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进入新世纪我国农村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明显地不稳定,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由1980年19.04%上升到1994年的32.49%,然后又下降到2000年的1.95%,2000年以后农民的人均纯收入的增幅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总体来说还是比较缓慢,从2001年到2007年有增有减,最高增幅是2007年的15.43%,最低的是2002年的4.61%。农民增收困难已成为新世纪之初我国农业和农村工作中的突出问题。本文结合我国历史实际农民人均纯收入数据,利用时间序列预测模型预测我国农民改革开放以来的增长率,并做出趋势分析,从而为我国今后“三农”问题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问题的研究提供量化指标依据:  相似文献   

2.
农民是弱势群体,它长期处于为工业发展提供资金积累和产品销售的地位。全面取消农业税之后,农民的经济收入增加了,但与职工相比,弱势地位仍然十分明显。今天,中国经济已经实现了由供给短缺到消费不足的转变,农村经济可以而且应当步入获取工业“反哺”的时期。我们应从多方面努力,实实在在地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企业研究》2008,(1):5-5
国家统计局总工程师郑京平日前在第九届中国经济学家论坛上表示,中国经济在2008年还可以保持一个较好的发展势头,但由于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导致出口需求增幅可能有所下降,固定资产投资也会得到适度控制,2008年中国整个经济的增长速度比较2007年而言可能会略有下降。  相似文献   

4.
本刊讯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近日在上海表示,中国经济7%至8%的增幅才是正常健康的增长,超过两位数就是过热。他并称,与中国国民收入年增10%相比,中国房价3年未动,相当于跌了30%。樊纲说,中国经济增幅超过9%就会形成通货膨胀,超过10%则既会出现通胀又会出现资产泡沫。他认为,如果中国经济保持7%至8%的增幅4至5年,随着过剩产业慢慢调整到位,过去积累的问题逐步得到清理,加之经济增长新引擎——新型城市化建设的发展,中国经济又会上一个台阶。“经过2、3年的调整,中国经济当前正进入软着陆”,樊纲说:“而一些迹象表明,中国经济已经企稳回升。”  相似文献   

5.
2006年一季度,GDP同比增长10.2%,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0.3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7%,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0.5个百分点。经济增长有所加快,在上年9.9%的较高增长水平上,这一变化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6.
2012年中国经济将呈现总体下行、轻微波动的走势,经济增长率较2011年小幅下降,全年增幅约为9.0%。2012年1季度,中国经济将延续2011年一季度以来逐步放缓的趋势,经济增速将跌破9%。  相似文献   

7.
中国工业、能源和交通运输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淑英 《经济界》2002,(1):20-29
中国工业: 2001年以来,中国工业生产保持了比较好的增长态势,但进入下半年以来,工业生产增幅呈下滑之势,企业总体运行状况景气指数不断下行,由2000年第四季度的较为景气区间跌至2001年第三季度的相对景气区间。预计第四季度工业景气将进一步下降。初步分析导致2001年工业景气回落的原因主要是工业企业运行的宏观环境急剧恶化。2001年以来,美国经济增长呈现加速下滑之势,前二季度 GDP增长分别为 1.2%和 0.3%,与2000年同期比,下降了3.6和5.3个百分点。进入第三季度以后,因为“9.11” …  相似文献   

8.
1.1997年1、2季度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特殊阶段,它上承1996年中国经济实现“软着陆”之势,下启香港回归和党的“十五大”召开这两个具有跨世纪意义的历史性事件,因此它的发展状况起着一种“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 从不完全的信息来看,今年1季度经济在平稳中渡过。经济增长速度大体与去年持平或略低一些,但投资增幅有所提高,物价涨幅明显下降,市场平稳,农业丰产,工业产销率略  相似文献   

9.
栗战书 《活力》2007,(7):4-4
今年以来,全省经济总体上平稳运行,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一季度地区生产总值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11.6%,是1992年实行生产总值季度核算以来同期的最高增幅,实现了首季开门红。1-4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同期增长15.0%,连续八年同期保持两位数增长;规模以上地方工业利税比上年同期增长35.9%;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同期增长25.4%,连续四年同期保持20%以上的增幅;  相似文献   

10.
覃乾 《中国新时代》2012,(11):46-47
很有意思,短短6个月之后,经济学家们对中国经济的担忧开始由通货膨胀变为通货紧缩。2012年10月15日,中国统计局宣布,9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下文简称CPI),同比涨幅收窄至1996,这是中国CPI连续6个月下行,并持续3个月在2%以内,CPI曲线呈现出典型下跌态势。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文简称PPI)更是创下35个月新低,9月增幅为-36%。此数据一出,很多人长出了一口气,“通过几个月的宏观调控,中国经济脱离了通货膨胀的阴影”。从经济数据来看,中国经济开始进入安全区,甚至可以支撑未来几次降息操作,有专家甚至宣称,全年通胀值低于3%的目标将轻松实现。但事情真的如此乐观吗?  相似文献   

11.
近五年来,中国经济强劲增长三十年后突然出现了较大波动。GDP从2007年的同比增长14.2%,一下跌到2012年的7.8%,增幅以每年平均1.28个百分点的速度递减。根据李克强总理的目标,2013年GDP增幅要努力争取和保持7.5%。  相似文献   

12.
今年以来,浙江经济运行总体态势良好,宏观调控效应进一步显现,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工业生产保持了一定的增速,消费需求稳步扩大,出口需求高速增长,财政收入和居民收入保持增长,金融运行平稳,市场价格涨幅继续回落,就业形势改善。但工业生产和投资增幅明显回落,工业利润和利用外资下降,前几年经济高速增长所累积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问题突出。  相似文献   

13.
眼下的中国,正面临被一些国际机构唱衰的局面。据媒体报道,截至5月21日,包括标普、美银美林和摩根大通在内的15家国际金融机构都下调了中国经济增速预期。渣打集团、荷兰国际集团、法国兴业银行等,都将中国经济增速下调到了8%以下。法国兴业银行将增幅下调至最为悲观的74%。促使国际机构下调中国经济增长预期的主要原因,在于今年前4个月中国政府公布的各项经济数据,与去年后几个月公布的经济数据差距很大,且逐月下降。  相似文献   

14.
要闻     
德国联邦统计局数据显示,2012年第二季度德国经济环比小幅增长0.3%。尽管相比今年一季度0596的环比增幅略有下降,但相比欧元区其他国家,德国经济的表现尚佳。不过,经济学家警告称,从一系列经济数据和调查来看,这种温千口的经济增长不会持久。目前欧洲以外地区的经济增速正在放缓,从而降低了对德国出口商品的需求。而欧元区债务危机对市场信心的削弱效应也将最终影响到德国,德国的出口市场正在逐渐缩小。中国、美国等较大的出口市场都在第二季度显露出一定程度的疲软迹象。  相似文献   

15.
因为全球经济下滑,2008年第三季度全球市场对物料搬运设备的需求比去年同期下降4个百分点。尽管如此,今年1-9月,永恒力公司销售额仍增长了3%,共销售叉车713900辆,其中亚洲市场的增幅高达12%,中国市场则以13%的增幅进一步确立了其亚洲市场拉动引擎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曹颖 《新疆财会》2004,(2):26-28
近几年来,乌鲁木齐市财政一直保持着持续增长的良好形势,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就宏观上而言主要是四个方面:一是随着事业的发展,各个领域对财政资金的需求越来越大,特别是社会保障、社会公共管理开支急剧增加,支出压力加大;二是由于环比递增12%的财政体制,使得体制七解支出十分庞大,收入增幅稍有放缓,就有可能使市本级实际可支出财力下降;三是财政收入多年高速增长之后,可供挖掘的潜力口径不大;四是举债进行城市建设,相当一部  相似文献   

17.
赵福帅 《英才》2014,(9):50-51
从2004-2013年的十年间,中国制造业从业人员的平均工资增长3倍,年平均增幅15%。相反,工业机器人的成本近10年来却下降了约50%。  相似文献   

18.
矿产资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它的丰度和组合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和经济优势.特别是在工业化初期.资源状况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更加突出。世界工业经济从1948年到1973年稳定持续地增长了25年,年均增幅达5%,然而1973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在全球名列前茅,然而占全体人口70%的农民,其平均收入却基本上没有多少增加.特别是在"九五"期间农民的收入增长幅度呈逐年下降的态势,1996年("九五"第一年)农民的收入增幅为9%,到"九五"最后一年即2000年,掉到了2.1%.农民收入增长趋缓,抑制了农村消费的增加,进而影响到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为此,中央政府还将增加农民收入列为经济政策的首位,并采取了许多强烈措施,但农民收入的增加仍是未尽人所愿.那么究竟是哪些因素制约着农民收入的增加?笔者认为引起农民收入增幅下降的原因很复杂,但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因素所致.  相似文献   

20.
钟世威 《活力》2010,(10):39-39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推动了哈尔滨市县域经济在更高基础和水平上发展。“九五”时期、“十五”时期和“十一五”前三年县域生产总值年均增幅分别达到14.5%、10.0%和14.3%,2008年县域生产总值达到806.9亿元,比1995年增长3.7倍,三次产业比重由1995年的48.1:23.5:28.3调整为2008年的30.6:31.3:38.2。虽然哈尔滨市县域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与东部省份的县域经济相比.县域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较低,差距较大,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