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文章利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程度以及主成分分析法探讨了长三角地区近30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力。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长三角地区耕地面积减幅最大,而城镇用地面积增幅最大;随着城市化发展,土地利用程度不断提高;长三角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为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城市化水平提高以及产业结构升级,这些因子共同对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熵值法对河南省2001-2009年问的城市化水平进行综合测度,并对各地市间的综合城市化水平进行横向比较.研究表明,河南省综合城市化水平处于快速提升阶段,对外开放水平和工业化是影响河南城市化进程的主要因子;各地市综合城市化水平还存在很大差距,且城市化系统演化主要特征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3.
基于复合指标法,我们运用综合指数对淮海经济区城市化水平测度.比较分析单一指标和复合指标对城市化水平的贡献,得出城市化水平的情况.淮海经济区综合城市化指教反映该地区城市化整体水平低.最后,评析复合指标的优势和不足.  相似文献   

4.
城市化是每个国家必须经历的发展阶段,城市化引起的环境问题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本文依据IPCC提供的方法对长江三角洲地区1999~2012年能源消耗碳排放水平进行测算,并运用协整理论和ECM模型分析了城市化与能源消耗及碳排放的关系。研究发现该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与能源消耗及碳排放量在长期表现出持久的均衡关系,并且这种关系可以在短时间得到显著的改进,同时城市化水平能Granger引起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因此调整城市化结构,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是推进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5.
江苏省城市化差异及其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水平作为经济发展的一个指标,对地区发展有较强的指示性,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城市化水平也相应更高;通过不平衡指数,发现江苏省城市化发展存在较大差异,具体表现在南北差异和市县差异;从经济、社会、生态3方面,构建评价江苏省城市化动力的指标体系,通过熵值法,探讨影响区域城市化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发现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同时社会和生态方面的因素也逐显重要.  相似文献   

6.
我国中部地区城市化进程中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城市化是实现"中部崛起"的重要途径之一,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对城市化进程具有重要的影响,通过分析城市化与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相互关系,在促进"中部崛起"的背景下对中部地区城市化发展水平落后的现状特征和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了我国中部地区在城市化进程中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7.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所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城市化发展的程度是用来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准。本文立足于宝鸡市城市化发展现状,比较分析各区、县城市化发展水平,并与陕西省其他城市及全国城市化发展水平进行比较分析,探索一条符合宝鸡城市化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8.
城市化是推动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其规模大小,程度高低可体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水平的高低,所以提高城市化水平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经济的基本任务。西部经济发展中现存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工业化与城市化不协调,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这制约了西部市场容量,  相似文献   

9.
1.城市化是现代社会发展中十分重要的社会过程,如对城市化仅作简单定义,固然可将其定义为居住在一个特定规模的地区居民在总人口中比重的增加.但如对这一概念下更确切的定义,则还应包括城市状态(主要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体系结构、城市地区分布)的改善,城市经济和城市生活方式的普及和扩大.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和表现.一般地说,国家工业化水平越高,经济越发达,城市化水平也就越高.城市化和国家工业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城市化是世界范围内的普遍现象和共同趋势。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发展的速度快速提高,全国城市化的发展也在大步前进。但西部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和全国平均水平。本文通过对《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及各省份历年统计年鉴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判断各阶段影响西部地区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并提出现阶段城市化发展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新型城乡关系构建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发展关系,对缩短城乡差距,优化城乡结构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从乡村经济发展水平、乡村社会发展水平和乡村生态发展水平3个方面构建了18个指标在内的评价体系,评价2007—2017年湖南省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变化趋势。分析2007—2017年湖南省人口城镇化率、土地城镇化率和产业城镇化率的演变特征。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定量化深入探讨新型城乡关系与乡村振兴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结果](1)2007—2017年,湖南省人口城镇化率、土地城镇化率和产业城镇化率均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其中人口城镇化率由40.45%提高到54.62%,土地城镇化率由0.52%提高到0.81%,产业城镇化率由83.13%提高到91.16%,城镇化发展水平明显提升。(2)2007—2017年湖南省乡村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评价分值均呈现明显的递增趋势,乡村生态发展水平评价分值波动性较大,2009—2013年呈现明显的递减趋势,2014开始有所改善。综合发展水平评价分值由2007年的0.208提高到2017年的0.862,整体发展水平明显提升,且发展态势良好。(3)湖南省新型城乡关系与乡村振兴发展相关指标关联度均大于0.5,具有较好的关联性。其中乡村社会发展水平与人口城镇化率和土地城镇化率的关联度较高,乡村社会发展水平与产业城镇化率的关联度较高。[结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对湖南省尽快实现乡村振兴,加快城镇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是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武陵山片区高质量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并以片区内湖南省37个县(市、区)为代表,从经济、社会、生态、人口四个角度进行了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体系的建立,同时对武陵山片区湖南地区各县(市、区)进行了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状况评价,在此基础上利用熵权法和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对影响武陵山片区高质量城镇化发展的几个关键因素进行了探究,研究发现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和人口城镇化是影响武陵山片区高质量城镇化发展的几个关键因素,并针对武陵山片区城镇化整体高质量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近20年湖南省耕地开发强度时空分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以县域为研究单元,对湖南省耕地开发强度进行测度,研究近20年来湖南省耕地开发强度时空变化特征。方法 文章运用变异系数、泰尔指数、重心分析、冷热点分析等多种方法揭示1999—2017年湖南省耕地开发强度时空格局演变特征。结果 (1)耕地开发强度总体上呈增长趋势,其区域差异性主要是由组间差异造成,其中湘南片区对组间差异的贡献率最大。(2)湖南省县域强度阶段性特征以上升为主要趋势,耕地开发强度空间分布不平衡,一级区和二级区主要分布于武陵、南岭和罗霄山脉等地势较高山区县域;三级区和四级区集中分布于中部往南北向延伸的地势较为平坦的地带。(3)耕地开发强度重心存在着从东北向西南转移的趋势,空间波动较小。(4)冷热点区域整体呈现出“热点区—次热点区—次冷点区—冷点区”的圈层结构分布形态,空间集聚格局相对稳定。结论 该研究结果为研究区制定区域差别化的耕地开发强度管控政策和农业空间管控决策提供更直观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基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湖南省乡村规划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文章从乡村规划的角度出发,以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为指导,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探寻乡村规划的影响因素,以期对湖南省乡村阶段性规划提供合理的参考建议。[方法]运用DEMATE方法对湖南省乡村规划影响因素进行定性识别,并利用熵权法对湖南省乡村规划影响因素系统进行定量评价。[结果](1)城镇化率对乡村规划的影响度最大,其在所有因素中影响度和被影响度均最大,其次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农业财政支出、规模农业经营。(2)结合中心度与原因度的分析对湖南省乡村规划重要影响因子进行识别,其中,城镇化率、农业财政支出、规模农业经营、第三产业从业人员、节水灌溉面积共5个因素为湖南省乡村规划实施的重要影响因素。[结论](1)经济因素是农业可持续发展背景下乡村规划的主导因素,以休闲农业产值、规模农业经营和农业财政支出构成乡村规划实施的关键因素,提升经济效益对湖南省乡村规划建设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2)从结果因素来看,贫困发生率、休闲农业产值、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受农业生产方式、城乡资源分配和产业融合的影响较大,充分掌握重要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巩固湖南省乡村规划结果因素效益的关键。(3)人口因素和社会因素是湖南省乡村规划实施的制约因素,加快推进湖南省科技兴农、特色强农、质量强农、开放强农建设成为其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乡村规划实施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分析城镇化时空格局及其驱动力用来表现河南省城镇化近10年状态,并通过驱动力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方法]文章选取人均GDP、财政收入、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各市参加医疗保险人口、天然气用气人口、各市普通高中毕业生、废水排放量、生活垃圾处理量、固体废物处理量、道路清扫保洁面积等12个指标构建综合指标体系,运用SPSS因子分析确定权重,测算2005~2015年河南省城镇化发展水平并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在此基础上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城镇化发展驱动力。[结果]河南省城镇化水平在时间维度上呈上升趋势,空间上表现为高城镇化水平集中在河南省西北部地区,有向东北部发展的趋势;低水平城镇化地区集中在河南省中南部地区且数量逐渐减少;中等水平的城镇化地区集中在河南省周边的地级市,数量逐渐增多,且有向高等城镇化水平发展的趋势;就驱动力影响力而言,市场机制高居第一,其次是政府作用、自身发展、外商投资。[结论]河南省城镇化水平空间差异显著,并受多种驱动力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新型城镇化是我国战略性调整经济结构的关键环节,通过构建指标体系以及评价研究,对于推进新型城镇化质量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以农业大省湖南省为例,通过构建新型城镇化质量指标体系,进而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对其进行评价研究。在分析新型城镇化内容的基础上,从人口城镇化、经济发展、城乡统筹和生态环境等4个方向构建了具体的20个评价指标。进而对主成分分析得出的4个主成分进行研究。[结果](1)主成分1在人均GDP、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森林覆盖率等指标中载荷较大,主要是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指标;(2)主成分2在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比重和养老保险覆盖率等指标中载荷较大,主要是城乡统筹指标;(3)主成分3在地表水达到Ⅲ类标准的比重和工业综合能源消耗量等指标中载荷较大,主要是生态环境指标;(4)主成分4在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和普通高中在校生等指标中载荷较大,主要是人口城镇化指标。(5)湖南省14个市区新型城镇化质量从高到低依次为长沙市(1.911)、湘潭市(1.567)、常德市(1.537)、郴州市(1.422)、株洲市(1.408)、岳阳市(1.325)、衡阳市(1.312)、益阳市(1.302)、娄底市(1.224)、怀化市(0.988)、邵阳市(0.928)、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0.926)、永州市(0.890)和张家界市(0.766),说明湖南省各市区新型城镇化质量发展不均衡。[结论]为有效促进湖南省新型城镇化质量水平的提高及各市区均衡发展,应推进人口城镇化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完善生态环境的建设。  相似文献   

17.
湖南省城市化发展与耕地保护的矛盾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根据湖南省1978-1999年的城市化发展与耕地面积变化状况。运用SPSS软件对其相关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化发展与耕地面积减少存在着明显的负相关性。而且二者的矛盾日益尖锐;探讨了矛盾的根源,提出可行性对策。  相似文献   

18.
湖南省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划分与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湖南省经济统计数据为基础,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对14个地市总体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排序和划分,结果显示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能够较好地刻画湖南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空间格局,湖南省区域经济存在核心区、东部、中部和西部四大经济地带,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优化湖南省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安徽省城市化水平综合分析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区域经济、人口、基础设施和生活方式入手,构建城市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安徽省17个地级市作了评价分析:安徽省城市化水平差距较大,区域特色明显,省城合肥和沿江城市城市化水平较高,其他地市水平相对较低;安徽省人口城市化水平与综合城市化水平差异明显;对进一步提高安徽省整体城市化水平提出了相应建议及对策。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中部地区城镇化、耕地保护、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子系统之间的耦合度和协调发展度,以期为中部地区的区域协同发展、绿色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与实践参考。方法 文章运用熵值法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利用耦合度模型、协调发展度模型测算2004—2017年中部地区城镇化、耕地保护、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系统协调发展水平,进而分析中部地区各省协调发展演变的时空特征。结果 (1)2004—2017年中部地区城镇化、耕地保护、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系统协调发展度由0.542上升至0.797,增长47.05%,协调发展水平从中度协调提升到高度协调。(2)经过14年的发展,中部地区城镇化水平有很大提升,其发展速度远远高于耕地保护和建设用地集约利用。(3)2004年只有山西城镇化—耕地保护—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系统处于高度协调状态,其他5省都处于中度协调状态;2017年山西仍然处于高度协调状态,江西、安徽步入高度协调阶段,而河南、湖北、湖南提升到优度协调状态。结论 研究期间中部地区城镇化—耕地保护—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系统协调发展度呈稳步上升趋势,但协调发展度水平不高;城镇化发展速度比较快,耕地保护承受巨大压力;中部地区城镇化、耕地保护、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协调发展水平具有不均衡性,存在显著的时空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