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玉萍 《魅力中国》2010,(1X):166-166
语感能力就是人们在长期体验、训练、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语言文字的领会和感悟能力,是一种较高级的语文综合能力。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高度重视对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而且还应把它放在重要地位,它对学生学好语文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
李辰生 《魅力中国》2014,(2):203-203
阅读教学直接关系到各科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提高,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才能逐渐领会、理解课文及其他阅读材料的意义,进而去学习写作技能及加深对其他课程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通过必要的语文阅读训练,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我认为,阅读教学要握紧两个抓手,一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一是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相似文献   

3.
吴宗义 《魅力中国》2011,(12):272-272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的目标,在理念上有了较大的变化。现代的阅读观认为,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应该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努力改变教学方式,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和体验,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周晓慧 《魅力中国》2013,(17):224-224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是语文知识和其他知识全面综合运用的过程,是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及思想意识水平的综合反映。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借助文本,理解和体验文本的价值;借助文字的阅读,积累语文知识,训练语言技能,提升人文素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重视学生多种形式的阅读,加强对学生的有效阅读指导。  相似文献   

5.
刘玉凤 《魅力中国》2014,(1):153-153
小学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它是培养学生感悟语言,领会文章思想,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本文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杨爱华 《魅力中国》2013,(32):155-156
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感觉,是在长期体验、训练、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语言文字的领会和感悟能力。语感培养在整个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进行语感教学时。应通过诵读吟咏、品味揣摩、实践训练、体验感受四个环节实现语感的积累、内化、形成与深化。  相似文献   

7.
孙文利 《魅力中国》2013,(34):106-106
语文是学好其它学科的基础。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放在语文教学的重要地位。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词句的训练、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并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  相似文献   

8.
吴明珠 《魅力中国》2011,(1):277-277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学本身是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不断探究、感悟的过程。因而在语文教学中,  相似文献   

9.
唐海梅 《魅力中国》2014,(25):135-135
小学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它是培养学生感悟语言,领会文章思想,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贾红雨 《魅力中国》2014,(3):237-238
在教学中,我们要选择好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这也是新课改提倡的有效的教学模式。本文探讨了探究学习实施过程中注意的问题和过程评价。探究性学习是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它的核心是学生的研究活动贯穿于学习过程始终的一种学习方式,与传统的学习方式不同,它强调学生学会收集、分析、归纳、整理资料、学习处理反馈信息,更加注重研究的过程,而不是结果。  相似文献   

11.
张西典 《魅力中国》2011,(1):250-250
我们所说的语文探究性学习,就是在教师的适当指导下,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依据汉语言文学的特点,主动发现问题乃至生成问题,掌握其中规律,综合运用语文知识、技能去解决语文学习以及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以获取语文知识,创造性地表达交流,培养语文技能,增加体验感悟,增强语文素养,培养科学态度,增强探究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因此,在落实新课程新理念的背景下,倡导和探索探究性学习,对语文阅读教学更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温小能 《魅力中国》2010,(33):321-321
中学语文教学的宗旨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直接的文化知识传授,对学生的思想精神世界的作用和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不同的语文教材的体验、感悟和反应也是多元多样的。因此,除了根据语体实施教学外,还宜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凸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体验并有所收益。笔者认为,尤其在中学古诗词教学中,加强睛境教学、艺术地熏陶感染学生,其教学效益是很大的,对学生的影响与发展,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也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13.
任英华 《理论观察》2008,(4):167-168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因此,作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重要途径的阅读教学在初中阶段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让学生在广泛阅读的文化浸润中,才能享受人文的阳光,精神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净化,从而拥有绿色的生命。为了让这最朴素而又最有效的方法在不加重学生学习负担的前提下发挥最大作用,教师结合日常教学任务灵活运用阅读教学技巧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王军 《魅力中国》2013,(31):154-154
文化是一种思想,文化是一种理念,文化是一种超前的意识。初中数学教学不能排斥文化,应该将文化与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教学的最佳化。用文化浸润数学课堂,让学生在数学文化的背景下学习数学,在学习过程中真正受到文化感染,产生文化共鸣,体会数学的文化品位,感悟社会文化和数学文化之间的互动和交融。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5.
王顺当 《魅力中国》2011,(10):125-125
语文教学的核心是抓好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苏霍姆林斯基指出:“阅读能力是学生的首要能力,是学生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能否顺利进行学习,首先取决于他会不会有理解的阅读,而学生的能力发展则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传统阅读教学中,不少语文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对课文进行讲解、分析,试图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但事实证明这种灌输式方法是学生学习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新的课程强调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取代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是一条既可操作又行之有效的语文教改之路。为此,语文教师要做到:  相似文献   

16.
阅读是令人愉悦的审美享受,它牵动我们的喜怒哀乐,同时释放语言文字的深厚魅力。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应该强调阅读的重要意义,使学生学会正确地阅读方法并从中获得知识和精神力量。文学作品就像是一方沃土,需要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和适当地引导使我们的学生能体验耕种的过程——阅读,并收获属于自己的果实——文学审美。  相似文献   

17.
王富军 《发展》2010,(7):149-14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语文实践主要体现在阅读教学中,阅读是最主要、最基本的学习活动,是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最主要途径。《语文课程标准》同时指出:“阅读就是搜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黄耀卿 《魅力中国》2014,(2):245-245
我们知道,课文是语文课本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而阅读课文则是搜集和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如果学生的学习能力低下,就不能从课本中学到知识,阅读理解的能力也不能得到提高。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意味着在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书本之间都要确立一种对话和交流的关系,这种对话交流必须是双向互动、互为依存条件的,特别是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更是共同参与以致共同创造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徐丹 《魅力中国》2014,(10):141-141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关键的,也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阅读习惯的养成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本文主要就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阅读习惯的养成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20.
张文 《理论观察》2004,(1):120-120
要想使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在其教学中就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它不仅是扩展学生知识面、增加学生词汇量的手段之一,而且是英语学习的主要方法和途径。阅读能力不仅是最重要的语言学习技能之一,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学习技能之一。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学好英语的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