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窦彬 《当代经济》2007,(15):80-82
日本、韩国的钢铁节能成效卓著,是世界上能源单耗最低的国家,其节能水平的提高有赖于节能技术的研究和节能政策措施的开展,本文研究分析了日本、韩国在钢铁产业政策中的有关节能措施,阐述了中国钢铁行业现有的节能措施,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促进我国钢铁行业节能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钢铁行业是我国碳排放量第二大的行业,其低碳转型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基础。本文构建了包含长流程钢铁行业及短流程钢铁行业在内的22部门递归动态CGE模型,用以模拟在不同政策情景下,2018年至2060年钢铁行业碳排放路径及政策的经济社会成本。本文进一步构建了共同前沿SBM模型,估算了单一政策对于钢铁行业碳减排的政策效率,并进行对比分析。综合动态CGE模拟结果及效率分析结果可以发现:(1)碳交易政策、碳税政策、产能置换政策、去产能政策均可实现钢铁行业的大规模碳减排,但是各有优劣。(2)碳税和碳交易政策可以间接推动钢铁行业压减产能和激励钢铁行业节能减排从而推动钢铁行业实现碳中和,但是政策的经济成本较高。(3)产能置换政策和去产能政策直接提高了短流程生产工艺的占比进而实现钢铁行业的碳减排,但是无法激励钢铁行业节能减排。因此有必要设计复合政策,使得各政策优势互补。本文根据动态CGE模拟结果及政策效率评价结果,挑选出了最优的单一政策进行组合,并且使用补贴政策作为辅助政策用以进一步降低政策的经济社会成本。结果表明,在复合政策下,钢铁行业内部工艺结构有了大幅改善,钢铁行业的碳排放量也有了进一步的...  相似文献   

3.
中国钢铁行业节能减排潜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评估节能减排潜力,筛选关键节能减排技术,对钢铁行业低碳开展非常重要。文章对我国钢铁行业的节能减排措施进行了分析,旨在为钢铁行业的节能减排工作提供参考。研究表明:在2012~2030年间,我国钢铁行业的累计节能潜力约为3.8亿吨标煤,累计减排潜力约为13.7亿吨CO2;17项技术具有经济可行性,累计节能潜力约为2.6亿吨标煤,累计减排潜力约为9.9亿吨CO2。折现率和价格(燃料、电力和CO2)对技术的经济可行性具有较大影响。在低折现率、高价格下,节能减排潜力最大,累计节能潜力约为2.9亿吨标准煤,累计减排潜力约为7.7万吨CO2;在高折现率、低价格下,节能减排潜力最小,累计节能潜力约为1.6亿吨标准煤,累计减排潜力约为4.3万吨CO2。  相似文献   

4.
日韩中小企业扶持政策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小企业在促进经济发展、维持社会稳定、调整产业结构、推进技术创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系统总结归纳日本和韩国中小企业扶持政策的目的、方式、措施、项目以及实施机制,旨在通过对日韩经验的系统总结与介绍,提出相关于政策程序和中小企业扶持措施的有利政策例子。  相似文献   

5.
持续双顺差的国际收支管理:对现实经验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曙东 《财经科学》2007,(8):96-103
我国近年来持续出现国际收支双顺差,其结果是储备资产被迫大幅增加.本文通过比较分析日本、韩国以及新加坡在持续双顺差下国际收支管理的政策与措施,研究其经验与做法,合理吸收其中的有益成分,提出我国在目前持续双顺差状况下国际收支管理的措施,为提高我国外汇管理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日本交通运输减排的经验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减排目标,日本在交通运输领域实施了领跑者制度、智能交通技术、调整运输结构等措施,并辅以财税激励政策,取得很好的效果。中国交通节能减排面临着机动化和舒适化的巨大挑战,借鉴日本经验,应该提高汽车燃油效率,实现技术节能;利用交通出行模式形成期,大力发展铁路、公共交通等方式,实现结构节能;大力进行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市场推广。另外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减少交通拥挤,也是符合中国交通发展阶段的节能减排措施。  相似文献   

7.
《环境经济》2004,(4):9-9
针对目前我国钢铁行业出现的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违法生产的现象,国家有关部门最近提出了制止钢铁行业盲目投资,加强钢铁产业政策和规划导向,严格钢铁市场准入管理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8.
韩国综合商社:经验与启示韩国综合商社是70年代仿照日本综合商社模式、由政府通过政策推动创建的,并在实际操作中创造了有别于日本综合商社的模式。叶刚组建背景和目的韩国是一个人多地少、资源贫乏的国家,经济发展对外贸的依存度较高。1964年未,韩国政府提出贸...  相似文献   

9.
张琪 《经济纵横》2015,(3):74-77
美国、德国、英国、新加坡、韩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保障性住房分配与退出方面,都有一套比较完善的机制,规范申请程序、严格审查核实、完善的轮候制度、动态的监管、人性化的补贴优惠政策、严厉的打击造假措施等,值得研究。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有助于我们尽快制定我国保障房分配与退出的相关政策和法规。  相似文献   

10.
英韩日三国调控房地产的经验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回顾了英国、韩国和日本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并同我国近期的房地产调控政策作了对比.提出对我国房地产调控政策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1.
韩国综合商社:经验与启示韩国综合商社是70年代仿照日本综合商社模式、由政府通过政策推动创建的,并在实际操作中创造了有别于日本综合商社的模式。叶刚组建背景和目的韩国是一个人多地少、资源贫乏的国家,经济发展对外贸的依存度较高。1964年未,韩国政府提出贸...  相似文献   

12.
冯婷婷  王辛  石韵珞 《技术经济》2015,34(4):7-14,106
系统归纳和整理了关于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地区以及欧美地区的微电子产业追赶的研究文献,总结了微电子产业追赶的模式,即技术创新演进模式、路径模式、政策模式和组织模式,并提出了未来微电子产业追赶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发展循环经济既要提高效率又要提高质量。钢铁行业是中国的支柱行业,也是迫切需要发展循环经济的行业。因此对钢铁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质量评价可以弥补当前循环经济评价中的不足。文章首先指出了循环经济质量评价的重要性并界定了循环经济质量的内涵,然后根据这一内涵构建了循环经济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最后采用三角数FAHP的方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并对我国钢铁行业循环经济质量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2008~2012年我国钢铁工业循环经济质量基本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尤其是在2010年钢铁行业循环经济质量的上升幅度相对较大,这一结果与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及企业的节能减排意识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4.
EMC的国际比较和政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欢  张亚蓓 《经济管理》2004,(14):23-28
1995年能源管理公司(EMO)的概念作为“世界银行/全球环境基金——中国节能促进项目”的核心部分引入中国。多年来的实际运作表明,EMC是一种适合中国的节能机制。本文通过对EMC在美国、韩国、匈牙利、印度和中国发展情况的比较,对促进EMC在中国的发展进行了政策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韩国发展科技的政策与措施周圣葵(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员)韩国十分重视科技发展,走“技术立国”之路。科技的巨大发展是韩国经济腾飞并跻身于世界经济强国之列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加快科技发展,韩国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确定科技发展的...  相似文献   

16.
基于DEA的非参数分析,对我国钢铁行业28个省份在1992~2008年间的全要素能源效率(TFEE)的变化进行了测算,并按七大经济区对我国钢铁行业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区域差异和节能潜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目前我国钢铁行业能源利用效率提高潜力巨大;(2)能源调整量主要集中在中部、大西南、大西北三大经济区;(3)我国钢铁行业的全要素能源效率与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呈现“U型”关系,钢铁行业规模递增效应对钢铁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在集约型扩张阶段才能凸显出来;(4)技术进步是影响钢铁能效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美国、法国、日本、韩国及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为例,论述了其促进本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主要财税政策,以期在比较分析中实现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8.
环境管制是保护资源、治理污染最有效的途径,构建合理的环境管制政策体系对于我国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文章阐述了环境管制政策的理论依据,分析了"十一五"期间节能减排的主要措施,总结了国外节能减排的主要环境管制政策及经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节能减排的政策构建思路,即着重于环境经济政策,通过发展和完善税收、排污收费、排污交易制度等经济手段来构建多样化的节能减排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19.
现代化与低生育行为互为强化的关系,使低生育率陷阱构成现代化发展的泥潭困境。同处东亚的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东亚儒家社会和中国具有文化社会结构的共通性,在不同时期都经历过低生育率及严重人口老龄化问题。中国应从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并不成功的人口政策方案汲取经验教训,正视低生育率危害,缩短生育政策观察期窗口,尽快解除生育管制,优化制度环境,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  相似文献   

20.
美国、欧盟、日本和韩国等主要汽车生产国普遍从实现能源环境目标和提升本国汽车产业竞争力的高度来看待和鼓励节能环保汽车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