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巩永丹 《商》2014,(50):73-73
一、现实的个人:汇聚中国梦的力量源泉 现实的个人是中国梦的承载者。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总是以现实的人为前提。社会实践活动总是生活于其中的现实的人的活动,社会历史只能是由现实的人所创造的历史,人类社会就是由无数个人及其活动构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确定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前提时一贯强调现实的人是从事物质生产实践的人,他们进行着物质生产活动。整个社会历史一刻也离不开现实的人及其物质生产条件。因为现实的个人是“真正的人”,也是具体的人、实践的人,可以说,现实的人是真正科学意义上的人,它否定了抽象的人、不变的人,赋予人最本真的意义,是人和自然、个人和类之间最基本、最本质的规定,它实现了历史和逻辑的有机统一。现实的个人是自由自觉和能动创造的人,具有作为主体的自主性、自为性和能动性。在当代中国,广大人民群众是主体,每个现实的人都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动力。中国梦是每个中国人的梦,现实的个人是中国梦的承载者。  相似文献   

2.
人类及人类社会本质上是一种历史性存在,离开历史积累或历史性的支撑,就没有人类社会的现实,一切现实存在都是历史生成的产物,而且都将必然成为历史。历史哲学和社会哲学都是研究人类社会现象的哲学理论,它们有各自独特的视角和方法。正像我们的世界有时间延续和空间展开一样,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也有历史哲学和社会哲学的方法。历史哲学与社会哲学之间不应水火不容,而应该相互补充与相互支撑。  相似文献   

3.
性伪之分     
在儒学发展的历史上,一般认为苟子是所谓的“性恶”论者,以与倡导“性善”论的另一位先秦儒学大师孟子相区别。然而事实上,苟子的人性论,不只是提倡所谓的“性恶论”,它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他的人性论,是由一系列命题构成的人性论思想体系,其中心思想就是苟子开宗明义地提出了“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这样的论述,这是苟子论述其人性论思想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4.
流莺,本指鸣声婉转的黄莺。但是,近年来各种媒体上的“流莺”却更多是指在街头拉客的妓女。“流莺”的词义变迁,反映出词义引申与社会文化的关系。用“流莺”代指妓女,其外部特征、性质状态等使人产生联想,说明词义引申的途径有着现实的基础。“流莺”的词义变迁,还体现了词语运用的积极性选择以及名人效应。现实的语言生活中存在许多鲜活的语言材料,需要我们不断去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5.
柳兴泉 《商》2013,(16):300-300
尽管我国实现大学生自主择业已十余年,但是,这种择业制度毕竟还是处于有待完善的阶段,而且,大学生对于就业市场的把握,对社会现实的了解,远没有达到熟练驾驭、领悟透彻的程度。因此,一些大学生虽然具有自主择业的“权利”,但未必能够恰当地应用这个“权利”,往往出现自己的主观愿望与社会现实不一致而屡屡碰壁的情况。  相似文献   

6.
《三联竞争力》2009,93(12):77-77
“随”卦之“顺从”就是适应,就是人要顺应时势的发展和变化。任自然世界中,人类必须谦卑地遵循自然规律;在人与社会互动过程中,人必须随顺社会现实以适应形势发展;人与人的交往中,要构建和睹就必须虚心随和地适应对方。  相似文献   

7.
张新竹 《消费导刊》2011,(16):19-20
“两型社会”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到新阶段必须应对的新挑战,是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必然选择,本文从辽宁省目前的优势和问题两方面分析了“两型社会”建设的现实基础,并提出通过全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两大“国家战略”的实施为辽宁建设“两型社会”提供新的发展机遇及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8.
蒋瑜  赵政 《商场现代化》2012,(21):248-249
<正>一、核心概念1.公民社会"公民社会"由"civil society"转译而来,是西方政治哲学和社会理论话语,其概念源远流长,伴随西方社会历史的发展几经变迁。古希罗时期,公民社会指这一时期所特有的城邦文明国家。17、18世纪自由主义思想家为反对专制王权从个人权利角度来界定,认为公民社会是外在于国家的社会组织,并以政治自由作为其主旨。19世纪西方各国资产阶级革命普遍胜利,在资本主义商业经济空前发展的条件下,公民社会理论研究取得了实质性进展。黑格尔第一次将公民社会范畴从政治国家中剥离出来,开创了现代意义的公民社会观。马克思揭示了公民社会成员的  相似文献   

9.
文化史意义上“西方思想体系”的奠立,可以寻踪到古代基督教神学家奥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us,354-430年)。他在西方文化发展上有“第一位西方的思想家”之称,也是西方古代与中世纪得以交接和沟通的哲学大师。其传奇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可以用“悔过与创新”这一表述来从人性意义上揭示西方社会文化如何告别其曾经辉煌却终归衰落的远古,走入漫长、复杂、在“黑暗”中仍能现出生机的中古发展。  相似文献   

10.
《国际广告》2011,(6):27-30
一直以来,网络都被作为与现实社会对应的虚拟世界而存在。然而,随着技术的发展,现实与虚拟之间的界限越来越小,甚至两者可以合二为一,进入“Real-time”时代。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时代?它将如何影响营销理念?在“腾讯智慧·2011高效在线营销峰会”上,刘胜义从三个方面进行了细致解读。  相似文献   

11.
《成功营销》2010,(2):130-130
未来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的融合会越来越“无缝”,两者差距日益缩小,社区网站将是网络营销新势力的代表。在这个庞大的虚拟社会中,企业不再以商家的冰冷面貌出现,而是以虚拟社会一员的身份与网友平等交流、互动,以获得更及时、可靠的用户反馈和市场动态。  相似文献   

12.
《品牌》2015,(4):100-101
在历史唯物主义中,马克思把人当做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主体,即认为社会历史始终是围绕是人来发展的。在马克思的哲学中,其中一个基本范畴是"现实的人","现实的人"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有生命的具体的个人"、"现实社会关系中的人"和"历史的发展的人"。他们为了满足自身和他人的需求,在社会中创造了各种各样的生活必需品,从而创造了人类的历史,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说,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而人民群众是作为人的主要构成成分,在创造历史发展过程中他们是重要的力量。  相似文献   

13.
忠恕之道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里,“忠恕之道”是仁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实际运用。孔子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时,阐发了他关于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的思想,这就是所谓的“忠恕之道”。关于“忠恕之道”,在《论语&#183;里仁》有具体的说明。大意如下:有一天,孔子对曾子说:“曾子呵,我的思想始终有一个核心贯穿其中。”  相似文献   

14.
儒家在先秦时期还只是诸子百家中的一家,尽管在当时的各种学术文化思想体系中,儒家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成为显学,并产生了像孟子与苟子这样的儒学大家,极大地推动了儒学的发展。然而儒学并没有超越并凌驾于其他各家之上,一个显然的事实是,秦王朝是在法家思想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所谓的“焚书坑儒”就是儒学在秦王朝统治下悲惨命运的典型写照。刘邦所建立的西汉王朝吸取了秦代灭亡的深刻教训,提出清静无为,与民修生养息,这时候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意识形态是所谓的“黄老之学”。  相似文献   

15.
王干 《市场周刊》2008,(11):104-105
努力书写复杂现实 江苏作家一般说来并不是特别擅长对现实做迅捷的反映。比如写改革,像蒋子龙、柯云路能够写出面对改革现实的《乔厂长上任记》和《三千万》,而高晓声最多写写《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这样的从侧面来写社会的变化和变迁,不善于正面强攻,使得江苏作家遇到现实题材绕着走,喜欢带着历史的痕迹和历史的记忆来书写,是江苏作家普遍的写作惯性。  相似文献   

16.
一百五十多年前狄更斯的那句“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似乎成为了现代就业择业的生动写照。从“铁饭碗”、“接班顶替”、“毕业分配”到“招聘甄选”、“择业就业”、“面试评估”……这些社会热点词汇的变迁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巨大进步;市场机制的引入,市场经济的发展,给予了人们更大的职业选择空间,同时也更大程度上造就并完善了优胜劣汰的职场就业规律。不知不觉中,就业,似乎在人们毫不防备的情况下成为了社会焦点话题,也成为了一个摆在毕业生与千千万万就业大军面前的更为现实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如何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帮助民办高等教育又好又快的发展,并能为“两型社会”做出卓越贡献,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的现实课题。  相似文献   

18.
所谓“橄榄型”社会结构是指整个社会阶层结构中极富极贫的人占总人口的比重很少,中间阶层相当庞大。从经济学意义上来理解,主要是指人们的收入差距和生活水平的才差异而引起的一种社会结构。但是,如果融入政治和文化等多种因素来看,“橄榄型”社会结构更能反映社会上民众的幸福程度及社会整体的和谐程度。  相似文献   

19.
杨彬如 《电子商务》2013,(11):34-36
虚拟物品的现实货币交易是新出现的经济现象,作为在现实社会中被交易的物品,虚拟物品因此具备了一些经济属性,但是,它与我们实际生活中的商品和物品是有区别的。由于现实货币参与其中,使虚拟物品的现实货币交易对现实经济产生了影响,这涉及经济学的各个方面,包括效用论、政治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国际贸易等很多领域。而且,随着网络虚拟社会的不断发展,虚拟物品对现实经济的影响从广度和深度上都会不断加大。  相似文献   

20.
“社会公正”与“公正”有着难以割舍的联系,但不能简单地将二者等同。“公正”是一个涵盖“正义”、“公平”、“平等”的总体性社会关系范畴;“社会公正”则是一个通过人的活动所实现的社会发展的客观过程,是一个社会发展逐渐与人的生存和发展相一致的过程。马克思主义视野的“社会公正”是社会整体意义上的公正,是为每个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现实条件的公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