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秦翠 《魅力中国》2013,(28):104-104
舞蹈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不仅地使人身体越来越健康.而且对整个社会的和谐氛围的发展都有促进作用。本文从当前舞蹈创作过程中的出现的问题出发,寻找问题产生的原因,最后对舞蹈创作提出建议。具体从舞蹈作品的取材,舞蹈作品的内容、构思以厦动作的编排和作品的形式多样性、欣赏性、普及性这几个各方面来阐述舞蹈创作的见解。  相似文献   

2.
李洪英 《魅力中国》2014,(1):108-108
舞蹈是表演艺术,舞蹈表演的特性及其动作、语言、情感等表现形式,深刻阐述了审美创造对于舞蹈表演的重要意义。舞蹈表演的情感与艺术表现有不解之缘,这是众所周知的。舞蹈创作来源生活,高于生活,它的环节分为构思和编舞两大方面,凭借每个人对生活的不同感觉,不同的构思源泉,通过不断排练和不同演员的不同感受来将它升华到作品。  相似文献   

3.
巴特尔 《发展》2011,(12):132-133
作者通过表演《情系草原》的体会,探讨舞蹈的民族风格与创作意识的完美结合。《情系草原》构思的是一种随着时代审美变化而创作的蒙古族舞蹈,探索与众不同的民族风格与个性,提炼蒙古族舞蹈的典型特征,融入真情实感,运用当代创作意识的组合。  相似文献   

4.
郭汉英  吴丽 《新西部(上)》2010,(2):152-152,140
从意象在艺术作品中表达和感知的可能性及其表现手法的变化分析,可以看出,艺术创作本身是以审美为目的。审美遵循经济的原则。诸多的流派更迭,创作理念的互相否定与颠覆只是创作手法的变换或更替,而艺术审美和创作的原则其实从来都没变。  相似文献   

5.
陈璐 《魅力中国》2013,(28):113-113
审美从字面上来理解。是指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人与世界(社会和自然)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作为戏剧作品剧场呈现的审美主体——导演,在对戏剧作品的前理解及后呈现上。必须实现在理智与情感、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统一上追求真理。导演对于戏剧概念的审美把握要先于导演的职责.要求导演必须具备完备的个人素养,作为分析戏剧文本之前的第一道关口。  相似文献   

6.
通过这三年大学期间对民族舞蹈的学习,对藏族舞蹈极有感触,感觉藏族舞蹈更直接反映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愿景和理想.藏族传统舞蹈是民间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对它的表演手法、创作方式以及审美观念和审美愿景进行研究,并分析它所特有的审美特征,总结出古老民族存在的共有的基本审美特征,从而促使藏族舞蹈在伴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的进行传承和发展创新,只有这样,未来发展中的藏族舞蹈才会更有民族特色,地域特色,才更具有审美特点.  相似文献   

7.
砜砜 《东北之窗》2013,(24):4-5
大连广播电视台艺术总监、国家一级编剧高满堂是我国电视剧创作园地里的一棵常青树,是电视剧创作发展中真正的领军人物。作为编剧,他不但作品多,而且质量高、影响大,雅俗共赏,叫好又叫座。他的创作,凭的是真情感真功夫,一步一个脚印,几乎每个时期都有新作闪亮荧屏,在逐步开拓自己独特的审美追求的同时,也在不断攀登电视剧创作的思想艺术的新高峰。  相似文献   

8.
李海艇  宋永琴 《魅力中国》2010,(34):143-143
中国大陆对于独立影像的界定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在“身份”上独立于主流体制之外。即制作人(或制作公司)与主流体制之间不存在行政或法律意义上的隶属关系,或股权上的关联关系。在制作资金的来源上独立于主流体制,投资人有权利决定作品(产品)的内容走向,并享有作品(产品)的版权。(2)在创作思想上不受票房和大众主流审美的影响,保持创作者独立的思想。  相似文献   

9.
桑田 《新西部(上)》2009,(5):143-143,140
本文通过对舞蹈综合元素的分析,认为舞蹈创作的正确途径是:首先选择正确的题材,积累专业素材,提高专业修养;其次,发挥编导的想象空间,舞蹈与音乐内涵一致;最终通过实践创作出优秀的舞蹈作品。  相似文献   

10.
李希贤 《魅力中国》2013,(10):70-70
舞蹈是一门独立的艺术。众所周知,人类的文明离不开文化,而通常我们把文化概括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类。无疑,舞蹈是精神文化范畴的艺术属概念下的一个艺术门类。舞蹈存在的根本意义和价值,及其表现的目的和要求就在于:显现人类生存的样式和自我完善的方式。舞蹈的审美创造规律,艺术的表现时代、社会、人和人的生活本相的整体规律。无论是舞蹈创作的标准,舞蹈批评的尺度,都必须有—个美学的历史的观点,遵循美的创造规律,  相似文献   

11.
张潇潇 《魅力中国》2010,(24):30-30
长期以来,中学生的舞蹈完全以模仿为主,老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模仿,因此,舞蹈受到许多限制,没有创新,没有质感,一个舞蹈作品被好几批学生运用,中学舞蹈的发展一直止步不前,甚至每况愈下!其实,学生在探索创作工程中的东西往往会给人感觉稚嫩,带有学生气息,但那才是属于学生们有自己特色的东西!这时教师的作用在于点拨,使学生在创作过程中不断提高,让舞蹈真正成为学生们自己表达情感的手段!  相似文献   

12.
王正安 《魅力中国》2014,(11):93-93
舞蹈是以人的肢体语言为媒介的动态艺术,连接舞者和观众之间的是一种转瞬即逝的印象,最后留给观众的是一个综合的意象。舞蹈以传统文化为建构基石,通过外在肢体形态、动作传达内心情感,因此,这种外在形态、物质载体又具有很强的象征性。舞蹈中的每个动作无不包含情感,只有将情感融入到每个动作中,才能赋予舞蹈生命,才能打动观众并与观众产生共鸣。  相似文献   

13.
余洁芬 《发展》2011,(10):137-138
舞蹈作品主题掌握着舞蹈作品创作的关键,并影响和指导舞蹈作品创作的过程。舞蹈作品的主题反映着文化,而舞蹈创作者在文化的影响下也决定着舞蹈作品主题的选择。本文通过分析二者的关联,探析文化在舞蹈作品主题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曾焯 《魅力中国》2011,(8):260-260
中国是有悠久的舞蹈传统的国家,然而那些教千年来所创作的古典舞蹈却没能留下完整的作品呈现在舞台上,新中国成立以来,古典舞体系的建立实际上是一种重建,我们国家向世界敞开了大门,国外许多优秀的作品也涌入中国,在良好的大环境下,这时的舞蹈艺术家们才真正有条件向国外学习经典舞蹈艺术。国外经典舞蹈之一的“芭蕾舞”风行世界,受到中国舞蹈艺术家的青睐。中国的古典舞中加入了许多芭蕾舞元素,创作出了一系列优秀的舞蹈作品,深受我国人民的喜爱。芭蕾舞对中国当代古典舞的意义重大,从多方面影响了中国当代古典舞的形成。中国在这个时期形成的当代古典舞又将在未来接受更多外来元素的多方面影响。笔者想就芭蕾舞对我国当代古典舞的影响做个简单的探讨,希望能够对舞蹈艺术的发展做出些微薄的力量。  相似文献   

15.
熊延柳 《黑河学刊》2005,4(1):49-52
丁玲和萧红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创作中的人物形象呈现出不同的悲剧性。从悲剧的本质在审美客体中的呈现及悲剧本质引起审美主体的心理体验来比较丁玲和萧红笔下人物形象的悲剧审美价值,可以看出莎菲们缺乏在绝望中抗争的悲剧精神,她们悲剧审美特质更多的是悲渺而不是悲壮,在萧红的作品中看到的则是敢于反抗、富有斗争精神的人物。他们超越了悲剧,呈现出人物悲壮与崇高的悲剧审美特质。  相似文献   

16.
郑静圆 《魅力中国》2013,(13):86-86
群众舞蹈是指由非职业舞者创作和表演的舞蹈。这类舞蹈作品大多以群舞的体裁出现,而舞蹈的形象,又直接观照着群众的日常生活。与职业舞蹈相比,群众舞蹈技术难度不高而动作特色鲜明,它的构图层次比较单薄而动机展开有序,它的叙述拒绝抽象理念而采纳生动细节。群众舞蹈和其他群众文化一样起源于劳动和人类特有的精神生活需求。我们的祖先,为表达捕鱼、狩猎和采集收获物的欢乐心情,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起来,以自我娱乐。倘若群众舞蹈没有了“自娱性”,也就不能成为群众舞蹈了。随着社会的发展,群众舞蹈在内容上日益丰富,形式上多姿多彩、多方面地反映表现人民群众的生活、思想、情感及审美需求。因此,群众性的舞蹈活动日新月异、蒸蒸日上,它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杨杨 《魅力中国》2014,(17):113-113
独舞是一种最能表现人类细微情感的舞蹈体裁形式。创作出优秀的独舞作品,要从选材、构思、结构和具体的编排舞蹈动作等几个方面来全面思考.创作出有意味.独一无二的形式来支起一个独舞作品。本文研究拟通过独舞的选材与构思;独舞的结构方式;独舞动作语言的发展变化;根据独舞的构思寻找吻合构思的造型动作;在造型的基础上根据情绪来发展舞蹈动作;独舞道具的妙用;独舞音乐的寻找;站在观众的角度修改舞蹈节目。并对独舞的创编方法进行探讨与阐述。  相似文献   

18.
从意象在艺术作品中表达和感知的可能性及其表现手法的变化分析,可以看出,艺术创作本身是以审美为目的.审美遵循经济的原则.诸多的流派更迭,创作理念的互相否定与颠覆只是创作手法的变换或更替,而艺术审美和创作的原则其实从来都没变.  相似文献   

19.
舞蹈是一种人体动作的艺术,这个人体动作,必须是经过提炼、组织和美化了的人体动作--舞蹈化了的人体动作。舞蹈是以舞蹈动作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着重表现语言文字或其他艺术表现手段所难以表观的人们的内在深层的精神世界--细腻的情感、深刻的思想、鲜明的性格,和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以及人自身内部的矛盾冲突,创造出可被人感知的生动的舞蹈形象,以表达舞蹈作者的审美情感、审美理想,反映生活的审美属性。  相似文献   

20.
戏曲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一部戏曲作品的魅力,最终要通过演员的表演来体现。演员艺术形象的创作过程,就是观众对这部作品的鉴赏过程,一位成功的演员,只有正确把握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认真体验和创造角色,才能使戏曲作品有感染力,才能打动观众,让观众叫好。古今中外所有的优秀剧目,都离不开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戏曲离不开人物的塑造,人物是戏曲的灵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