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康江涛 《魅力中国》2014,(4):128-128
戏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元代多称之为“词曲”、“杂剧”,明清多谓之为“传奇”,现在所称的戏曲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我国的戏曲艺术是一种综合表演形式,它的语言是歌唱化,就连动作也是舞蹈化的,即舞台表演的行动意念和思想感情都是受所扮演人物制约和角色支配的。  相似文献   

2.
王淑轲 《魅力中国》2014,(23):101-101
在艺术的大家庭中,戏曲表演艺术与其他艺术之间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但在表演艺术的范畴内,戏曲表演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主要以唱、念、做、打为戏曲表演的艺术手段,塑造人物、敷演故事。唱,指传声、传情的歌唱;念,指有节奏感和音乐性的念白;做,泛指表演技巧,一般又特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打,是传统武术和翻跌的舞蹈化,是生活中格斗场面的高度艺术提炼。这四种表演手段,根据它们的异同,可分为由唱、念互为补充构成戏曲表演的音乐语汇,和由做、打二者相互结合构成戏曲表演的舞蹈语汇。在戏曲表演中音乐词汇、舞蹈词汇都不是单独运用的,而是有机结合融为一体,为出人、出戏、出情服务。唱念做打是戏曲表演的特殊手段,也是它的特殊语汇,它们的结合,构成戏曲表演形式的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3.
主持是一门艺术。主持艺术与表演艺术有着相通之处。表演艺术与主持艺术这两种看似无关的艺术,却在不知不觉中巧妙地进行着整合,使主持艺术绽放出了新的光芒。运用恰当表演艺术行为、准确把握表演艺术的分寸与主持人“个人形象”定位是实现主持艺术与表演艺术相融合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4.
陇剧是甘肃的地方戏曲代表剧种。它是由流行于庆阳地区环县一带的民间皮影艺术“陇东道情”发展而成。  相似文献   

5.
张绪霞 《魅力中国》2010,(3):370-370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曲形势。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表演上着重运用以生活为基础提炼而成的程式性动作。和虚拟性的空间处理,讲究唱、做、念、打艺术。表演富于舞蹈性,技术性很高,构成有区别其他戏剧而成为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在艺术比上具有明显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6.
文化生态问题是剧种研究不容忽视却相对薄弱的方面。文章尝试提出"戏曲剧种文化生态"概念,强调中国戏曲剧种的发展与变异,无不与文化生态的变化紧密相关。探讨当代濒危剧种的保护与传承,必须从文化生态的整体变迁中找寻思路。以闽南古老的仪式剧种打城戏为例,剧种内生态的失调导致艺术生产机制的停滞,而外生态中的文化大环境和小环境也在不同程度上发生了难以扭转的变迁。由文化生态视野关照这些濒危剧种的传承与保护,则需要做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尽力还原剧种内生态的自我生产能力,二是结合剧种实际寻求剧种与当代社会的契合点,提供给剧种最基本的生存条件。  相似文献   

7.
李培 《魅力中国》2013,(16):82-82
戏谚云:“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戏曲演绎人生,扮演春秋,全方位地反映了人们的生存状态、生活方式,以及理想、愿望和追求,构成一部生动形象的画卷。在戏曲写意化、虚拟化、象征化的艺术氛围里,和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的表现手段中,蕴含着朴实的审美原理,闪耀着不同时代的风采,集中、鲜明地体现了东方艺术的风范和人们的审美特色。戏曲表演艺术,不是“生活”,而是“扮演”。这种提法并非是大逆不道的。因为这里所说的“生活”,并不是指通常意义上作为文艺创作源泉的现实社会生活。这个论题里的“生活”是专指戏剧演员的一种舞台创作状态,一种演员与角色、演员与观众的联系状态,就是说,演员要生活在舞台上,生活在角色中,达到“忘我”,从而能够在舞台上像在现实生活中一样去下意识地行动。  相似文献   

8.
刘雪芹 《魅力中国》2010,(22):51-52
作为戏曲演员,特别是名演员,在其一生的艺术创作中.不仅要不断地进行艺术实践发展创新。更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艺术素质和文学修养,只有不断地加强理论学习并积极进行艺术实践,才能在艺术上不断提高,创造出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真实可信、高质量的艺术作品。所以说,文学修养对于一个演员来说,就是艺术的生活之源和生命之根。  相似文献   

9.
刘志友 《魅力中国》2014,(23):95-95
中国戏曲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萌芽时期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祭祀的舞蹈,汉唐时期的“百戏”、“参军戏”、“踏摇娘”即属此类,大约到晚唐至宋初,戏剧艺术逐渐形成。宋金时期的“杂剧”、“院本”和讲唱形式的“诸宫调”,从乐曲、结构到内容,都为元代杂剧打下了基础。元代时“杂剧”在原有基础上大大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戏剧,“元杂剧”已经具备戏剧的基本特点。明代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元末明初时期号称百戏之祖的“昆曲”出现了。  相似文献   

10.
赵立芳 《魅力中国》2014,(25):112-112
豫剧《抬花轿》是一个传统戏,很多豫剧名家演出过,至今经久不衰,成为了豫剧的经典剧目。每届青年演员大赛都有年轻的女演员演出其中的折子戏参赛,也总能获得不菲的成绩。如果要问其中的奥妙,这与《抬花轿》中富有特色的戏曲表演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1.
汪洋 《魅力中国》2010,(25):170-170
推陈出新,是表演艺术的存在价值,只有正确地推陈出新,才能确保表演艺术的生命线。  相似文献   

12.
张为刚 《魅力中国》2013,(16):126-126
建国后,在党的领导下,戏曲走上了正规化,曲剧也不例外。曲剧属于地方剧种,在本剧种的基础上,吸收了其他兄弟剧种很多好的精华,补充自己的不足。演员主要向京剧、豫剧学身段、表演等,打击乐也向京剧、昆剧、豫剧、河北梆子等学习借鉴了一下身段锣鼓和表演锣鼓的点子。这些锣鼓点子通过艺术实践并根据曲剧表演的需要被采用。借用的点子,不仅丰富了曲剧锣鼓的表现力,而且很多锣鼓点子使用起来效果非常好。所以,我们不排斥吸收和借鉴。但是,我们也要对曲剧原有的、传统的、锣鼓点子进行挖掘和整理,根据时代的发展和需求保持曲剧的原有风格和特色,以增强戏曲打击乐的表现力。  相似文献   

13.
宫寿林 《魅力中国》2010,(27):235-235
京剧的表演须遵循一定的程式进行,京剧艺术就是运用唱念做打舞等各种程式技艺,运用外部的表演形式刻画中华民族的古典美,道德美,心灵美.  相似文献   

14.
浅谈戏曲旦角手势表演技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小霞 《魅力中国》2014,(17):69-69
身段,是戏曲表演中极为重要的表演手段,是舞蹈化的有一定规范的形体动作。然而手势动作又是戏曲身段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戏曲旦角手势表演。注意手的动势与人物内心活动的结合,重视手势运转的韵味,重视细腻的手势变化与手姿的美观。从最简单的比拟手段,到复杂的身段技巧,按照角色需要。运用不同的手势.配合眼、身、步来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5.
现代动画的很多动作设计都融合了表演艺术和舞蹈动作风格,使现代动画更加具有戏剧性,镜头感更强烈。融入了舞台表演的动画片中角色动作,更多了追随物体的曲线运动的柔和,节奏分明。使得现代的动画片的动作设计随着时代和观念迁移,呈现出新的面貌。  相似文献   

16.
何富伟 《魅力中国》2013,(14):83-83
我国戏曲艺术是由各地方剧种组成的,由于各地方剧种所在的地域和形成发展的渊源不同,艺术特色、表演风格不同,其伴奏乐件中打击乐的配置、运用与特点自然不同。  相似文献   

17.
李雪梅 《魅力中国》2010,(22):192-192
为满足大众的“精神休闲”而从事演艺生产,可能是演艺活动在“文化产业”感召下首先必须作出的决断,但美学的象牙之塔绝不能倒塌。关是一种崇高的东西,是一种精神境界.境界不能降低,不能仅仅满足追求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被称为东方戏剧学派的中国戏曲表演艺术体系。在世界现实主义戏剧史上两大表演艺术派别体验派和体现派之外,以自己独特的艺术实践的历史公然表明他自己的美学思想是体验的,但决不讳言它又是世界上最率直、最强烈的舞台表现派。它不仅独创性的把体验和表现融为一体,坚持在自始至终的体验中以泛美程式进行表现的手法,而且其表现之率直和强烈,更在于它不受西方表现派那样囿于写实主义和生活真实的局限  相似文献   

19.
《东京梦华录》所记载的几个傀儡戏品种,在勋掌村汉墓中发现的两件三彩瓷枕,上面绘制的木偶戏图像,明证在北宋时期木偶杂剧已普遍流行。直到建国初期王屋山上还流传着木偶戏,一人操作.多人配唱,其表演形式就是从枝头木偶演变而来的。  相似文献   

20.
苗华 《魅力中国》2014,(1):103-103
作为一个戏剧文艺工作者,更应该引起高度的重视,以“八荣八耻”为镜子,认真检查对照自己的言行,以更高的标准去严格要求自己,加强自身的艺德修养,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和思想水平,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文艺工作者,如何加强演员自身的艺德修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