一系列政策难题。因此,未来应按照"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的原则,制定和完善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政策,进一步完善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政策,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建立健全多元化的利益补偿机制,实施差别化的国家援助政策,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相似文献   

6.
从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背景出发,采用改进的四阶段DEA方法对中部六省2007-2012年的绿色创新效率进行测算,进一步分析中部产业转移对效率的影响,定量分析各省产业转移状况,研究表明:第一阶段中部各省的绿色创新效率普遍较低;科技创新环境、环保规制强度、产业结构以及产业转移状况对绿色创新均有显著影响,对投入变量松弛量进行调整后的第四阶段中部各省绿色创新效率有较大幅度提高。最后,文章从选择承接转移产业、改善以及创新环境方面为中部地区绿色创新效率的提升提出了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7.
随着全球化竞争的不断深入,国家级开发区在成功引进外资、历经高速发展后的今天,也面临更大竞争与挑战,亟需进一步突破瓶颈制约,加速产业升级与结构调整。作为中部地区9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之一,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也不可回避这个问题。本文通过对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现状分析,找出当前该区在产业结构方面存在的问题,借鉴先进地区的做法,提出了以科技创新促进该区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策略,对其他区域同样亦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朱小理 《企业经济》2006,(10):104-106
中部地区的发展必须确立适合自己特点的经济发展模式,走具有中国特色的跨越式发展道路。本文认为,中部地区高新区与产业集群互动崛起应采取以下几大战略:加速中部地区高新区与产业集群崛起的互动创新发展战略、城市带动战略、科技联动战略、城市重点布局战略、互动集成战略、模式选择战略。  相似文献   

9.
人力资本(主要是高科技人才)是技术创新的源泉,制度创新能够极大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提高技术产出效率。本文运用面板数据通过建立固定效应变截距知识生产函数模型,对中国中部六省技术创新能力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发现科研机构、企业对中部地区科技进步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大学对区域技术进步不但没有贡献,反而反作用十分明显。中部崛起战略有赖于中部六省合理配置科技资源投入,吸引高科技人才,大力开展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0.
随着全球化竞争的不断深人,国家级开发区在成功引进外资、历经高速发展后的今天,也面临更大竞争与挑战,亟需进一步突破瓶颈制约,加速产业升级与结构调整.作为中部地区9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之一,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也不可回避这个问题.本文通过对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现状分析,找出当前该区在产业结构方面存在的问题,借鉴先进地区的做法,提出了以科技创新促进该区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策略,对其他区域同样亦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企业经济》2013,(8):155-158
本文通过构建创新驱动为核心的科技资源立体评价模型,并应用各省市区2000-2008年的数据对我国科技资源配置效率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总体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平稳增长,中西部地区相对东部地区效率差距较为明显,且中部地区相对东西部地区波动较大,而西部相对于中东部地区增长速度较快。同时,我国科技产出效益差别较大,科技成果产业化程度不高。  相似文献   

12.
农业科技创新是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湘南山区农业科技创新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本文深入分析湘南山区农业科技创新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了适合湘南山区农业科技创新的发展路径,力求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平台,促进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中部地区科技市场发育不完善,与其落后的市场营销策略有关。应更新思想观念,倡导制度创新,建立市场营销4P策略。  相似文献   

14.
知识管理在中部六省民营科技企业中的推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管理已经成为我国民营科技企业管理创新的新视觉和战略选择,而在中部六省民营科技企业加快推进知识管理的步伐,不仅有助于中部地区民营科技企业更好地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也更有利于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中部六省民营科技企业从重视知识管理、重视知识与人才资本机制建立、和谐的知识管理文化等方面来推进知识管理,为企业发展注入活力和动力。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就武汉市中小企业如何把握中部崛起机遇,其中的科技创新投融资问题做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6.
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6个省份,是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中部地区人口众多,位置适中,腹地广阔,市场潜力巨大.笔者从开放发展、产业提升、改善生态环境、培育增长极等4个方面对中部地区的崛起与协调发展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提升制造业竞争力是打造先进制造业中心的题中之义。选取2006—2015年为研究时段,基于指标设计和因子分析方法甄别中部地区制造业竞争力水平及发展症结,结果表明:(1)中部地区制造业竞争力在中国四大板块中居于第二位,金属制品及专用设备制造等先进制造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2)中部地区制造技术、制造规模、制造效益等较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优势明显;(3)中部地区制造业与东部地区相比差距显著,表现为创新不足、生产粗放、效率偏低等。为此,中部地区要大力实施科技创新战略,提振战略性新兴产业;严格落后产能标准,加速传统制造转型升级;培育制造业增长集群,加快提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持续扩大对外开放,不断完善制造业发展环境;深入推进中部地区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相似文献   

18.
王进富 《价值工程》2010,29(23):1-3
区域创新水平是决定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而又取决于地区统筹科技资源状况。本文以三重螺旋理论为基础,结合全国统筹科技资源示范区西安的具体实践,分析了其统筹科技资源关系及存在问题,并提出了有效完善措施。  相似文献   

19.
赵峥  姜欣 《企业活力》2013,(3):72-78
区域创新效率是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以2000-2009年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对我国区域创新效率进行测度,并对创新效率的收敛性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1)考察期内我国区域创新效率波动性较大,各地区创新效率整体处于较低的水平,存在较大提升空间;(2)东部地区在三大地区中期初、期末的创新效率值最高,其次为西部和中部地区,三大地区之间的创新效率差距有所扩大;(3)全国总体及西部地区在创新效率存在收敛趋势,而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创新效率收敛趋势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李军银 《企业导报》2012,(1):164-165
武汉城市圈被国家赋予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重任,武汉在国务院批准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中被确定为中部中心城市,武汉实现跨越发展的大政方针已定。然而,历史沉积的用人机制一直是制约其发展的突出问题,必须实行创新。为此,本文提出,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干部选任实现人岗相适;建立健全"治庸问责"长效机制;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完善企业创新激励机制,激活释放科技和管理人员创新的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