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金融改革深化和互联网金融发展,我国金融业态正在持续深度重构,各商业银行运用互联网思维来推动战略转型.作为新兴互联网金融服务模式,P2P网络借贷引起传统银行业的高度关注.为应对新形势下市场竞争,本文对P2P行业现状、趋势和对商业银行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研究并提出应对建议,以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金融正以第三方支付、大数据金融、P2P网络信贷等寡头垄断发展模式与传统商业银行形成错位竞争的格局,对商业银行传统业务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但在商业银行仍存在特殊地位和优势而互联网金融发展尚未完备的情形下,二者应该加强合作,优势互补,从而推动我国银行业的全面升级.  相似文献   

3.
互联网金融在国内发展迅速,并以其门槛低、便利性和普惠性等特征给传统的以商业银行为主的传统金融机构带来了较大的冲击.倒逼商业银行“触网”.为应对互联网金融企业的竞争,商业银行开始利用互联网技术开拓新产品,新客户,提高效率,降低成本.随着互联网企业的金融化和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金融企业的互联网化,双方只有实现优势互补,通过合作才能实现双赢.  相似文献   

4.
冯欣 《金融与市场》2014,(10):36-38
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应用,影响着互联网金融新模式的发展。以移动支付、第三方支付、P2P等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层出不穷,这些金融模式具有交易成本低、支付快捷、效率高等优势。这给传统金融模式带来了新变化,也给商业银行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商业银行应积极采取策略应对来自互联网金融的挑战,同时,发挥传统银行业务的优势寻找发展空间和机遇。  相似文献   

5.
随着金融技术的不断创新,“互联网金融”已对商业银行的传统优势业务形成了巨大的冲击.本文首先介绍了互联网金融的概况,论述了互联网金融给商业银行带来的巨大挑战,并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的现状,分析商业银行在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如何面对互联网金融公司的竞争,并为商业银行以后的发展提出应对选择.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金融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其发展对整个金融体制的改革可谓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使传统金融行业改变了原有的单纯盈利模式,同时也对监管体系带来了巨大挑战.本文从互联网金融现状、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挑战、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策略这三个方面详细阐述了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的挑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和共同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刘明彦 《银行家》2014,(1):107-109
正最近国内关于互联网金融的讨论甚是热烈,有学者将互联网金融称为不同于商业银行间接融资和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第三种融资方式,甚至声称将颠覆传统融资模式,虽然我们并不认同这种虚张声势的观点,但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的影响必须正视。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对国内外主要互联网金融案例分析,剖析互联网金融P2P公司相对传统商业银行的优势与劣势,对银行业发展提出几点启示,供银行家们参考。国外互联网金融P2P案例Prosper Prosper是美国第一家P2P信贷公司,于2006年加州旧金山市成立。该公司规  相似文献   

8.
张晓龙 《时代金融》2014,(14):129-130
基于信息技术的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业带来了颠覆性影响。互联网金融是一种利用信息技术的金融创新,从最初的第三方支付到余额宝、P2P业务等可谓是如火如荼。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不容忽视,首要的冲击是银行储蓄的流失。那么面对着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业务的蚕食以及因此而带来的威胁,商业银行又采取什么举措加以应对是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相似文献   

9.
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迅速,并且对传统金融形成了一定的冲击.本文通过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影响分析,认为短期内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负责业务和中间业务形成了一定的冲击,而对于资产业务两者更多的形成了一种互补.而在长期,由于互联网金融会促进消费者消费行为的转变和金融脱媒,互联网金融将会对商业银行形成全面冲击,因此,商业银行应该加强金融创新,积极介入互联网金融领域.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发展,其对社会各领域的推动效果也愈发明显。同时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也给传统商业银行的业务开展以及运营管理造成了不利的影响。例如P2P网贷业务逐步压缩商业银行的利润空间,第三方的支付业务不断挤占传统商业银行的小额结算市场。时至今日,商业银行的发展面临着重大挑战。如何面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加强自身业务的升级,这对传统商业银行的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1.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金融模式逐渐兴起,互联网金融服务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也对商业银行的传统经营模式带来严峻挑战。本文在总结互联网金融模式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互联网金融模式对传统商业银行业务带来的影响,互联网金融在服务渠道、服务方式、客户基础、利率市场化等方面为商业银行带来了发展机遇,与此同时,在支付结算、融资、中间业务等领域为商业银行带来了挑战。最后,为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的冲击,提出重视客户需求、创新金融产品、加强与互联网企业的合作等应对策略,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商业银行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2.
随着科学的进步和银行业的发展,互联网对商业银行的影响越来越大,正视这一现象,合理发挥二者的作用,将为人们的生活提供更多的便利。本文以互联网金融P2P模式为出发点,对分析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的影响进行分析,从而提出应对的策略,促进商业银行正确的面对互联网金融的挑战,利用可以利用的部分,来促进自身的发展、转型,创建一个新的金融体系。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介绍了县域经济发展与金融支持现状,分析了传统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金融服务缺位、金融体系职能服务弱化等局限性,之后总结了依托互联网服务县域经济发展的优势和模式,如商业银行利用互联网、"互联网+金融"、互联网企业电商平台、P2P网贷等为"三农"提供金融服务,最后提出了县域地区发展互联网金融的建议,包括政策的扶持与推动、互联网金融信用体系支撑、注重人才培养,加强风险防范等.  相似文献   

14.
本文首先分析了传统商业银行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下所受到的挑战以及原因,在此基础上,以传统商业银行和新金融势力为对象,分析了商业银行的优势及不足.最后,本文提出商业银行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国互联网金融随着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与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凭借互联网平台与大数据的优势,互联网企业逐步涉足我国金融行业,给传统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经营理念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与影响.本文尝试着通过阐述互联网金融的含义与发展现状,进一步探讨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影响,并提出能够对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帮助的建议与措施.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金融在国内发展迅速,并以其门槛低、便利性和普惠性等特征给传统的以商业银行为主的传统金融机构带来了较大的冲击。倒逼商业银行"触网"。为应对互联网金融企业的竞争,商业银行开始利用互联网技术开拓新产品,新客户,提高效率,降低成本。随着互联网企业的金融化和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金融企业的互联网化,双方只有实现优势互补,通过合作才能实现双赢。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网上银行、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移动支付手段层出不穷。毋庸置疑,我们已经进入一个互联网金融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传统商业银行的发展,既是一个巨大挑战,又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本文在基于互联网金融时代背景下,阐释了互联网金融和传统商业银行的相关特征,并且为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的竞争策略进行了一些论述。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金融依托于发达的网络,从手机支付、网络购物、资金清算等多方面冲击着传统商业银行的地位,因此商业银行如何正确清醒地认识到互联网金融的特点与优势,并全面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来不断改进技术手段、精准营销、数据挖掘、信用体制等,对其更好的应对互联网金融的挑战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对互联网金融的优势与传统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商业银行在互联网金融冲击下的金融营销策略,以期为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如今,在"互联网+"发展背景下,中国的金融业和互联网的逐渐融合,各项金融业务在网络的支持下也有效、快速地完成。然而,我国金融领域在互联网方面的实际应用,对金融机构尤其是传统商业银行造成了巨大影响。本文以第三方支付模式和P2P网络借贷模式作为新兴的互联网金融模式的代表,来探讨互联网金融商业模式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冲击,并从商业银行的角度提出了建设性的策略。  相似文献   

20.
互联网金融、金融脱媒与中小微企业融资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基于互联网金融五种发展业态和目前互联网金融研究现状,指出了互联网金融在解决信息不对称、长尾客户、碎片化理财和大数据预测方面,跟传统商业银行相比具有比较优势,会引起金融脱媒。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在理财产品互联网销售渠道、中小微企业贷款、消费信贷和第三方支付四个方面对传统商业银行形成挤占和替代。并根据互联网金融对中小微企业融资现有模式,从P2P网贷平台、股权众筹融资平台和大数据金融平台三条路径提出了优化和修正,指出互联网金融中小微企业融资发展方向。最后提出了互联网与传统金融应加强融合、借助线上数据挖掘和线下部门信息辅助决策来加快建设全国统一信用评价体系和政府尽早出台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可持续发展纲领性文件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