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以现有的资源和利用情况分析,石油在世界上仅剩40年左右的生命。由于乙醇是来源于植物的可再生资源,乙醇汽油的使用和推广能够缓解中国能源紧缺的局面,更能延续石油时代的历史。车用乙醇汽油是一种将变性燃料乙醇和汽油按一定比例混配形成的新能源,可以促进汽油的燃烧,降低汽车尾气排放,不仅节能,而且环保。因此,推广使用乙醇汽油是一个能源消费大国具有典型意义的能源替代的战略抉择。  相似文献   

3.
粮食调控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为实现近远期粮食供需的有效平衡,而从消费、流通、生产等环节而对粮食市场实施影响的政治经济活动过程或系统,其实质是根据现有粮食供需状况与事先确定的发展目标,输入某种信号和能量,以引起某种粮食市场结构新状态,即通过影响市场供求的因素而间接地发挥作用。对于粮食调控来说,政策的力量毕竟是一种需通过较高素质的微观基础而发生作用的外部力量。为此粮食调调的成效依赖于以下两方面的共同作用:一是市场上能出现一些有利于粮食调控的信号与能量;二是现代经济的微观主体——企业或农户能对调整信号与能量做出积极反应,产生良好效果。与安全调控相联系的微观基础,就是指经济主体(企业或农户)对调整信号所作反应的强弱,也可以把它理解为由一个个企业素质为基础所形成的产业素质。影响微观基础的因素很多,但最重要的是产业制度或企业制度。由于在典型的市场经济国家中企业基本制度是财产约束硬化的产业制度,一般企业都具有安全获取最大盈利的强烈欲望与相应能力,因此西方国家的粮食调控理论都有一个基本的假定——企业对调控信号愿意并能够做出反应。中国粮食调控经历了一个由市场一计划一市场化改革取向的发展过程。在总结建国初期我国调控粮食经验时,往往忽略了使正确调控措施发挥作用的市场条件,及其以此为基本背景的私营粮商、农户的作用。其实,正是这些私营粮商与农户有独立进行判断与采取行为的动力与能力,以及很好地从利益最大化角度对国家粮食调控影响下的市场价格进行积极反应等才使解放初期中国粮食调控产生了相应的良好效果。而以后为什么调控的效果不明显或调控的成本效率较低,很重要的原因是粮食企业与农户不具有建国初期私营粮商与农户的灵活机制。它使我们真切地明白了一个道理与事实:不以微观基础强化作为前提的粮食调控目标是难以实现的,不以微观基础强化作为改革取向的粮食调控成效是难以提高的。基于我国目前这样的一个内外环境条件,应该注重强化以平等合格的粮食流通主体为其基本表现的微观基础建设,它主要包括培育平等合格的粮食市场主体与加强粮农的社会组织化程度等;必须强化以体现国内外粮食供求变化为其基本特点的期现货粮食市场体系建设;致力于以弥补市场缺陷为其主要内容的政府职能转变,主要包括提高粮食调控有关机构之间的协调效率、规范粮食市场竞争环境与宏观调控依据、积极支持以强化各级粮食行业协会自律作用发挥的组织体系建设与完善等。  相似文献   

4.
《粮食经济研究》是南京财经大学粮食经济研究所主办的全国高等院校唯一一家以粮食经济研究与咨询为其基本特征的专业性期刊。其基本宗旨是为各种有真知灼见的专家、学者提供一个平等探讨、知无不言的“交锋”阵地,为各级政府与企业提供一个具有学人或诤言特点的决策支持平台。为适应信息时代特点、推动粮经问题研究,南京财经大学粮食经济研究所于2004年1月1日开通了自己的网站——www.2030food.org。  相似文献   

5.
6.
目前我国粮食运输70%左右采用包粮方式,多次搬倒,造成粮食运费高、损耗大、效率低;我国粮食深加工率不到10%,用现代加工方法制成的主食不足22%,而西方发达国家为80-90%。为此,积极实施跨越式粮食现代物流发展战略的潜力具大。它对于节约粮食物流成本、减少粮食浪费、开发“第三利润源泉”、保障粮食安全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市场经济下粮食供给波动与宏观管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市场经济下粮食供给波动与宏观管理研究粮食供给波动与宏观管理课题组一、粮食波动及其度量粮食时间序列可以分为长期趋势和波动两部分。其中,波动又可划分为周期波动、季节波动和随机波动。本文研究的主要是中国粮食产量的周期性波动。目前,人们测定经济波动的方法主要...  相似文献   

8.
9.
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已拥有12.7亿人口,到2030年我国人口进入高峰期,将达到16亿左右。而我国人均占有土地面积仅有11.65亩,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3,现在有人均耕地面积1.59亩,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4%。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的退化,我国耕地面积呈现减少的趋势。同时还应看到,  相似文献   

10.
11.
近年来,随着人口增加、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玉米深加工业的迅速发展,我国粮食消费总量增加较快,导致了粮食供给趋紧,价格持续上升。到2010年,我国三大主粮中的玉米和小麦都已由过去的净出口转为净进口,其中,小麦净进口数量达102万吨,玉米净进口数量达144.5万吨。从今后发展看,耕地面积减少和水资源短缺使我国粮食增产的难度日益加大,而随着人口增加,生活水平提高以及丁业用粮的增多,  相似文献   

12.
中国粮食政策调整的市场化取向与国家宏观调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影响粮食政策市场化取向的因素分析1.1市场经济的总体发展趋势根据党中央的改革部署,未来5~10年将是中国从初步建立到形成比较完备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渡时期,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标志是: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方面取得基础性的支配地位,政府对经济的管理基本完成向间接调控转变,现代产权制度、信用制度基本确立,基本形成市场经济的法治体系。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是以重塑市场经济微观主体为中心环节展开的。但是对于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来说,政府职能转变滞后的矛盾日益突出,改革的重心必将由微观领域转向宏观领域。在市…  相似文献   

13.
田波  王雅鹏 《农业经济》2000,(12):10-11
伴随着我国粮食暂时的结构性过剩阶段的全面到来,我国粮食供求总量平衡的矛盾得到了缓和,相反,结构平衡和区域平衡矛盾却日益上升,成为了粮食供求平衡中的主要矛盾。区域间流通与平衡受阻,农户间结构趋同,区域自保,在非高产区种植无比较优势的粮食品种,以排斥区外粮食流入等问题日益突现,急需从区域平衡的角度出发,探讨可资应用的新型区域平衡模式,以化解矛盾。 一、我国有关粮食供求平衡的模式及其分析 1、库存储备型年际间平衡调节模式。即在发展粮食生产的基础上,通过库存吞吐来调剂年际间粮食的余缺,在粮食丰收年景加大…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不仅是粮食生产大国,也是粮食消费大国,为了适应近14亿人的粮食需要,在对外开放的背景下,可以借助国际粮食贸易,解决国内的粮食缺口、提升粮食消费品质。从中国粮食贸易的应用策略来看,经历了由"调剂余缺"策略向"适度进口"策略的调整,特别是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中国粮食贸易可以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充分适应国内的粮食需求。本文对中国粮食贸易从"调剂余缺"到"适度进口"的策略演变进行梳理,对如何有效地贯彻粮食适度进口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世界粮食市场的变迁与中国粮食让·邓肯**让·邓肯(RonDuncan)是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经济学教授。本文是其1996年10月在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举行的“转型中的中国经济”国际研讨会上的讲演稿。引言地球能否养活日益增长的人口这一...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古往今来,粮食在全人类的心目中始终占据着无与伦比的特殊地位。中国有旬俗话称“民以食为天”,意大利也有“人无三天不言粮”之说。可见,粮食对于人类是何等的重要。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