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交通肇事罪是我国当前社会中常发的且日益严重的一种犯罪现象。无论是在实践中,还是从现行立法的规定来看,逃逸人对被害人死亡结果的发生不仅可能持过失,还可能持故意(间接故意)的心理态度。科学的立法不应将故意和过失两种心理态度规定在同一个过失犯罪的条款之中,且适用同一法定刑,因此,立法应加以修改完善。 相似文献
2.
潘家永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5(2):16-18
对交通肇事罪的主体要件应针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判断非机动车的驾驶人员是否构成犯罪应当以行为人是否是在实行公共交通管理的范围驾驶非机动车为标准;单位主管人员、机动车辆所有人、承包人可以构成交通肇事罪,但在实践中应正确理解和适用;指使者不能以交通肇事罪中的共犯论处,而应视具体情节定罪。 相似文献
3.
1997年<刑法>将交通肇事后"逃逸"和"因逃逸致人死亡"分别规定为交通肇事罪的加重处罚情节,最高人民法院通过<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其含义以及相关的认定问题做出了具体的规定.然而,在理论界和司法实务部门之间仍存在争议和分歧.笔者试着论述一下"因逃逸致人死亡"的性质. 相似文献
4.
1997年《刑法》将交通肇事后"逃逸"和"因逃逸致人死亡"分别规定为交通肇事罪的加重处罚情节,最高人民法院通过《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其含义以及相关的认定问题做出了具体的规定。然而,在理论界和司法实务部门之间仍存在争议和分歧。笔者试着论述一下"因逃逸致人死亡"的性质。 相似文献
5.
杨晓丽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82-86
交通肇事罪是日常多发犯罪之一,社会危险性较大,研究本罪的量刑对于增加公众的交通安全知识,加强驾驶人社会责任意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该文在诸多学者对交通肇事罪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最近发生的案例,对交通肇事罪的认定以及与相关犯罪的区分进行简单的探讨,并就交通肇事罪中自首的认定问题加以重点阐明,另对现阶段在我国设立危险驾驶罪作了简要的分析,最后对交通肇事罪的立法司法走向进行了瞻望. 相似文献
6.
夏云凤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1)
根据我国刑法第133条规定可得交通法规将交通肇事罪的发生空间界定为“道路上”,对于何为“道路”,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并未给出确切的答案。现如今,不少高校校园、住宅区、企事业单位等特殊区域不断扩大,大部分基本上都是处于对外半开放状态,社会车辆和行人均可以通行,公共性质愈发突出,且近几年来特殊区域发生人车相撞的事故越来越多,此类事故性质的认定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然而特殊区域路段的道路是否属于交通肇事罪中的“道路”直接影响司法实务中的定罪量刑,关乎当事人的权益。目的解释以其独特的魅力,在刑法适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更好地贯通目的解释的刑法适用,本文将以目的解释为出发点,探究交通肇事罪的规范目的和保护的法益,合理的界定“道路”的具体内涵。 相似文献
7.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私家车的拥有量也呈现与日俱增的趋势,随之而来是交通事故的增多,交通肇事的行为屡见不鲜,最著名莫过于杭州胡斌宝马飙车案。那么交通肇事罪具体含义是什么,如何认定交通肇事后的逃逸和自首,这就是本文所要讨论的重点。 相似文献
8.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私家车的拥有量也呈现与日俱增的趋势,随之而来是交通事故的增多,交通肇事的行为屡见不鲜,最著名莫过于杭州胡斌宝马飙车案.那么交通肇事罪具体含义是什么,如何认定交通肇事后的逃逸和自首,这就是本文所要讨论的重点.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交通肇事罪的特征,罪与非罪的把握以及"逃逸"问题的理解等进行了简单分析和探讨,希望能引起人们的重视,尽量减少此类案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王富娜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1)
立法者根据肇事者在交通肇事后是否逃逸以及因逃逸所造成的后果为标准,为交通肇事罪设定了由轻到重三个层级的法定刑,可见正确界定“逃逸”的含义是准确认定交通肇事罪的关键。然而自2000年最高人民法院颁布《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下文简称司法解释)以来,关于逃逸的目的规范历来存在立场非常鲜明的两大观点,分别是“逃避法律追究说”和“逃避救助被害人义务说”。本文将通过对逃逸规范目的的分析以及逃逸一词背后的立法价值来把握逃逸的准确含义,并为司法实践提供一些可操作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单位犯罪在我国已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新刑法对单位犯罪的规定在立法上肯定了单位作为犯罪主体的地位,但我国单位犯罪立法还不成熟,影响单位犯罪的司法适用与刑罚目的的实现,不能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针对理论性和操作性较复杂的问题,如单位犯罪的未完成形态、共犯刑事责任等问题还有待研究与完善。 相似文献
12.
刑法理论通说认为危险犯不存在积极中止,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危险犯存在积极中止。危险犯可分为抽象的危险犯和具体的危险犯。抽象的危险犯不存在积极中止,具体的危险犯则存在积极中止。 相似文献
13.
彭少辉 《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1):59-64
近年金融刑事立法活动十分积极,而司法实务部门对金融犯罪新罪名的适用却相当谨慎,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刑事立法与司法错位,导致法律虚置现象;犯罪构成要件不甚明确,立法技术有待提高;刑事政策宽容,司法非犯罪化;金融刑事司法人员专业素质的局融陛等等。因此需要做到:协调金融刑事立法与司法,注重立法效绩,加强司法人员专业素质培养,探索金融刑事司法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4.
刑法在环境保护中的突出效果,使得各国对环境刑事立法给予了高度重视。中国1997年《刑法》在第六章第六节专门设置了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实现了中国环境刑法的跨越式发展。但是,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保护形势和不断高发的环境犯罪,中国环境刑事立法应当确立对环境法益进行直接保护的原则,通过完善环境刑事立法体系、科学界定环境犯罪既遂的判断标准和完善环境刑法的刑种等,重新构建中国环境刑事责任制度,以充分实现环境刑法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现行刑法中对“犯罪预备”规定的弊端,然后提出了对我国现行有关“犯 罪预备”立法的修订建议。 相似文献
16.
宛融志 《广东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3,18(3):81-85
洗钱罪是我国1997年刑法新增设的一项罪名。为有效预防、控制和打击洗钱犯罪。加深对洗钱罪法律特征的认识是非常必要的。本从洗钱罪的犯罪构成入手,对洗钱罪的法律特征进行了剖析,并针对我国反洗钱立法上的缺陷和司法实践中的障碍,提出了完善我国反洗钱立法,加大反洗钱工作力度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7.
陈煜 《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5):75-79
我国环境刑法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面对猖獗的环境犯罪,相关刑事法律的约束力和惩治力仍然显得不足,需要进一步加以改善。完善环境犯罪刑法规制,需要科学定位环境犯罪在刑法体系中的地位、适度增加危险犯的立法模式、适用因果关系推定原则、实施更加有效的刑罚措施、建立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机制。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环保工作由于政府的重视而逐渐进入了法制的轨道,大量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相继出台;但目前仍存在大量的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问题,这给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危害。为了适应惩治环境犯罪的需要.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作为新增罪名被写入97刑法中。目前法学界对该罪仍存争议,从犯罪构成要件入手对本罪主、客观要件作一些探讨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李菊萍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9(2):63-64
信息犯罪是在信息活动中利用和针对信息而发生的犯罪,与常规犯罪相比,其手段隐蔽、影响恶劣、后果严重.应采取技术手段、法律手段、伦理手段对信息犯罪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