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江泽民同志在参加十六大上海代表团讨论时指出,上海的发展离不开全国的支持。上海要进一步增强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加强地区之间的经济与技术合作,特别是要积极探索同长江三角洲地区联动发展的新路子作为长三角的中心城市,上海起着引领这一地区发展的核心作用。长三角城市群在世界城市格局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如何进一步发挥上海的作用?就这些问题,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长江流域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徐长乐接受了记者的采访。长三角城市群已跻身世界第六大城市群。其中心城市上海,目前尚属“第三梯队”,即…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们常说的长三角是指由上海、南通、苏州、无锡、常州、南京、镇江、扬州、泰州、杭州、嘉兴、湖州、宁波、绍兴、舟山等由江浙沪15个城市形成的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处于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接合部,在全球经济朝着区域化、集团化、一体化发展的趋势下,促进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是地区间实施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一个涉及面十分广阔、复杂的课题。讨论长三角一体化中的企业集群式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长三角城市群城市经济联系及国际化空间发展战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张旭亮  宁越敏 《经济地理》2011,31(3):353-359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际竞争已经更多地表现为城市群之间的竞争,积极推进长三角城市群城市国际化,不仅对长三角地区发展,而且对整个国家的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在相关概念辨析的基础上,对长三角城市群城市等级、经济联系、经济隶属度和国际化程度进行计量分析;发现上海仍在长三角城市群中处于核心主导地位,但城市群内部的城市经济结构已经发生重构,杭州、苏州、宁波、无锡等城市组团和与上海的联系不断加强,这种趋势将不断扩大。城市国际化异军突起,中小城市国际化充分彰显,是长三角城市群城市国际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长三角城市群整体及辐射区、次级核心城市和中小城市三重城市国际化的空间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4.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使得城市间相互依赖发展变得尤为重要,彼此相邻的城市必须作为一个群体,参与国际产业的集聚与分工才更具有竞争力。长三角城市群作为中国第一大城市群,在未来进行经济整合、经济重构成为其必然趋势。未来长三角城市群采取何种模式进行经济整合变得非常重要,而建立因子模型,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长三角城市群各城市的职能现状,研究城市职能分工模式在长三角经济整合中的应用尤其必要。  相似文献   

5.
浦一舟 《新经济》2003,(3):44-47
常言说,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现在长三角城市群的那些市长们似乎正在教珠三角人怎样营造后改革开放时代的经济繁荣。当年广东人说过的他们现在不说了,他们说什么呢?他们说长三角所具备的优势绝不仅仅是在区位以及相关的行政配套上。珠三角城市群过去的发展经历从现在来看很难说不存在诸多遗憾,因此相比长三角城市,这里的城市显得有很大落差,但这应该都成为过去了。既然整合已经开始,前景从理论上说就有希望,关键是珠三角城市群是否能从现在开始谋求一种真正基于城市意义上的提升。  相似文献   

6.
国内的大城市群主要有两个,即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这是我国国内目前规模最大、发展程度最高、实力最强、城市密度最大的城市群,是公认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最具生机和活力的地区。  相似文献   

7.
正中国有二十三个城市群,其中包括15个达标城市群和8个发展中城市群,而长三角已跻身世界公认的六大城市群之一。但是,大部分城市群还不成熟,与其说是城市群,不如称之为一群城市。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樊杰指出,这二十多个城市群,真正发育健全的只有长三角、珠三角两个。而包括环渤海区域在内的其他城市群,在经济依存度和产业分工协作方面显然还有太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8.
以长三角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利用2010-2018年26个城市面板数据,对城市群内各城市高技术产业集聚水平进行测度,进一步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探究长三角城市群高技术产业集聚对城市创新的直接效应与空间溢出效应,并考察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与外商直接投资两个环境变量如何通过长三角城市群高技术产业集聚对城市创新产出产生直接影响,以及在空间溢出过程中如何发挥调节效应。结果发现:各城市创新活动存在明显正向关联;城市高技术产业集聚对本城市创新产出具有显著直接促进作用,而对邻近城市的空间溢出效应显著为负;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与外商直接投资在长三角城市群高技术产业集聚对城市创新的直接效应与空间溢出效应中均发挥显著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9.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而且有望成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长三角地区由上海和以上海为中心的周边14个城市,即沿长江的南京、镇江、扬州、泰州、南通5个城市,环太湖的苏州、无锡、常州3个城市,环杭州湾的杭州、嘉兴、湖州、宁波、绍兴、舟山6个城市组成。从上海目前的经济辐射能力和上海与长三角各城市的经济密切程度来说,  相似文献   

10.
京津冀城市群内城市发展质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京津冀城市群呈"双核心"发展,群内城市发育不均衡,有效的协同发展机制面临新机遇。本文从智慧化水平、公共服务水平、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生态可持续发展水平四个维度,构建了城市群城市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京津冀城市群地级城市发展质量,以及京津冀、长三角城市群内核心城市发展质量做了对比评价。研究表明:北京和天津的城市发展质量指数高于河北11个地级市,衡水城市发展质量指数最低,天津在生态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质量指数低于城市群内其他城市,石家庄城市发展质量指数高于河北其他城市,上海城市发展质量指数高于北京和天津,北京在智慧化水平、公共服务水平方面的质量指数高于上海和天津,上海在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生态可持续发展水平方面的质量指数高于北京。  相似文献   

11.
上海市生产性服务业区位模式及作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上海作为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和"长三角"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具有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综合优势,特别是第二、第三产业融合的生产性服务业.上海未来城市的职能定位,不仅要服务于长三角各城市,更要服务于整个长江流域乃至全国.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选取2006—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27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对长三角城市群城市经济韧性进行测度,采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K-Means聚类法及莫兰指数分别探究长三角城市群城市经济韧性水平的差异化特征、空间演变过程及空间集散特征,最后运用空间杜宾模型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研究发现:(1)在样本期内,长三角城市群27个城市的经济韧性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2)江苏省与浙江省的经济韧性差异最小,上海市与安徽省的经济韧性差异最大,且各省市间经济韧性的差异逐渐趋于稳定;(3)长三角城市群的城市经济韧性具体表现为以上海市为核心的“中心外围”格局;(4)城市经济韧性呈现明显的空间相关性和集聚特征,由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为主的城市经济韧性空间关联模式逐渐演化为多样类型;(5)投资、文化建设、社会信息化程度、行政调控力和环境治理对长三角城市群城市经济韧性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3.
基于1997—2018年中国212个地级市数据,将长三角城市群扩容作为区域一体化的自然实验,通过双重差分法(DID)实证检验区域一体化对绿色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1)长三角城市群扩容通过与周边新城市的融合,显著提高了整体城市群的绿色发展水平,一系列稳健性检验证实了该结论的可靠性。(2)机制分析表明,长三角城市群扩容将原本相互独立的城市整合为一个城市群经济体,通过加强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升技术创新水平三条渠道共同促进城市群绿色发展。(3)在经济发展水平更高、技术创新水平更高、第二产业比重更高的城市,区域一体化对绿色发展的促进作用更大。因此,中国在推进区域一体化的过程中,要加强区域间生态环境治理领域的协同与合作,共同实现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14.
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沿海、沿江发达地带交汇部,区位优势突出,经济实力雄厚,其核心城市上海是世界最大城市之一。而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城市化程度最高、城镇分布最密集、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城市之间通过总部经济模式实现产业链的不同分工合作,使城市的产业定位进一步明晰。在新的经济环境下,总部经济同长三角城市群发展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  相似文献   

15.
长三角城市近年经济人口发展差异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荣 《江南论坛》2006,(4):9-11
长三角是南上海、南京、镇江、无锡、苏州、常州、扬州、南通、泰州、杭州、嘉兴、湖州、宁波、绍兴、舟山、台州16个城市构建起来的经济协作机制,由于这些城市已经联结为一个群体,我们通常将长三角与珠三角、环渤海等区域进行宏观比较,而对长三角城市内部差异的微观研究进行并不多。按经济总母及综合实力,我们一般将长三角16市大致可分为4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上海,第二层次为苏州、  相似文献   

16.
基于城市成长能力的长三角城市群空间发展态势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城市成长能力的角度出发,通过建立城市成长能力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结合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构建城市成长能力的评价模型,计算出长三角16个城市综合成长能力指数,并以16个城市成长能力的聚类分析结果为依据,进一步探讨了长三角城市群空间发展状况.提出长三角城市群的反"K"型发展模式和网络型发展态势,以对长三角城市群空间结构的优化、布局和进一步发展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长三角地区城市群的物流配送体系存在分散、低速、低效的“瓶颈”问题,而多级物流中心城市配送体系将以其便捷性、易达性、灵活性以及网络化、集成化等特点,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城市群物流配送的速度和运行效率。选取长三角地区12个重点城市,建立了物流中心城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各城市的物流综合实力进行了量化评估与排序;结合各城市的地理位置、交通运输条件等因素,构建了三级物流中心城市层次,提出了长三角地区多级城市物流配送体系规划方案。  相似文献   

18.
基于城市群动力机制的长三角现代服务业一体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群是带动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长三角城市群作为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城市群,其区域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对全国其他城市群产业转型和产业升级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本文首先分析了城市群动力机制的五个动力因素:经济力、政策力、基础资源力、文化力和要素集聚力;然后在霍夫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城市群动力机制模型,并计算了长三角的16个城市对现代服务业一体化的动力;最后提出了促进长三角城市群现代服务业一体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基于修正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城市间的双向经济联系格局与城市网络得出:①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城际经济联系强度存在明显的方向性差异,上海、苏州、重庆、武汉等城市对其他城市的经济联系强度与其他城市对其经济联系强度差异明显。②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内部经济联系强度总量较大,而城市群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总量较小。长江经济带5个城市群之间的经济联系格局很不平衡,长三角城市群经济联系强度总量约占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城市经济联系强度总量的77%。③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城市网络密集程度整体不高,城市网络空间结构"西疏东密"。长江经济带城市之间以直接联系为主,但城市网络仍依赖一些关键城市作为联系"媒介",重庆、武汉和成都的中介功能尤为突出。④聚类分析发现,长江经济带城市群84个城市可分为8个三级子群、4个二级子群,组成滇中黔中、成渝以及长江中下游3个城市小团体。  相似文献   

20.
吴婧 《江南论坛》2008,(8):16-18
2007年,在国务院批准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逐步建成以上海一级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南京、杭州、苏州、无锡、宁波等副中心城市为支撑的世界级城市群和城镇体系”,对上海的中心地位给予了毋庸置疑的肯定,而将南京等五个城市放在了同等重要的“副中心”位置。本文中通过对长三角16个城市中处于主副中心的六个城市(简称“长三角领先城市”)进行分析,把创新发展作为南京未来的强市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