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8 毫秒
1.
基于1999—2019年的面板数据,运用Malmquist指数法对西部地区8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估算及分解。研究结果表明,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部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得到了有效提升,其中技术进步是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主要原因,而技术效率未得到有效改善且制约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从城市的效率分布特征来看,多数城市经济发展并非只是投入型增长,仍然存在地区间全要素生产率改善程度不均衡的情况。此外,经济增长与基础设施建设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政府行为、资本深化程度对其产生了负向影响。研究认为,西部城市应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促进生产要素有效流动及资源合理配置。  相似文献   

2.
全要素生产率是分析经济增长源泉的重要工具,文章通过使用与前人不同的方法计算出1990-2012年中国三次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发现中国经济历年来主要靠第二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拉动,但是2009年以后第三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开始超越第二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因素。此外,文章计算出三次产业资本边际产出比重,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应当调整投资在产业间的分配以提高资本效率。最后,通过产业结构与三次产业就业关系的研究发现,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增加能够促进第三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相似文献   

3.
通过一个两部门模型,实证研究了产业结构对中国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证明第二产业的生产要素边际生产率高于第三产业。生产要素边际生产率在产业间的差异,导致生产要素由低生产率产业向高生产率产业流动,这个过程就是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产业结构的调整将会促进经济增长。尽管从产业结构上来看,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是连年下降的,但是,本文通过实证分析表明,第二产业仍然是我国城市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相似文献   

4.
前沿分析方法在中国经济增长核算中的适用性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本文利用1978~2004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对随机前沿分析和数据包络分析在中国全要素生产率核算中的适用性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1)前者得到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高于后者,其中前沿技术进步率差异尤其显著;(2)数据包络分析结果显示个别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异常迅速,大部分地区增长缓慢,而随机前沿分析结果的增长率分布相对平均;(3)多数随机前沿分析结果比较接近,具有较好的稳健性,而数据包络分析对指标选择和数据处理非常敏感,不同研究结果之间差异很大。比较而言,对于改革以来的中国经济增长,随机前沿分析可能是更为适用的生产率分析工具,其结论也更为可靠。  相似文献   

5.
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紧迫性质和二元路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的经济增长存在着若干约束条件。这些约束条件既决定了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紧迫性,也决定了增长方式转变的特点。中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应遵循一条二元路径,即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并举,提高劳动生产率与提高资本生产率并举。  相似文献   

6.
中国资本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   总被引:42,自引:0,他引:42  
中国经济已经经历了20多年的高速经济增长,中国高速经济增长的来源到底是生产要素的积累,还是生产率的增长?对这一问题国内已有不少研究,很多研究用全要素生产率的方法分析了中国经济增长的来源,但这些研究存在的普遍问题是不能准确测量资本投入。本文在中国资本投入指数序列基础上,估计出中国1981~2002年的全要素生产率。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资本投入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首要原因,而全要素生产率在改革后并没有保持较高增速。  相似文献   

7.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核心就是提高经济效率,建立内生增长的方式。利用全要素生产率工具比较分析中国经济及其三次产业内生增长表现及其区域差异,为中国改变增长方式和建立经济内生增长模式提供基础研究。  相似文献   

8.
文章基于C-D生产函数理论分析了全要素生产率索洛残值法的理论模型,通过实证分析,计算1985~2014年中国平均资本产出份额α,进而估算期间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研究结果表明:1985~2014年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呈现涨跌互现态势;中国过去的经济增长为要素投入型增长。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文章基于研究提出,应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来促进中国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王兵  尹淑桃 《南方经济》2020,39(3):1-23
在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的背景下,运用共同边界-两期权重修正罗素模型,对中国第二、三产业2004-2016年30个省份一位码分行业、典型省份广东省二位码细分行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实证分析。考虑到地区和行业的异质性,从多个层次、多个维度对中国第二、三产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对比分析,并检验"结构性减速"是否适用于当前中国经济。研究显示:第三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均高于第二产业,这表明"结构性减速"是此轮中国经济增速下降的原因的看法并不成立。但在研究期间中国第二、三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均呈负增长,这说明中国经济增速下降的真正原因在于中国两大支柱性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下降。同时发现近年来各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有上升趋势,这意味着中国经济正在从"中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相似文献   

10.
郑江淮  荆晶 《南方经济》2023,42(1):28-48
在传统Solow增长核算框架基础上引入异质性劳动投入以及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从而将经济增长分解为固定资本投入增长、劳动投入增长、技能结构深化、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中性技术进步及效率改进等五种动能。研究发现:第一,中国经济增长主要由固定资本投入以及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共同驱动,其中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年均贡献率为61.64%,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年均贡献率则为35.66%,中国区别于其他中低收入国家的发展奇迹背后正是较快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第二,即使对于高收入国家而言,资本投入仍然是主要的经济增长动能;第三,技能结构深化以及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是全要素生产率的主要来源,二者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分别为32.04%和21.27%;第四,资源配置效率变化是引起全要素生产率波动的主要因素,资源配置效率下降是导致2008年后中国以及大部分高收入国家全要素生产率增速放缓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熊华林  李应春 《科技和产业》2010,10(5):62-65,69
运用索洛模型对三明市经济增长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和分析,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三明市的经济增长主要表现为资本驱动的外延式增长,新世纪以来这种趋势更明显,2000-2007年期间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是负值。因此,本文提出,三明市应当在注重加大投入的同时,也应当注意提高投入的效益,注重科技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尤其对于拉动全市经济发展的那些主导产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高这些产业的生产率,加强这些产业的产业竞争力,实现全市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生产率增长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扩展的索罗模型对中国的经济增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过去20年全要素生产率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平均为13.5%,这一贡献主要归因于技术进步。未来技术进步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将进一步提高,中国经济增长的持续性将得以维持。  相似文献   

13.
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判别标准与动力源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构建总量生产函数模型,建立了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判断标准;在此基础上,利用1978年~2005年的相关数据分析了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进程;然后进一步探析了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结论表明,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呈现出曲折且漫长的特点,产业结构状况的恶化使得由人力资本、产业结构状况、技术进步所左右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处于低水平。  相似文献   

14.
中国省份经济的全要素生产率分析   总被引:65,自引:2,他引:65  
本文首先利用非参数DEA-Malmquist指数方法估算出中国各省份1979~2003年间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效率变化和技术进步率,从而对中国省份经济做全要素生产率分析,然后利用核密度估计对中国省份经济的相对劳动生产率、相对全要素生产率、相对效率和相对技术进步做分布动态演进分析。分析表明,中国省份经济增长差异较大且有逐步增大的倾向,主要由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尤其是技术进步率差异较大且逐步增大所致。  相似文献   

15.
张贞  王凯 《科技和产业》2014,14(12):83-88
利用中国31个省市2004-2010年食品业三个子行业面板数据,在产业集聚视角下对企业规模竞争力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企业规模竞争力对食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有促进效应,影响途径主要通过对效率改善的正面作用,技术进步效应表现出行业差异性。产业集聚有显著的效率改善效应,技术进步效应以及综合TFP效应存在行业差异。进一步研究产业集聚对企业规模竞争力生产率效应间接作用发现:产业集聚一方面更有利于中小企业效率改善,另一方面更有利于大企业获得技术进步提高。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1987-2001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分析进行实证研究发现:FDI作为“投资”本身对经济增长的直接作用并不显著,但它通过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和“挤入”国内自身的投资,从而间接地对经济增长产生了积极作用;国有部门在全社会固定投资中占居主导地位,它对经济增长的直接促进作用是显著的,但对全要素生产率并无明显作用;私人部门投资对经济增长没有直接促进作用,对全要素生产率也无显著影响。因而,相对于国内资本来说,FDI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具有“催化剂”的性质。  相似文献   

17.
促进就业增长的国际经验与教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经济虽然处于高速增长过程中,但是目前的就业形势仍十分严峻,主要是由于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不足所致.本文旨在通过总结其他国家在促进产业就业增长方面的经验与教训为中国制定促进就业的政策提供借鉴,并指出中国促进就业的努力方向是兼顾三个方面的平衡,即就业增长和产出增长的平衡、就业增长和生产率增长的平衡、就业增长和技术水平及创新能力的平衡.  相似文献   

18.
传统宏观经济增长的分解框架仅仅关注微观的技术进步效应和资源配置效应,无法识别要素层面的这两种效应以及两种要素的经济利润。为此,文章借助一个新的基于要素层面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分解框架,采用1998-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对中国工业企业的增长动能、配置效率以及经济利润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1)中国工业企业的生产率增长是其产出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这个结论在不同所有制、不同产业以及不同地区均适用。中国工业企业正逐渐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移。(2)企业自身技术进步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增进效应贡献最大,企业之间的资源配置效率显著抑制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从抑制效应大小来看,其抑制作用抵消了企业技术进步的绝大部分。具体到资源配置效率程度大小来看,行业内部企业之间的资本配置效率年均恶化程度至少是劳动配置效率的两倍,而行业之间的资源配置效率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微弱。(3)就要素获取的经济利润份额来看,资本占优,高达3.2%,资本利润是劳动利润的至少四倍,劳动利润的上升极为有限。民营企业、技术密集型企业以及中东部地区企业获取了更大的资本利润,而外资获得了更多的劳动利润,体现了外资进入中国的战略取向。东部获得了更多的利润说明其反哺中西部地区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9.
文章利用中国和韩国制造业行业的投入产出数据,基于扩展生产函数和面板数据模型方法研究了各制造业行业的传统全要素生产率和环境全要素生产率。文章的研究发现:2001~2011年我国制造业行业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平均增长速度较快,全要素生产率逐渐成为工业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但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对产出增长的贡献落后于韩国。比较传统全要素生产率和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可以发现:中国所有行业在平均意义上前者大于后者,而韩国则平均前者小于后者。  相似文献   

20.
信息化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行业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行业面板数据的基础上,从三个方面分析信息化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ICT资本深化、ICT生产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改进以及ICT使用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改进。从研究结果看,信息化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主要体现于ICT资本深化的贡献以及ICT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改进,ICT使用还未带来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改进。由于中国处于ICT扩散的初期,尽管ICT有着很高的扩散速度,但ICT资本水平相对发达国家还比较低,信息化将在未来促进中国经济增长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