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美育是现代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推广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中小学是基础教育,其任务是要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四有"公民.社会主义社会的每一个公民,都应具有判断是非、识别真伪、区分善恶、鉴别美丑的能力和素养.这能力和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经过后天的培养获得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基础教育中,不仅需要通过德育培养具有良好道德品质,通过智育传授科学文化知识,通过体育进行身体素质锻炼和提高运动技巧,通过劳动技术教育进行生产技术训练,还要通过美育,启迪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培养健康的审美观念和提高创造美的能为,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新一代.  相似文献   

2.
史艳兰 《旅游学刊》2012,27(7):57-63
文章在人类学田野调查基础上,以云南石林景点导游作为旅游景观的建构为切入点,梳理20世纪80年代以来政府对民族身份、性别在导游准入、导游管理中的认识和变化,以及导游自身的文化展演和符号行为等,以此呈现人、人的景观被规范到自然景现中,从而成为共同旅游景观的这一实践过程,并透过这一过程反映当地人的旅游实践.同时,在中国的文化背景和脉络下,对大众旅游表现出的不同意涵,该个案希望能提供一些有意义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专家访谈及实验法对长沙市体育教学运用音乐的现状调研,发现把音乐应用于体育教学能有效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深化课堂体育教学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在体育教学中引入音乐,可以增加体育活动的节奏感,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对消除疲劳,提高兴奋性,都有很好的作用,不但提高了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而且培养了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陶冶了学生的情操.音乐应用在体育教学中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4.
正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引起了广泛关注,得到了人民的普遍喝彩。其被看做是人们精神境界的缓冲、诗词人的聚会,应该广泛的存在每一个饱读诗书人的气质中,其实在中国的古典诗词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地理知识。若在我们平时的地理教学中,能适时而恰当地运用这些古诗文,不仅能使学生去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进行分析、思考,活跃学生的思维,开发智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还能在无形之中陶冶学生的情操,调节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相似文献   

5.
阳朔,户外运动爱好者的五星级天堂!户外运动在这里成了一种与自然交流的“肢体语言”,能让身体产生融入自然的感觉,能让人与阳朔零距离地接触。无论是徒步、攀岩、探洞还是漂流,用阳朔的青山秀水和独特的人文气息作背景,这种“肢体语言”会让人觉得自己成了一个不需要观众的舞者,在舞蹈中倾听着内心和自然的共鸣,感受到了和大自然仍保留着与生俱来的、不能彻底剪断的“脐带”。  相似文献   

6.
如果可以找片宁静的土地放逐自由的心灵,英格兰的湖区会是最好的选择。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描绘这里是人和自然最和谐的地方,我的朋友在回程一路默默无语,车开了1 5分钟,他吐着气说:“这里能满足所有对自然的渴望。”  相似文献   

7.
一、关于旅游文学存在的意义 ①旅游文学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生存环境并提高保护生存环境的自觉性。②旅游文学可以通过读者的阅读,改变人的心理结构和思维定势,扩大现代人的智力空间。③可以陶冶人的性灵。④可以从名胜古迹中感受人类文明成长的历史,培养人们对人类、民族、祖国的爱。以上四点为  相似文献   

8.
昆明世博园规划的主题升华与城市旅游形象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昆明世博园的总体规划体现了“博览“二字,但对主题思想认识不足.笔者提出,将鸣凤山景区纳入规划范围,可实现“人与自然“主题从“人的自然化“到“自然的人化“的升华,并形成丰富的文化景观,对今后世博园和昆明市旅游发展产生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当代人类生存危机的根源在于价值危机,这种价值危机是由近代以来的主观价值论造成的.主观价值论体现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是一种功利主义的自然观、体现在人与人关系方面是一种个人中心主义的人生观、体现在人对科技与经济发展的看法时是一种经济至上和科技万能的发展观.因此,要想解决人类生存危机,就要从内心深处改变以"主一客二分"思维方式为基础的主观价值论,从"类本位"的观念出发,对自然采取一种超越功利主义的态度、真正将自然当作我们的家园去珍爱和保护;并实现以人为中心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世界遗产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其代表了人及其生存环境对世界的三大贡献:人类的创造(世界文化遗产、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大自然的创造(世界自然遗产)、人类与大自然的共同创造(文化与自然双遗产、文化景观).因此,对它们的保护不仅仅是某一个国家的责任,更是整个国际社会的使命.可以说,世界遗产概念的提出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标志,体现了对自然的尊重,对人类以往价值观缺憾的反思.  相似文献   

11.
远离世事的喧嚣,最好也能避开狗仔队的追踪镜头,世界各地的海岛和雪国正是情人的天堂。亦真亦幻的自然美景让人决心长相厮守。情爱和风景,哪一个更长久。有多少风景就有多少爱情  相似文献   

12.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教育心理学家列出以下七种教育: 1、语言教育婴儿一出世,最迫切需要学习的,就是语言.生下不久,父母一抱上孩子便对他说话,其实就是教语言.除了母语,孩子还应学一门外语,首选自然是国际语言--英语.精通英语可以扩大一个人的视野,提高一个人成就的上限.  相似文献   

13.
研究旅游洞穴的环境变化,关键是要弄清洞穴开放后,人为因素对洞穴环境的影响.通过实地测量沂源九天洞洞穴空气温度、湿度、CO2浓度、水化学特征和游客量的变化,研究旅游洞穴环境变化中的人为影响,并把它与自然影响做简单的比较.沂源溶洞环境变化研究将为洞穴景观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对其他洞穴的保护起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一、村落不再 采取何种聚居方式是与人们采取何种特定的生产生活方式紧密相关的.一般而言,村落聚居方式是与农耕活动相适应的.在长期再生产过程中,村落不仅形成了一套与特定的自然环境相适应的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经验,从而能够通过劳动从自然中获取所需要的生产生活资料,而且也在此过程中形成了特定的社会结构,并不断创造出文化并凝结出大量的文明成果.在村落形式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人的创造性活动不仅使人的行动所及范围的自然与人形成了具有文化意义的空间,而且人的社会关系、价值理念、宗教信仰等也在此过程中得以形成并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蟒蛇乡亲     
我真的没想到在福建的樟湖镇,人能和蛇走的这么近,几年前去武夷山,看了蛇园.尝了很多蛇的料菜.总以为蛇和人是对立、格格不入的。第一次给我人能和蛇如此亲密接触的震撼,是看《美国国家地理》杂志2001年第11期由马提  相似文献   

16.
文章总结当前研究中关于绿地景观知觉自然度、环境偏好、场所依恋3个场所感知概念和恢复性知觉之间的关系,从唤醒理论和自我调节态度理论出发,尝试构建公园游憩者恢复性知觉影响因素模型.以福州温泉公园为研究对象,首先构建了公园绿地景观知觉自然度量表并进行了相关的验证,接着针对提出的假设模型进行检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1)绿地景观知觉自然度共有自然属性感知、自然空间感知、自然形态感知3个维度.(2)自然空间感知维度对环境偏好有显著影响,其他两个维度对环境偏好影响不显著.(3)环境偏好不仅直接影响环境恢复性知觉,而且可以通过场所认同的中介作用实现.(4)场所依赖对环境恢复性知觉影响不显著,而场所认同对环境恢复性知觉有显著影响.研究结果揭示了"绿地景观知觉自然度→环境偏好→场所认同→环境恢复性知觉"的复杂影响路径.因此,从景观设计的角度考虑,要提高人工绿地的环境恢复性知觉,就要从绿地景观的空间营造、环境偏好以及场所认同的特性出发,注重情感的注入,打造具有人情味的景观,从而使绿地景观提升绿地环境的恢复性知觉.  相似文献   

17.
和谐社会是一个生态平衡的动态过程。和谐充满着辩证法,和谐体现着协调与统筹的中庸思想。它包括自然生态的平衡以及社会生态的平衡。同时,和谐社会无处不体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协调和谐发展,从而也体现出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与自然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本期我们之所以选择了这样一个话题(同时也是一个严肃的课题),缘由有三个:①世界遗产已经成为我国旅游吸引物的重中之重;②申报世界遗产成为许多地方政府追求的政绩目标;③现有世界遗产在中国的保护与发展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和媒体的广泛关注.因此,我们觉得,经过将近20年的发展,关于世界遗产对我们的价值,以及应该如何走出一条最佳的既符合联合国<世界遗产公约>,又能满足游客市场需求的保护与发展之路,我们现在应该可以作出一些探讨、反思和总结了.如此,可以使我们对属于世界的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能作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位于三江平原腹地的建三江,三江环绕,五山耸翠,钟灵毓秀,江山如画,蕴藏着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凡来建三江的人无不为三江八景所倾倒. 建三江以大平原著称,大平原孕育了大农业,这三江第一景当首推二道河农场的万亩地号.一块地有一万多亩,有人考证这是亚洲最大的地号.农场对这万亩耕地实施麦豆轮种,机械作业,微机管理.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李鹏、温家宝、曾庆红等都曾在这块地里视察并留影存念,三江人也为有这块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大窗口"而骄傲.  相似文献   

20.
关于世界遗产地与旅游之间关系的几点辨析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杨锐 《旅游学刊》2002,17(6):7-8
有关世界遗产地的一系列问题值得深入思考. 世界遗产地能不能开展旅游?当然能.《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确定的缔约国的责任包括"鉴定、保护、保存、展出和遗传后代"等五项."展出"给谁,当然是"展出"给人类,这就是说遗产不是关起门来进行保护的,而是要与人类见面的,其价值是要为人类所欣赏的."旅游"对遗产地有没有负面影响?毋庸置疑.旅游会带来土壤的压实和侵蚀,会带来水质和大气质量的下降,带来通货膨胀和治安压力等等.但同时旅游又可以(或者说可能)为遗产地带来好处,门票、特许经营费和捐款"可能"为资源的恢复和保护提供资金.游客可能成为一个遗产地的朋友从而为该遗产地带来国际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