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菲  范忠孝 《活力》2014,(16):54-54
作为记者,首先要学会采访。新闻采访作为新闻活动全过程第一阶段.是记者通过交流沟通获取受访者提供的具有新闻价值的客观事实,并进行翻译加工保存的一个过程。在实际采访中.记者与采访对象的心理活动通常会贯穿整个新闻采访活动,也影响着采访的成败。可以说,记者的业务素质包含两大基本功:过硬的文字功底和高超的采访技巧。人们常说一篇成功的新闻作品,需要“七分采访,三分写作”。许多优秀的新闻节目无一不体现着采访的重要性。因为采访对象的千差万别,也因为采访事件的复杂多样,要想挖掘出好的新闻来。关键在记者的采访技巧。那么记者在采访时需要做到哪些才能与采访对象进行良好交流呢?笔者认为下面几点比较关键。  相似文献   

2.
公强  张彤 《活力》2014,(7):100-100
新闻采访是记者为了收集新闻素材而进行的调查工作,是了解新闻事实的最直接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在这一过程中,提问则是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获取信息最主要的方式。一个新闻采访能否成功直接关系到新闻报道质量的优劣,而所有的新闻采访都是靠沟通交流来实现的,在这个过程中,提问的技巧和风格成为了采访成功与否的关键。一个成功的记者在提问的时候,要尽量真实、准确地还原事件的真相,将能够挖掘的新闻事实彻底的揪出,并且与受访者建立后续联系以便进行后续采访。  相似文献   

3.
2005年3月12日,正值“两会”期间,记者来到安徽省代表团驻地国谊宾馆,访问安徽省省长王金山代表。走进住所,记者见到王省长正在埋头研读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作为一个农业大省的当家人,他的目光很自然地聚焦在温总理报告中所强调的“三农”问题上,这与记者此行的目的不谋而合。于是,记者就如何系统地逐步地推进农村全面改革、切实提升农民生活质量的话题对王省长进行了深入的采访。  相似文献   

4.
孙一波 《活力》2010,(2):179-180
本文从新闻采访的决定因素。采访前的准备工作和新闻采访过程中记者提问的风格与技巧,三方面进行论述。把一个采访过程分成了三部分。第一。采访前的准备工作。就是准备采访时所必须准备的相关材料,还有必要的知识准备等等。第二,在采访过程中,决定采访成功与否的关键问题。比如,记者的事业心与责任感、记者的业务知识、道德修养知识含量等等。这些都是新闻采访中的决定问题。第三,就是采访时记者提问的技巧和风格。我认为,决定一次新闻采访是否成功。他不仅取决于一个新闻事件的选材,更重要的是一个新闻记者的本身素质。要求他在采访前作好充足的准备,采访时他的果断与机智,提问的技巧与风格,还有广博的知识。新于时世,闻于外物。要想报道一个新闻,首先当然是要有事情要报道,更重要的是要有人有敏锐的嗅觉去机智的发掘。  相似文献   

5.
于晗 《活力》2014,(6):131-131
采访活动是一种通过记者与采访对象面对面的交谈、提问来进行新闻采访的社会活动,它是记者职业生涯中一项最重要、最经常的业务活动。访问过程不仅仅是收集材料,同时也是彼此交流思想感情、挖掘内心世界的心理交流过程,善于与人打交道、与人沟通,是营造良好采访氛围的关键,而采访氛围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采访效果。那么怎样在采访活动中营造融洽的“自己人氛围”,通过感情交流促进信息交流,使采访顺利进行呢?  相似文献   

6.
万佳 《活力》2013,(24):58-58
一、记者执业风险的产生不断变化的社会政治经济结构与记者风险的产生息息相关。记者的核心价值是客观,真实,准确地报告,并遵守职业道德。然而,一方面记者要暴露社会的真相,另一方面记者作为媒体人,又要在维护媒体利益并与各种社会关系博弈中取得平衡。同时,采访中涉及的经济成本又制约着记者采写稿件的质量和深度。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和巨大的精神压力伴随着采写过程始终。  相似文献   

7.
周清石 《活力》2012,(8):171-171
身为一名记者,采访已经成为我们每天必做的功课。虽说一篇成功的采访稿件和采访对象密不可分,但是不得不允认,作为提问者,记者掌握着主动权。央视著名主持人敬一丹有句名言:“没有不会回答问题的采访对象.只有不会提问的记者。”可见,采访不是简单的任意提问,而是要讲究方法、讲究技巧的。  相似文献   

8.
杨启坤 《活力》2014,(18):60-60
新闻采访中提问的方式和技巧是采访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是作为一名记者来说必须要掌握好的技能,它代表着记者本身的素养和能力。把提问的方式和技巧做好了,距离优秀记者的要求也就不远了。  相似文献   

9.
《审计与理财》2010,(2):34-34
王志峰在去年8月作为嘉宾参加湖北卫视“股道财门”、上海第一财经“头脑风暴”、9月在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老左来了”节目中,多次表明3478点就是2009年的沪指最高点。元月21日,王志峰接受广东电视台记者采访,对市场走势和热点阐述观点如下:  相似文献   

10.
谷辰丰 《活力》2010,(8):347-347
一、隐性采访的含义 通常状态下,新闻记者采访都会公开记者身份.表明采访意图.这种采访方式就是显性采访,或者叫公开采访。隐性采访是相对于显性采访而言的。《中国新闻实用大词典》对隐性采访的定义是:“不公开记者身份.或公开记者身份但不道出真实采访意图的采访”。从新闻采访的整体来看,隐性采访是显性采访的重要补充形式,是采访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渠波 《活力》2012,(19):124-124
体验式采访,是指记者为了深刻理解生活,通过自己亲身所经历、所体验某一行业的工作或某一具体事件,并在此基础上写出报道的采访方式.目前,因体验式采访对事件地挖掘有深度,更鲜活,更直接,由此写出的报道内容新颖,生动活泼,更具可读性,更具贴近性,而被新闻从业者广泛采用.但在进行体验式采访中,记者作为事件的亲历者和参与者,同时作为新闻信息的传递者,应当在采访过程中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2.
陈冰 《活力》2011,(9):62-62
一名记者的晶常工作,用最通俗的话来说就是“采访”与“写作”。采访是写作的前期工作,没有充分的采访是无法做出准确全面的报道的。而采访又离不开提问。精心设计.环环相扣的提问是采访成功的基础。作为一名记者,必须学会怎么样提问题。记者提问是一门艺术。提问是检验记者逻辑思维、判断事物、应变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的最好尺度。  相似文献   

13.
沈德新 《活力》2011,(13):68-68
翻开报纸.打开电视.如今一些新闻记者在新闻报道中词不达意或词语使用不当的情况可以说是屡见不鲜,这种情况的出现暴露出作为一名记者,其知识储备和积累的欠缺。这说明。对于一名记者来说,日常的资料积累和知识储备是何等的重要。而从事社会新闻采访的记者更是如此。因为其采访的领域涉及面广,内容庞杂,因此责任更大。  相似文献   

14.
王迪 《活力》2012,(4):75-75
在电视新闻的报道中,新闻采访是极其重要的,它是记者深入实际、认识实际、反映实际的过程。本文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就如何做好电视新闻采访工作谈谈个人见解。  相似文献   

15.
陈磊  蒋成丽 《活力》2014,(7):138-138
本文主要阐述了记者出现在新闻现场进行报道的原因,新闻现场报道记录事实的过程及采访过程的表现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新闻采访是指新闻工作者出于新闻报道的目的,通过访问、观察等方法,收集资料、认识事物、发掘报道素材的活动,即记者与被采访对象之间的交流活动。作为记者,除了通过现场观察、阅读文献等方式获取有价值的新闻素材外,向被采访者提问被视为最有效的一种途径。可以说,记者的提问巧妙与否,决定了采访是否成功。因此,学习和掌握好提问的艺术,是新闻记者的当务之急,也是每一位新闻记者应有的基本功。  相似文献   

17.
王爱军  陈俊菲 《活力》2012,(8):186-186
新闻采访不是“录音式”的有闻必录.它要求采访者要随时地从瞬息万变、错综复杂的现实生活中捕捉和挖掘新闻.这就需要在采访过程中,设法深入进去.进行“深度采访”。记者在多年的采访实践中深切地感受到,联想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它是进行“深度采访”的一把金钥匙。  相似文献   

18.
对民生新闻采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萍 《活力》2010,(2):117-118
民生新闻采访是地方电视台记者经常需要进行采访和报道工作,本文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谈谈对民生新闻采访过程中的存在问题及对策,笔者希望通过本文能很好地提高电视台民生新闻采访质量,从而有效办好电视民生新闻栏目。  相似文献   

19.
徐培亮 《活力》2005,(6):327-327
隐性采访又称暗访、私访,是指新闻记者隐去记者身份而秘密地采获新闻事实的采访方式。对媒体和受众而言,隐性采访增加了新闻的真实感、现场感,获取了显性采访难以获得的信息和材料,其价值是十分宝贵的。因而在媒体发展越加激烈的今天,隐性采访被引入作为新闻报道的手段也自然成为水道渠成的事。  相似文献   

20.
几次在北京遇到张贤亮,谈的都是商业以外的事情。及至要采访作为董事长的他时,他立即邀请记者务必去银川看看西部影视域。他的理由很充分:不真正接触企业,采访怎么会深入呢?在今年的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张贤亮依然以宁夏文联主席的身份分在文艺组.他对组里的委员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我早就不该和你们在一组了,我应该在经济组。”来到银川,张贤亮先让记者作为一个普通游客独自去影视城走了一遭,显然,他对自己企业的管理和魅力很自信。带着游览后的新鲜感受,记者在影视城的茶楼上采访了这位“老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