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刘石吉著《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中心与标志。广义地说,农村市镇也是城市的一部分 它们是农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因此,关于中国历史上市镇的研究,尤其是关于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市镇的研究,目前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史学家的注意。刘石吉先生就是其中一位研究有素,成果颇丰的台湾中青年学者。七十年代以来,他就中国史上的城市,并主要就明清时代江南市镇进行研究,发表了一系列论著。最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将他的部分论文编辑成集,题为《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出版问世,这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2.
论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市场体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所谓市场等级体系,是指由不同等级市场构成的商品流通体系。各级市场的所在地是大小不同的城镇。明清时期的江南地区分布着为数众多、大小不一的城镇。从行政建制看,有省级城市、府州县级城市以及乡镇;从规模而言,有城周四、五十里的大城市,有城周一、二十里的中等城市和大型市镇,还有一、二里长只有一条街的小市镇;从功能来说,有以政治职能为主的城市,有经济、政治职能并重的城市,还有以经济职能为主或完全经济性质的城镇。这些城镇互相联系,构成了一个城镇网络系统。以此为骨架,形成了江南地区的市场等级体系。可是,对于明清…  相似文献   

3.
刘石吉著《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的评介与感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年前,海峡两岸学术交流尚处于萌芽阶段,但刘石吉先生的《明清时代江南地区的专业市镇》、《明清时代江南市镇之数量分析》与《太平天国运动后江南市镇的发展》三篇论文,却早巳不胫而走,在大陆明清史学界广泛流传。有鉴于此,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1984年杪将上述三文汇为《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一书,于1987年刊出,以餐读者。此书不仅是大陆出版的第一部台湾学者撰写的中国经济史专著,而且也是1980年代国际中国  相似文献   

4.
汉代江南城市与商业问题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汉时期,江南城市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相应地带动了江南商业的进步。但由于生产水平、人口数量和城市密度等诸因素的制约,江南商品经济的整体水平还远远落后于北方。  相似文献   

5.
钞晓鸿先生的新著《生态环境与明清社会经济》一书,于2004年6月由黄山书社正式出版。该书32万余言,分上、下两卷。她是作者积10余年心血研究明清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史部分成果的汇编。上卷为“生态环境与明清社会变迁”,收录论文5篇,即:“世纪之交的中国生态环境史”、“生态环境与社会变迁———以清代汉中府为例”、“清代至民国时期陕西南部的环境保护”、“台湾故宫‘史馆档’与《清史稿·灾异志》”、“明清人的‘奢靡’观念及其演变”;下卷为“明清以来的商业、人口与农村经济”,收录论文8篇,即:“‘陕商’主体关中说”、“明清时期的…  相似文献   

6.
文章紧扣城市跨江发展的主题,对中国城市跨江发展研究进行系统梳理与总结,挖掘城市跨江发展的内在规律与特征。研究发现:不同城市跨江发展的空间过程与动力机制各具特色,且同一城市在不同历史时期,其跨江发展过程与机制也有所差异;已有研究侧重从城市经济学、规划学视角展开,研究内容集中于滨江城市类型、跨江发展模式、过程阶段、影响因素及发展策略等方面,研究方法以定性为主,定量研究不足,缺乏跨学科的交叉融合,研究的广度与深度有待加强。快速城市化的宏观背景为我国城市跨江发展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未来研究应更加注重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增强城市跨江发展的定量分析,并在注重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加强不同类型跨江城市间的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7.
论明清徽商在浙江衢、严二府的活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徽商这一课题,已有诸多论著从不同角度阐述过它。就徽商的活动范围而言,前人的研究 大都集中在交通便利的沿海、沿江地区的各大城市,特别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东 南 市镇①。相比之下,对于微商在内陆地区的经济活动很少涉及,管见所及,仅有曹国庆的 《 明清时期江  相似文献   

8.
基于城市流强度的哈长与辽中南城市群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城市流强度理论为基础,群域18个城市统计指标为依据,对东北地区哈长、辽中南城市群的城市流强度整体水平以及外向功能量、区位熵等表征值进行测算,并基于此进行延伸比较,进而论证两城市群的发展进程、特征、问题和发展方向。结果显示:1哈长城市群城市流强度各项表征值均小于辽中南城市群,处于城市群发展的初期阶段;2与成熟城市群相比,哈长城市群内部等级规模结构扁平化,核心城市带动能力不强;3辽中南城市群虽发育相对成熟,但其核心与外围关系尚不健全,城市流强度落差过大,未形成合理梯度;4哈长与辽中南城市群相同的问题是非核心城市的城市流强度普遍较小,城市间相互联系强度低。研究认为,哈长城市群应通过规划引领和调控打造,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加大建设力度、强化"双核"、明确分工;辽中南城市群未来应在强化"双核"的同时培育增长极,增强区域内非核心城市的经济实力与对外联系强度;同时,两城市群还应针对城市流结构相似以及其他共性问题,建立两群域之间的有效协调机制,密切群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带动东北地区的整体发展。  相似文献   

9.
南京是我国历史上的著名古都之一。在封建社会前期,它作为偏安江左的六朝及南唐国家的都城,曾长期占据着东南地区政治中心的地位。在封建社会后期,南京一度作为明朝的首都,又一跃而为全国的政治中心。但是,随着明朝都城的北迁,南京就由首都一降而为留都。入清以后,南京又再度下降而为省会。在南京城市政治地位发生升降浮沉的同时,城市本身也在整个社会经济的推动下,经历了一个发展与演变的过程。研究明清时期南京城市的这一历史过程,对于认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城市发展、演变的特点与规律、是具有极其重要的典型意义的。  相似文献   

10.
陈国生 《经济地理》2007,27(1):45-46
张平副教授的新著《湖南城市竞争力比较研究》一书已由长虹出版社出版。这本书为国内年轻的城市竞争力经济学领域增添了一本新作。该书分为八章:第一章主要阐述了国内外城市竞争力理论研究现状和基本范畴及其关系;第二章描述了湖南城市化发展现状与趋势;第三章阐述了湖南城市竞争力比较研究范式;第四章简介湖南13个中心城市发展概况;第五章对近5年来湖南城市竞争力量化指标进行综合测定与比较;第六章对湖南城市竞争力状况进行了动态比较分析;第七章将近年来湖南城市竞争力与全国水平进行横向的静态与动态比较分析;第八章立足上述比较研究成果,提出了提升湖南城市竞争力的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11.
宋元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社会组织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镇作为社会的、经济的及地理的实体,是在宋元之后,特别是明清时期大量涌现于江南农村的。随着江南市镇社会经济的兴起与繁荣,其内部的社会组织也经历了一个发展与演变的过程。本文拟就宋元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社会组织的三种主要类型,即市镇政权组织、宗族组织以及帮行组织的内部结构,相互关系及其对市镇社会经济的影响略加探讨。  相似文献   

12.
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大量勃兴、发展,形成了一个繁密的市镇网络,已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注意,并作了有益的探讨与研究.但是,迄今为止,多数仍停留在江南这个大区域的宏观研究上,似乎还缺乏对某一典型市镇作细致深入的剖析.明清时期江南著名的五大镇(盛泽、震泽、王江泾、濮院、双林)中濮院镇更具典型性.笔者想以该镇作一剖析,以窥见江南市镇的一般规律.不当之处尚祈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指正.  相似文献   

13.
(一) 暨南大学李龙潜副教授著《明清经济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是近年来系统阐述明清经济发展历史的第一部专书。 全书分为五章,作者把明初至清代鸦片战争以前的经济兴衰演变史,按明初、明中叶、明末清初、雍朝时期、嘉道时期划分为五个段落。在每一个段落中,不仅注意到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同程度的变化,而且还把当时的政治状况、财经政第、财政状况、经济法令和农、工 商的兴衰结合起来。他既重视于各项经济制度和整体经济的研究,同时对于社会基层、地方区域的种种经济现象,也都作了条理清晰的细部分析,比较全面地呈现了明清时期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面貌。  相似文献   

14.
宋代以后,商品经济从封建经济中脱颖而出,迅速发展。至明清时期由于可垦荒地的减少,传统农业资源业已充分利用。因此,人们更多地把眼光投向尚未充分发展的商品生产与流通领域,此期就成为我国在传统农业与手工业生产基础之上,商品经济大发展的时期。由于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差异巨大,各地经济发展水平高低不同,尤其是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与落后的西北地区相差悬殊。在这种情况下,西北地区是如何在明清我国传统农业已达到顶点。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的时期作出反应的。这是治明清社会经济史所必须解决的问题。明清时期,虽然总的情景是…  相似文献   

15.
古语云:“治江南水利者,必先治吴淞江。”吴淞江作为太湖的泄水干道.因关涉江南各县农业生产的稳定,受到政府重视。近年来.许多学者从环境史的角度对明清时期吴淞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和水系变迁进行了考察.而对民国时期有关该流域的水利治理则鲜有专门探讨。笔者不揣浅陋.试图从吴淞江流域的环境变迁与水利治理出发.兼顾太湖水利局、地方政府与绅商三者的相互关系.从一场有关水利工程的历史争论中.揭示出民国初年地方社会错综复杂的群体关系与利益纠葛。  相似文献   

16.
文章立足国内外城市跨江发展成功经验、模式及其研究现状,从缩小城市南北差距、提升城市竞争力和加速城市化进程方面剖析了皖江城市跨江发展的必要性,从政策驱动、示范区推动、经济实力带动和交通格局触动阐述了皖江城市跨江发展的可行性,提出了制定跨江发展总体规划,理清跨江发展思路;统筹规划,建立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加快构建皖江城市交通设施,做好大桥经济等六个方面的发展战略和对策。  相似文献   

17.
李伯重先生认为,一年两作制于明清之际在江南平原取得支配性地位,并最终于19世纪中叶完成普及。但通过对李氏所依据之论据做深入分析,可以发现其中存在着诸多明显的误读之处。同时,与19世纪中叶相比,民国时期一年两作制也并未出现明显下降的趋势。因此,对于明清一年两作制江南地区普及情况应该重新再认识,而李氏所提出的明清江南农业经济发展论也就颇令人怀疑,因其整个研究正是以一年两作制的普及为基石的。  相似文献   

18.
以辽中南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基于区域内经济密度、城市化率、区位商等指标方法来研究辽中南城市群的发展特点,并且通过对城市群内部各个因素的比较研究,来确定其发展阶段,最后对辽中南城市群未来的发展提出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9.
《明清农村社会经济》是傅衣凌先生继《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和《明代江南市民经济试探》之后的又一个论文集。这本文集辑入作者在抗日战争期间和近年来所写的有关明清农村问题的论文六篇。作者在“后记”中说,这次编印出版时,对于抗日战争期间所写各篇的某些错误提法,已“作了自我批判”。傅衣凌先生在这本集子中,对明清农村经济史上的不少问题提出了很值得参考的意见。《明清之际的“奴变”和佃农解放运动》及《明清时代福建佃农风潮考证》两篇文章,把明末清初的“奴变”和佃农斗争分作江南、湖广和闽赣粤浙等三个地区,指出江南地区“主要以奴仆为主,并有佃户及其他劳动人民的参加”;湖广地区“以奴仆起义作为运动的中坚”;而闽赣粤浙各省,则“以佃农为主,而有奴仆的参加”  相似文献   

20.
明清时期的商事纠纷与商业诉讼,无论在明清法制史领域还是商业史领域都是亟待关注的问题。南京大学历史系范金民教授等所著《明清商事纠纷与商业诉讼》(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该书为1999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99BZS003的结题成果)对这一问题作了系统而新颖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