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姚倩 《中国电子商务》2014,(22):180-180
沈阳经济区是辽宁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区域发展战略.沈阳经济区以沈阳为中心,辐射八个城市,形成联系紧密的“区域经济共同体”.沈阳经济区作为东北地区经济活动的标杆,要在未来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离不开金融的支持金融必须服务于产业,金融与产业相互融合,互动发展,就能创造新的价值.因此,研究沈阳经济区的产业金融发展问题,对于金融更好地支持沈阳经济区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辽宁省人口、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空间自相关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辽宁省14市为研究对象,选取2005-2011年人口、经济和环境相关指标,利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出综合得分,计算辽宁省14市人口、经济与环境发展协调度,对全省和各市的协调发展状况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实现对三者空间演化规律的探究.目前沈阳、大连在辽宁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中的核心地位已经确立,但其带动作用仍然有限,各市发展不均衡,其辐射功能有待进一步增强,区域发展的过程虽有波动起伏,出现离散,但最终朝集聚趋势发展.  相似文献   

3.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中心城市的带动,作为第四增长极的东北经济区,尚未确定具体的中心城市,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则一直争取充当第四个经济增长极的极心。极心城市的确立不仅对极心城市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带动作用,也是东北振兴的关键所在。本文从大连的现状出发,对以大连为中心发展东北经济区区域物流的各种结构因素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大连成为东北经济区区域物流中心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珠三角城市金融辐射力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珠三角区域内的九个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企业选址理论并结合金融中心发展实践,构建金融竞争力评估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对九城市的金融竞争力进行了排名。在此基础上,利用经济地理学中的威尔逊模型测算出珠三角区域内中心城市的金融辐射半径,并以此来量化金融辐射力,为增强中心城市金融集聚力、扩大金融辐射范围以及促进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在东北饼干市场,正航、美丹、纳贝等市场主流品牌通常将辽宁划分为三个小区域来操作:辽西(以锦州为中心)、辽南(以大连为中心)、辽北(以沈阳为中心)。本期笔者对辽西饼干市场的主流品牌和市场动态进行了专项调查。从锦州、盘锦等五个地级城市的反馈来看,以正航、美丹、嘉士利为主的二线品牌构成了市场的中坚力量,并左右着辽西饼干市场整体格局的走向。  相似文献   

6.
<正>近年来,"夜经济"在国内外许多城市迅速发展并不断壮大起来,成为拉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作为东北区域中心城市,沈阳积累了厚重的"夜经济"发展基础。本文通过进一步理清"夜经济"的内涵,客观梳理沈阳"夜经济"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深入研究提出进一步加快发展"夜经济"的对策和措施,以促进沈阳"夜经济"取得大发展、快发展。一、沈阳发展夜经济的优势1.从城市规模上看,沈阳是区域性中心城市。沈阳是东北区域中心城市,对东北地区的广大地域有很强的辐射和集聚能力。  相似文献   

7.
李佳  白雪莲 《中国市场》2023,(16):38-41
2010年,住建部首次提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目前,我国已经有9个国家中心城市。中心城市处于国家建设体系的核心地位,其经济、人口、资源、交通等多个方面都占有明显的优势,对周边的城市和地区具有很强的辐射和引领作用。现阶段,很多城市都在争取下一批次进入国家中心城市体系。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沈阳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上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与青岛、长沙、济南等正在竞争国家中心城市的对手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为此,沈阳要认清自身发展的优势,采取有效的发展措施,不断提升城市的软硬实力、城市品质,加快推进沈阳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步伐。  相似文献   

8.
一、现代城市商圈的概念商圈,又称商势圈,是指零售店或商业中心的服务能力所能覆盖的空间范围,或者指来店消费顾客居住的地理区域。商圈理论最早由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在上世纪30年代提出,称为商品和服务的中心地理论,即以商店中心地为中心,以最大的商品销售和餐饮服务辐射能力为半径,形成商品销售和餐饮服务的圆形区域。城市商圈是商圈理论的延伸和应用。城市商圈是一种商业集聚的中心地,是具有一定辐射范围的众多商业网点的集中地,是高密度的商流、客流、物流、  相似文献   

9.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必须先确立区域内的中心,吸纳国内外生产、贸易、金融、科技、信息、人才、交通运输和服务等生产要素和经济活动,形成东北经济的增长极,而后通过增长极的辐射作用,带动东北地区整体发展。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等城市无论在区位上还是经济基础上都具备了成为东北经济振兴区域内增长极的条件,决策机构应制定切实可行的战略,培育并发挥其中心作用。  相似文献   

10.
岳琴  刘金 《现代商业》2014,(1):137-138
辽宁沿海经济带和沈阳经济区作为辽宁省建立的两大城市群,对实现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意义重大,因此研究两者的协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应用SWOT分析法,分析辽宁沿海经济带与沈阳经济区互动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进而提出推动辽宁沿海经济带与沈阳经济区协同发展的对策,以促进辽宁省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Shenyang lies on the north bank of Hun River (called as shenshui in ancient times) and so it gets its name. Shenyang is not only the capital city of Liaoning Province,but the largest city of Northeast China with the largest railroad hub and airport across the region. Shenyang will hold the football matches for the Games of the  相似文献   

12.
以辽宁和山东两省的31个地市为研究对象,选取经济实力、城市规模、科技文化、基础设施和对外开放程度等5个方面的24项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将两省城市竞争力划分为强、较强、一般、较弱和弱5种类型。研究结果表明:辽宁省和山东省的双核结构模式都较明显,但辽宁省省内城市竞争力分布的差异性比山东省要大。  相似文献   

13.
随着大连会展业的蓬勃兴起,大连被看作是继北京、上海、广州之后的中国会展第四城。大连会展业已经取得长足发展,为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从政府宏观调控和微观规制的角度,剖析大连在会展业发展过程中积累的成功经验,能够为我国其他成长中的会展城市提供借鉴。尽管大连市会展业的发展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仍存在着许多不足,现就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4.
关辉  王坤明 《江苏商论》2012,(6):99-102
本研究界定生产性服务业的定义及分类,本研究依据迈克尔.波特产业竞争理论并结合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的相关文献选取26个指标构建辽宁省各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辽宁省14个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得到各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的综合得分与排名。基于此提出提升辽宁省各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为顺应国家振兴东北计划,加快推进大连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步伐,我们应该突破原有港口作为单一交通枢纽基础设施的观念,结合现代物流的功能要求,大力发展大连的港口物流业。包括正确选择物流发展模式,对港口资源进行重新整合,使港口功能适应未来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和国际物流网络节点的要求等,把大连建设成现代物流中心,以全面提升港口及城市竞争力。  相似文献   

16.
大连市的节庆旅游发展较早、项目繁多,但发展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依据SWOT分析法剖析,可以发现大连节庆旅游项目:既有其独特的城市形象、良好的旅游业发展空间、得天独到的自然环境等良好优势,也存在着建城历史短、文化底蕴薄;缺少专业策划人才等劣势。同时,也发现具有很好地发展机遇。为全面提升大连节庆旅游水平,在发展对策方面应注重依托城市形象,充分体现"浪漫之都";主打独特的沙滩文化,开拓市民空间;培养专业节庆人才,形成动态空间辐射;开发旅游淡季产品;提高大连节庆旅游知名度。  相似文献   

17.
沈阳作为我国区域性中心城市,外商来沈设立研发机构具有投资主体国别集中、以适应型和技术支持型研发为主、苓土化程度较高等特,量;同时也有研发层次较低、品牌效应不强、机构规模偏小的弊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吸引跨国公司设立研发机构,实施生产性和研发性引资并举,建立适合跨国研发转移的国际合作创新发展平台和政策支持体系,才能迅速融入国际创新发展的主流,占领科技自主创新的制高点,成为区域性制造业基地和重要的知识创新中心。  相似文献   

18.
徐丰伟 《江苏商论》2011,(10):58-60
大连建设东北亚国际物流中心是实现国家发展战略和东北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提升大连城市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本文分析了大连建设东北亚国际物流中心过程中已具备的优势和面临的问题,并从政策和服务体系、港口资源和物流网络体系、物流市场及主体、物流信息化网络和平台等方面提出了推进大连东北亚国际物流中心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市场可达性、空间集聚经济与高铁站区经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媛 《财贸经济》2020,(3):131-145
近年来,新城建设成为地方政府重要的城市发展政策。在高铁网络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新设高铁站成为各地新城建设的重要载体。在新经济地理学中,市场可达性是影响企业和居民空间集聚的重要因素。本文从城市间和城市内部两方面探讨市场可达性对高铁通车后站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基于匹配到约1平方公里栅格的全球夜间灯光数据和2009—2014年新设高铁站数据,研究发现高铁通车后,高铁站区的经济活动密度相对于邻近区域并没有显著提升。利用高铁、铁路、公路网络构造了随时间可变的城市可达性指标,并利用高铁站到市中心距离衡量到城市就业中心的可达性,结果显示,高铁站区的经济发展显著依赖于城市可达性和市中心可达性。上述结果说明,新城经济发展必须重视对于来自城市外部和内部的集聚经济的利用。尽管高铁带来的城市可达性提升能为周边区域创造经济集聚,但受制于远离市中心的区位选择,低水平的城市中心可达性大大限制了目前高铁站区经济的发展,从而造成高铁新城投资效率低下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For decades, center cities of metropolitan areas were regarded as the growth engines of their suburbs. However, this paradigm has been shifting in the past twenty years in Virginia, where suburbs have been growing faster than center cities. Consequently, there is a need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communities to re-evaluate the economic relationship between center cities and their suburbs. This paper develops a statistical test to determine the cause-effect ties between these two economies and concludes that Virginia’s cities are no longer the growth engines of their suburbs. The opposite is almost true: suburbs are on the verge of becoming the leaders for city economic growth. To further the understanding of what drives the city/suburban economy, the study also tests the cause-effect relationship between population growth and employment growth and finds that population growth still exerts a strong influence on employment growth. This knowledge can be useful in designing policies to promote the economic growth of both cities and suburbs. JEL Classification R110, R23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