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西部》2012,(26):98-99
在成都府河与南河交汇处合江亭下游不远,有一座古色古香的双层廊桥,桥上有家高档川菜酒楼,这就是安顺廊桥。2000年修建的这座安顺廊桥借用了其上游老安顺桥的名字,并仿造其风格,作为打造水井坊区域的旅游区而建。老安顺桥原名"彩虹桥",最早修建于清朝初年。乾隆年间,华阳县令安洪德有感于桥身破  相似文献   

2.
江河水 《宁波通讯》2014,(18):50-55
<正>桥应该是江南水乡最有特色的代表性景物。鄞江的桥颇具江南水乡的桥梁特色,样式繁多,有单孔石拱桥如光溪桥、蜈蚣桥,有三孔石平桥如六贵桥,还有屋盖式风雨廊桥如悬慈桥以及亭阁式的梅园大桥等。如果你到过鄞江,便知道这里该就是元人马致远笔下的"小桥流水人家"吧。在这各式桥梁中最有名的当是位于它山堰下游约一华里处的鄞江桥,曾被冠以"廊桥圆梦"。鄞江桥传承了古镇的历史文脉,与四乡百姓的烟火生活息息相关。鄞江之上的鄞江桥,据考证始建于宋。当时称为"大德桥",又称"大德公桥"。宋代此桥,非常简易,只是以木桩为桥脚,上铺竹条编织物的竹木桥。鄞江上的这座简易竹木桥,虽时遭洪水冲击而毁坏,但因简单,所以修复也较为容易。  相似文献   

3.
《中国西部》2012,(26):96-97
在成都府河与南河交汇处合江亭下游不远,有一座古色古香的双层廊桥,桥上有家高档川菜酒楼,这就是安顺廊桥。2000年修建的这座安顺廊桥借用了其上游老安顺桥的名字,并仿造其风格,作为打造水井坊区域的旅游区而建。  相似文献   

4.
《中国西部》2005,(2):46-58
在考察一个典型的侗族村寨的建筑时,有一些最基本的构件是必须描述的:鼓楼、萨堂(祖母祠)、戏台、民居、禾晾、禾仓、寨门、凉亭、风雨桥,鼓楼前的歌坪。这十大件实际上已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侗族村寨聚落于社区中的一个建筑群,其中最重要的当然是鼓楼、民居、萨堂、风雨桥了。  相似文献   

5.
熊怡  刘汪洋 《今日重庆》2006,(5):120-123
在重庆西北部和四川东部的边界线上, 有一座名叫“五星桥”的廊桥连着两岸几百户乡亲。川渝两地的几户人家至今仍和睦地居住在这座百年廊桥上。当最后一抹夕阳照到乡村的尽头,五星桥被镀上了一层金色外衣,似一位耄耋老人那般安详,掩映在两岸葱郁的竹林间, 散发着神秘而幽静的气息。  相似文献   

6.
在跨越澜沧江中游的那条古老而又凝重的“西南丝绸之路”边,盘亘着一个月牙形的大江湾。大江湾斜斜地旁伸出两条矮小的山脉,远远看去,非常像是一双舒展开来的玉色手臂。臂弯里款款地搂定一个约有三五十户人家的,灵秀而小巧的白族寨子。 寨子名叫鹿鸣寨,后依云岭前临大江,进出寨子的门户全赖于一个狭小的岩洞,除此别无他径。因为与陶渊明先生笔下的桃花源相比,鹿鸣寨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明清以来的许多地方史记,一直把它盛誉为是“澜沧江畔的桃花源”。 关于鹿鸣寨,曾有过许多神秘的故事与传闻在我们的身边传扬。其中最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鹿鸣寨的本主庙里所供  相似文献   

7.
程阳风雨桥     
风雨桥是侗乡最富民族特色的建筑。当游人置身于侗族山寨,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点缀于青山碧水间的一座座雄伟俊秀、古朴精巧的长廊式木桥——风雨桥。风雨桥是侗乡的特有标志,集桥、廊、亭为一体,独具风韵。一般建在位于交通要道的溪流与河谷之上,结构牢固,造型精美。桥上有亭台楼阁和栏杆坐凳,既便于行人来往,又能遮风雨,避烈日。收割季节,村民将其用作临时仓库,在桥上堆放谷物。到了赶庙会的日子,它又成了侗族青年聚会欢歌的场所。  相似文献   

8.
<正>郎德苗寨位于雷山县北部,距凯里市27公里,有公路直通寨脚,全寨共有128户,500多人,全都是苗族同胞。郎德苗语称"Nangl Deik",汉名是苗语的音译。"郎"的意思是"河流下游","德"是村前河流"Eb Deik"的名字,合起来就是"住在德河下游的寨子"。这座秀美的苗寨像一颗钻石般镶嵌在半山腰,寨前有大块大块的肥田和许多茂盛的竹林,寨里的房屋错落有致。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睦的人际关系,良好  相似文献   

9.
孔林内有洙水桥坊一座.进"至圣林"大门西行为辇路,前行约200米,路北有一座石坊.坊的两面各刻"洙水桥"三宇,北面署明嘉靖二年衍圣公孔闻韶立,南面署雍正十年年号.坊北有隆起颇高的拱桥架于洙水之上.  相似文献   

10.
《中国西部》2005,(2):60-70
今天人们在侗乡能够看到的现存最古老的鼓楼恐怕要算是黎平县述洞下寨的那座独柱鼓楼,据说该鼓楼建于明崇祯九年(1636年),如果这个说法是正确的, 那么这座鼓楼已是经历过366年的风风雨雨。此外,从江县的增冲侗寨有一座建于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的鼓楼,距今也有330年。关于鼓楼,最早见于史书的是明代邝露的《赤雅》,其中讲侗乡:“以大木一株埋地,作独脚楼,高百尺, 烧五色瓦覆之,望之若锦鳞焉。男子歌唱饮,夜归缘宿其上,以此自豪。”其实, 无论是历史文献中记载的鼓楼,还是实际保存下来的鼓楼都可能不是最古老原始的鼓楼,而应是相当成熟的鼓楼,那些最原始的鼓楼是什么模样则无可描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