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金融电脑》2008,(1):92-92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士余近日表示,要坚决取消未经批转、擅自开办的转按揭、加按揭贷款,不得发放无指定用途、无真实交易的转按揭住房贷款,不得发放“假按揭”贷款。刘士余是在加强商业性房地产信贷管理专题会议上作这番表示的。  相似文献   

2.
近日,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2011年第三次经济金融形势通报分析会"上指出,要加强房地产信贷风险防控,对商业用房抵押贷款、个人消费贷款等非住房类贷款要加强管理,加大对假合同、假按揭等违规行为和转按揭、加按揭等做法的打击力度。  相似文献   

3.
《中国信用卡》2008,(2):73-73
央行副行长刘士余近日表示,我国房地产金融领域存在四大问题,一是房地产信贷增长过快;二是过度竞争,潜藏巨大风险;三是未经批准,擅自开办转按揭贷款和加按揭贷款业务;四是住房贷款管理薄弱,“假按揭”贷款风险显现。  相似文献   

4.
董建军 《上海金融》2002,(11):52-53
“转按揭”贷款是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业务的一个衍生品种,最近,这一新型业务品种被引入国内住房信贷市场,本文对“转按揭”业务中若干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并提出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5.
简要介绍按揭贷款中的新型业务品种“转按揭,就其概念,产生、意义、性质、法律依据、保险问题、风险控制及若干重要事项等进行分析和探讨,意在推动这一新业务的开展。  相似文献   

6.
住房"转按揭"贷款业务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按揭”贷款实际上是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业务的一个衍生品种,也是国外发达国家和我国港、澳、台地区普遍采用的一项购房贷款业务。最近,这一新型业务品种被引入国内住房信贷市场,个别银行例如交行上海分行以及农行上海分行已率先推出这项业务,但是,许多银行对这一业务还处于考察和观望状态。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转按揭贷款在中国迅速发展.作为一种新型的融资方式,个人住房转按揭贷款涉及的当事人较多,法律关系较为复杂.本文根据转按揭涉及的主体不同将其划分为三类,并分别介绍了它们各自产生的动因和相关的法律依据.在此基础上,作者详细阐述了个人住房转按揭贷款中涉及的保险法律问题,以及银行在其中所处的法律地位.针对转按揭贷款业务的流程特点,笔者指出由于转按揭贷款在发放后的一段时间内没有抵押担保,银行由此面临风险,而加强银行之间的合作以及选择专业的担保公司作为保证人是防范上述风险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一、新司法解释的内容新司法解释第二十四条规定:"因商品房买卖合同被确认无效或者被撤销、解除,致使商品房担保贷款合同的目的无法实现,当事人请求解除商品房担保贷款合同的,应予支持。",同时,第二十五条第二款规定:"商品房买卖合同被确认无效或者被撤销、解除后,商品房担保贷款合同也被解除的,出卖人也当将收受的购房贷款和购房款的本金及利息分别返还担保权人和买受人。"在目前商业银行的住房按揭贷款中,为保证住房按揭贷款的如期归还,  相似文献   

9.
现在国家对房地产过热、房价过高的现象进行了大力的整治,通过政策的组合拳,全面打压房地产,而假按揭的现象势必加剧。本文通过浅析假按揭的历史,现在的情况,与未来的防范,增强购房者对假按揭的认识及风险防范。  相似文献   

10.
个人按揭贷款包括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和个人商用房按揭贷款,由银行对购买住房和商业用房的自然人因短期购房资金不足提供的批量信贷支持。由于房地产开发市场的蓬勃发展和人们购买力的提高,个人住房贷款存在巨大的潜在市场,加之个人住房贷款业务占用经济资本少并且具有很强的规模效益的优势,又较少受到市场风险冲击,而被各家商业银行所鼍好。但开发商由于资金不足利用“假按揭”骗取银行资金挪作他用的情况在各家银行时有发生,再加上借款人偿债能力和还散意愿的变化,开发商不能按时向购房人交付房产而使借欺人拒绝履行还款义务、银行贷后管理不力及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等诸多因素,都会给个人按揭贷欺带来风险。而个人按揭贷款的特点决定了产品周期长,管理难度大,按照国际经验,通常个人按揭贷款风险的充分暴露约在贷欺发放后的3—5年,其潜在的风险也不容忽视。为此,我们需要进一步结合市场情况和实际操作进行风险分析,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应对。[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分析我国房地产按揭市场现状和特征的基础上.对房地产按揭市场的健康发展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作为消费贷款鼻祖的按揭贷款早在17世纪20年代便已出现了,“按揭”一词来自旧英语中“Cage”的译音,香港人戏称为“按页码一天一天揭日历”,而现代英语一般使用“MortaRe”,意即抵押。是指按揭人将房产的产权转让给按揭受益人(通常指提供  相似文献   

13.
崔兴岩  孙洁  于涛 《新金融》2013,(10):51-55
我国属于典型的"未富先老"型国家,亟需开拓养老新思路并构建养老新模式,以应对老龄化危机的严峻考验。倒按揭是"以房养老"模式的专有名词,作为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有益补充形式,国外部分国家已通过倒按揭来保障养老。本文在分析我国老龄化危机的基础上,详细阐述倒按揭对我国养老保障体制的积极作用,并提出倒按揭能对我国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发挥作用的条件,以期能为我国推行倒按揭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按照传统意义上的解释,“按揭”一词来源于英语“Mortgage”,其原含义为“抵押贷款”,在我国指的是“商品房抵押贷款”,即借款人在支付了首付款之后,以所购房屋作为抵押物向银行申请的、用于支付剩余房款的贷款。同时,按揭又被赋予“房地产抵押和分期付款两层含义”。这里需要澄清的是:本文中所阐述的农民住房按揭贷款同上述传统按揭贷款的含义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5.
银行在按揭贷款中的风险及法律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付发理 《甘肃金融》2003,(11):28-30
当前我国房地产业的融资渠道主要是银行,通常一个房地产项目的投资中,银行的资金要占到大部分甚至80%-90%(含按揭贷款).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即按揭贷款是银行对房地产业资金支持的主要形式之一,银行按揭贷款对房地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但是,由于银行按揭贷款涉及三方以上当事人,法律关系复杂,资金量较大,期限较长(最长可达20~30年之久),其中所涉及的金融风险可想而知.分析银行在其中的主要风险及提出相应的法律对策,以保证资金的稳健、安全运行,对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金融活动极其重要.  相似文献   

16.
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房贷市场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 "9.11"事件后,美国政府为了刺激投资采取了连续多次降低基准利率的措施,这使得美国房地产市场迅速回暖,房价一路攀升.这可乐坏了向房地产市场贷款的银行家们,他们在满足了优级按揭贷款者的需求后,又把目光投向了次级按揭贷款者,所谓次级按揭贷款,是相对于那些贷款资信条件较好的优级按揭贷款而言的,这类按揭贷款人的收入水平较低,还款能力有限,因而他们的贷款资信条件较"次",相应地,这类房地产按揭贷款被称为次级按揭贷款.放出这类贷款的金融机构,在利益的驱使下,为了筹集再贷款的资金,于是就把这些抵押贷款债权打包,并以此为基础发行债券即证券化.由于次级贷款的高风险性,金融机构所发行的次级贷款债券利率相应地要比优级贷款债券利率高,因而这些侦券就得到了很多投资机构,包括投资银行,对冲基金,还有其他基金的青睐,销售异常火暴.但是,这种债券的投资高回报是有前提条件的,就是美国房价要不断地上涨.如果房价能够持续上涨,即便这些信用较差的次级按揭贷款者出现了较高的违约率,放贷银行也可以通过行使抵押权把房子收回来再销售的方式赚钱.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房地产业及个人住房贷款业务迅速增长,"假按揭"贷款现象也随之滋生,尤其是在今年拉动内需保增长的大形势下有普遍化的趋势,对房地产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8.
最近,人民银行和银监会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商业性房地产信贷管理的通知》,进一步重申和加强了对房地产开发贷款和个人按揭贷款的管理,抬高了第二套房和商业用房按揭贷款准入门槛。央行此轮房贷紧缩政策的出台是为了打击炒房,遏制房价的非理性上涨。然而,这项政策的出台,也必将影响到银行的个人按揭业务。在当前形势下。既要保证按揭业务不受大的影响又要防范金融风险,银行将面临着严峻考验。  相似文献   

19.
不指定楼盘按揭贷款是指购房者在购买商品房时。可以通过自然人担保、专业公司担保、单位担保等多种担保方式,从商业银行一次性获得所需贷款,之后用一次性付款方式购房,购房者在收到购房发票和预售合同之后,再到商业银行办理住房按揭贷款手续,由商业银行提供一站式按揭服务。  相似文献   

20.
美国次贷危机的市场影响、启示及对策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黄润中 《中国金融》2007,(19):60-61
市场影响在当前全球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美国依然出现次级按揭贷款债券危机并带来流动性的紧缩和短期的流动性恐慌,究其深层原因,实际上次级按揭贷款债券本身恰恰就是流动性过剩和经济繁荣期金融机构过度乐观的产物。作为主要面向信用记录欠佳、收入证明缺失、负债较重的客户提供的高风险、高收益的贷款,次级按揭贷款市场近年来迅速扩张,市场规模在短期内迅速膨胀。但是,随着美联储不断提高基准利率,房地产价格出现下跌趋向,次级按揭贷款人心理预期与偿付能力下降出现大量违约,而其违约风险通过次级按揭贷款衍生产品迅速放大,动摇了市场信心,银行纷纷收紧融资条件,借贷机构、基金公司等资金链开始断裂,危机最终爆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