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吴莆田 《开放时代》2004,(5):F002-F002
文冲村与新落成的广州市黄埔区政府大楼相距不过数百米,但新近在其周边“发展”的诸多凌乱建筑,几乎使这个逾五百年历史并聚居着万余陆氏族人的超级村落无从寻访。 文冲原由陈姓开村,清康熙年间,祖居山东泰安陆乡的陆氏族人经粤北南雄珠玑巷南迁文冲。此后“陆”长“陈”消,终成今日几乎清一色陆氏之格局。  相似文献   

3.
吴莆田 《开放时代》2006,(4):F0002-F0002
珠海南屏村是近代名人容闳的故里。容闳是第一位在美国接受教育并获学位的中国人,他1854年毕业于耶鲁大学并回国,在其极力推动下,百余名幼童赴美留学,造就了中国近代大批风云人物。但在今天的南屏村西大街三巷一号,仅剩一断壁残垣,并挂有木牌(并无任何“文物保护单位”的标识字  相似文献   

4.
吴莆田 《开放时代》2005,(4):F002-F002
莘汀是个因地貌而得名的小村。莘,众多;汀,水边平地。莘汀北依珠江,人口不足700,如此微型的行政村,在珠三角地区实在罕有。据说莘汀原有两三千人,由于咸丰四年(1854)番禺洪兵首领陈显良率众于此祭旗反清,败北后遭难逃难者众,莘汀人口锐减。莘汀村民以屈姓为主,屈姓发源湖北秭归,祖上与屈原有关。屈氏大宗祠就座落在莘汀唯一的南北向街道德仁街的南端,三进两天井式,其特别之处是两侧建有钟鼓楼。屈氏大宗祠还是邻近的官溪、沙亭和思贤村屈姓  相似文献   

5.
吴莆田 《开放时代》2005,(5):F0002-F0002
钟楼村建于清代咸丰戌午年(1858年),村落座西北朝东南,以欧阳仁山公祠为中轴线,左3巷右4巷,每巷安排7户居所,共49户。环绕村落的3米多高的村墙上,建有4个哨垛,村墙之外,有宽3米深2米的护村河,5层高的炮楼扼守村落东北角,从而构成钟楼村完整的防御体系。  相似文献   

6.
车过深(圳)汕(头)高速公路惠来县境,可见一个规划严整、几乎一望无际的村落。从最近一个出口下高速公路,仅两三分钟车程便抵这个叫仙庵的巨型村落。  相似文献   

7.
吴莆田 《开放时代》2006,(3):F0002-F0002
淇澳为偏僻的海岛渔村,因位居珠江出海口要冲,故上千年前即有渔民聚居,建于宋代的淇澳祖庙即为明证。淇澳祖庙里不仅供有开村祖,同时还供奉雷公、电母、风伯、雨师和水潮爷爷,可见风里浪里的渔民对自然力之敬畏。渔民命系海天,淇澳的神宫社庙也尤多,除祖庙外,少不了供奉海土地神神林默娘(原为福建莆田湄洲岛渔女)的天后宫,还有观音阁,更有不便计数的社庙。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英人登上淇澳岛测绘,后与美国人一道盘踞岛上走私鸦片,并常入村抢劫,激起民愤遭村人驱逐。1836年,英美商人纠集十五、六艘武装轮船来犯,村人齐聚天后宫广场架土炮还…  相似文献   

8.
吴莆田 《开放时代》2006,(5):F0003-F0003
寄居关氏宗祠的北帝南亭村有五千余关、黄两姓居民,其中以于南宋咸淳九年(1273年)由粤北南雄珠玑巷南迁至此的关氏为主。因附近有南汉王陵墓,时设南、北两卫亭,南亭因此得名。南亭濒临沥滘水道,又有人均二亩左右的良田,曾是典型的渔米之乡。数年前,因政府出于建设需要,农地全部被征用,数十户村民的房屋及北帝庙、关氏宗祠也在搬迁之列。在村民的要求下,宗祠被保留了下来。政府在对岸为拆迁户安排了价格较为低廉的新居,但许多人恋土情结重,又认为价格不合理,故迟迟不愿迁走。失去庙堂的北帝诸神已暂落脚于关氏宗祠,而拆迁户们则干脆在宗祠旁…  相似文献   

9.
吴莆田 《开放时代》2005,(4):F003-F003
木棉是谢氏族人的聚居地,后间杂李、梁、陈诸姓。据说,木棉是从化第一大村,人口近7000,其中谢姓村民占5000多人。人民公社时期,木棉共分28个生产队。木棉村外有东阁、西阁、南阁和北阁四座门楼环卫,中有  相似文献   

10.
仑头村位于珠江出海口的边上,明洪武年间黎氏先人自北方 迁居于此、不过由于地理位置的因素,数百年来陆续有“■民”(水 上人家)在此落脚安家。所以,在今天的四千多村民中,虽仍以黎姓 为主,但零散的杂姓多达二十余个。 仑头村的布局严整,外围有一座高大的拱形村门,内里有三条 横街(南约、中约、北约大街),十道纵巷。面向珠江的“南溟黎氏宗 祠”构造精美,所以早在1993年11月即被广州市人民政府列为“广 州市内部控制的文物保护单位”。当我把这一严重迟到的信息告诉 给村人时,他们深感意外。 仑头村留给我的强烈刺激有…  相似文献   

11.
在广州芳村区的大冲口,有一个规划整齐的微型古村落,三竖巷六横巷,十九栋形制完全相同的庭宅(380平方米),住着清一色的邝娃人家,这就是开村于光绪五年(1879年)的聚龙村。  相似文献   

12.
吴莆田 《开放时代》2005,(6):F0002-F0002
小龙是一个以孔姓为主并间杂谭、曾诸姓的自然村,总人口3000左右,其中孔姓约1800 余人,为孔子第七十一至七十八代裔孙。南宋绍兴年间(公元 1131至1163),孔子第四十八代孙孔元勳、孔元凯兄弟自南海丹灶迁居番禺小龙,衍孔子世家番禺小龙房。原以为在“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格局中“社会”总被动地受“国家”的宰制,但在今天的小龙村,不如说民间社会也在主动利用“国家”的某些合法性资源。  相似文献   

13.
吴莆田 《开放时代》2006,(6):F0003-F0003
想象中的珠江三角洲农村,历史上应是富庶的鱼米之乡,今天则更应是寸土寸金之地。但珠江口的新基村则是个例外。顾名思义,新基村为后开发村落,“新基”乃指在河道旁新筑堤基围垦。围垦本是为造田,但新基村的田地却少得可怜,其筑堤,不过是为了求落脚之地。先是王、陈两姓,后才有郭、梁、何、刘、彭、杜等“水流柴”(以水为生的疍民)陆续来此定居。新基村的历史不过百余年,那时,风水宝地早已“名花为主”,后来者自是只配得到一些“边角料”。可见,即便是百余年前,珠江三角洲的人地矛盾经已相当突显。历史上,家族的分析,大多以远距离迁徙为主,所…  相似文献   

14.
吴莆田 《开放时代》2006,(6):F0002-F0002
秋枫村并无枫树,一片颇具规模的旧时村落,颓败而不失严谨,野花不顾残垣断壁,地暖荒生般开放,接引了秋日的气色。近两千人的秋枫钟氏,早已陆续迁出古村落,留在长安里、忠心里、怀安里、仁和里的居民,如今尚不足二十户。在依山而筑的秋枫古村的最高处,住着八十岁的吴环阿婆。阿婆说,她家以前就是雇农,所以一直穷困至今。不过,这处居所,倒是在土改时分的,那是全村最通风透气的好房子。这个公路终结点的山村村民,不改往日惯习,总在“酉四祖祠堂”旁的忠安门楼聚聊,那里是他们唯一的公共活动场所。与其它古村落不同的是,在秋枫村,仍可见不少男青…  相似文献   

15.
吴莆田 《开放时代》2006,(1):F0003-F0003
瓜岭村的总祠堂叫松皋黄公祠,下有六座房祠,分别名为罗峰黄公祠、爱同黄公祠、壮逸黄公祠、圣匡黄公祠、四房黄公祠和名国黄公祠。黄公祠和“近洲私塾”座北朝南一字排列,南有曾经清辉可挹的瓜洲小河,东西北设三个门楼,更有“宁远”和“棠荫”两座钢筋水泥浇筑的炮楼并耸于村落的西南和东北角,还有期翼文教昌明的魁星楼和护佑濒水民生的北帝庙。从旧时村落格局看,其规模并不小。但今天的瓜岭却依然是个小村,只有600余黄姓住民。  相似文献   

16.
吴莆田 《开放时代》2004,(6):F003-F003
位于广州郊区钟落潭镇的龙岗村已逾六百年历史,聚居于此的曾氏村人自誉为先秦名儒曾子的后裔。因儒家有“慎终追远,民德归厚”之说,所以,龙岗的曾氏大宗祠亦名“追远堂”。  相似文献   

17.
大岭村开村于北宋宣和元年(1119年),其先民为经由广东南雄珠玑巷辗转而来的为躲避中原战乱的许氏与陈氏族人。也许因为饱受战乱之苦.许、陈族人曾盟约和睦相处,今有遗留于村内的石碑为证。  相似文献   

18.
吴莆田 《开放时代》2005,(1):F002-F002
顾名恩义,小洲乃水乡也。不过,与其说小洲是鱼米之乡,不如说是鱼果之乡。在广阔的珠江三角洲,传统的农业形态为"桑基鱼塘",而小洲则是"果基鱼塘",小洲村种植的水果主要有黄皮、扬桃、龙眼和荔枝。在陆路交通不便之时,村民划着艇仔把水果运到广州,返回时顺便在西堤码头装载从市区收集的人粪人尿,以作果树的有机肥。此外,村民每年还定期定段清除河涌积淤,既可疏航,亦可培基(用淤泥培护"果基")。小洲村简氏宗祠"家谷堂"仍悬挂着书有"祥开航水"的大匾,这正好是对民、水交融的小洲的写照  相似文献   

19.
吴莆田 《开放时代》2004,(5):F003-F003
在高溪村的入口处,竖有一块正经制作的蓝底白字的铁牌,上有“告示:外来人员进村拾破烂,罚款500元”的字样。与珠江三角洲上大批日益“外来化”的村庄相比,这个位于广州市花都区花东镇的相对偏僻的小山村,显然并不习惯于社会的流动。  相似文献   

20.
吴莆田 《开放时代》2004,(6):F002-F002
钱岗村位于广东从化的太平镇,几乎清一色的陆姓人家。据称,钱岗陆氏为南宋抗元名相陆秀夫之后。南宋末年,元兵进犯,陆秀夫家人从浙江萧山搬到广东南雄珠玑巷避乱。陆宰相在广东新会崖门跳海殉国后,其第五代传人又从珠玑巷搬到今天的钱岗定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