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认识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有着世界上最丰富的农村劳动力资源。同其他经济资源相比,劳动力资源是相对过剩的。目前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总数约达1.5亿人左右。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的存在,不仅造成了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会演化为严重的社会问题。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农村劳动力的供给的可持续性增长与劳动力需求的有限增长的不平衡造成的。这种不平衡长期存在,只不过由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农业劳动力被限制在农村,问题没有表现出来;进入市场经济体制后,问题便暴露出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我国的短缺…  相似文献   

2.
王伟 《活力》2007,(1):55-55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现象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一种必然趋势,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已是历史的必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这已被国外经济的发展所证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及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的提高,剩余劳动力数量急剧增多。据调查,我国农村常年剩余劳动力大约可占农业总劳动力的45%左右,有近1.7亿人,虽然近几年来,我国各级政府开辟了多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渠道,农民的增收效果也得到了明显提高,但是,当前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着诸多问题,并直接影响着农民收入的进一步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韩福元 《基建优化》1998,19(1):15-16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出现,是农村农业现代化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可加速乡村城市化的进程。山东是一个人口多的农业大省,农村中有3600多万劳动力,其中直接从事种植业的劳动力占70%,剩余劳动力约有1200万人。剩余劳动力向何处转移,是当今各级政府面临和必须考虑的重大社会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将影响到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也将影响到农村城市化的进程,"民工潮"的出现也再所难免。多年来,在正确引导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农村小城镇建设方面,山东已有成功的经验和范例。…  相似文献   

4.
《中外企业》2003,(2):90-102
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发达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都曾出现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大规模转移。我国人多地少,人地矛盾十分突出,农村劳动力就业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城乡严重分割,阻隔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造成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缓慢,致使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特别巨大。据统计,我国目前约有4.6亿农村劳动力,其中农业资源能容纳1.3亿,乡镇企业已容纳l.3亿,外出务工经商约5000万,从事多种经营约2000万,剩余劳动力约l.3亿。此外,每年还将新增加农村劳动力1600万。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我国目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因而引起国内众多专家、学者和政府决策者的极大关注,其理论研究成为近几年来的一个热点课题,大量研究成果为实践探索提供了操作思路和政策依据。  相似文献   

5.
农业劳动力逐渐向非农产业转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农村劳动力数量大,人均农业资源占有量少.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可耕地数量的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将进一步增加.因此,在我国许多城市就业几乎饱和的情况下,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6.
我国农村劳动力目前的总体情况是剩余数量大,整体素质低.据新华网资料显示:2001年我国人口总量达127627万人,农村人口达到79563万人,农村劳动力达43801.60万人,其中乡村从业人员比例为67.20%.据统计自前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总量约有1.5亿,若无重大举措,到2015年将增至2.5亿,而我国农村中占90%以上人口的教育水平为初中以下水平.占全国劳动力总量71.2%的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难题.如果不妥善解决好这个难题,我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就难以顺利进行,这也必将引起我国经济和社会的重大危机解决的根本出路不在于怎样向城市转移而在于怎样使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和吸纳.因此,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失为一项明智之举!  相似文献   

7.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概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产生的现实分析 农村剩余劳动力出现是受土地、资本、环境和其它资源限制,使社会劳动边际产品少于维持劳动力及其家庭正常生存所需而多余的劳动力.目前,农村家庭经济单位是我国的剩余劳动力的主要来源,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成为现今社会一个重大课题.客观环境的变化、人口的大幅度增长使得人地矛盾愈演愈烈,迫使人们不得不从事其他产业以寻找生存空间;同时,经济的发展让农业人口看到从事其他非农产业可以获得更高的收益.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现实原因主要概括为以下三点:  相似文献   

8.
刘源  金彦平 《乡镇论坛》2009,(11):27-27
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大量的外出农村劳动力遭遇招工难,此时知识和技能的价值就尤为凸显。我国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0%,农民较低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也使得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无法有效地转化为人力资源。而发达国家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中有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可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相关理论为基础,对武川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作用及暴露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同时针对如何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如何有效解决农业生产与劳动力大量转移的矛盾,如何将农村有限的劳动力投入到农业生产当中,如何突破传统的小农经济实现武川县特色经济的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0.
熊军 《价值工程》2010,29(11):233-234
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外转移这一资源再配置过程,对中国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对中国经济增长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本文将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出发,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一、忠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基本情况 1.农村劳动力现状。至2005年底.全县农业人口825020人,农村劳动力451912人,占农村人口的54.9%;常用耕地仅76.65万亩,若按人均3.5亩,只需劳动力约22万人,则有23万多人处于失业和季节性失业状态。据相关部门统计,目前,忠县已有22万人从农村和农业中转移出来,从静态角度看与23万的富余劳动力差距不大,只相差1万多人,但随着农业产业化的推进和农业生产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徐瑛 《西部财会》2010,(3):65-67
人力资源是众多资源中最宝贵的资源,开发农村劳动力资源是提高农民素质,解决农民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最终决定力量,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作为人口大县,要大力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工作,把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开发人力资源的重要途径,增强劳动者就业和创业能力,把就业压力转化为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实现农村劳动力资源利用的最大化,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新兴县地处广东省中部偏西,面积1500多点平方公里,人均耕地仅0,72亩,45万人口中有38.9万是农业人口,农村富余劳动力达123万人。但就是这么一个经济尚属欠发达的山区县,近年来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走出了一条顿具地方特色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路子,截止到今年上半年结束之际,县内12.3万农村富余劳动力中,有10.6万人实现了就业,剩余劳动力1.7万人,其中县内就业的占55.2%,劳务输出到县外就业的占44.8%。他们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农业之路怎么能够敲击越市呢?  相似文献   

14.
从长远看,解决“三农”问题还将重点放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而转移劳动力又要把重点放在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和推进城市化上。只有通过发展非农产业和推进城市化,将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业中转移出来,我国的“三农”问题才能得到根本解决。用积极财政政策来支持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既可以启动农村广大的存量消费需求,又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村现代化。所以今年下半年以及来年积极财政政策重点支持的领域应该是在农村。现在的关键是要努力消除、化解影响我国经济实现长期高速增长的深层制约因素,主要是体制、机制、结构层面的不合理状况。在我国财政的可持续发展方面.当前没有突发性风险问题。目前我国劳动力资源占世界总量的26%,而自然资源、资本资源占世界比重均不足10%。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应当选择“以就业为中心”的经济增长模式。也决定了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应成为中央和地方政府经济发展的首要目标.实施促进扩大就业、缓解失业的劳动力政策是最优先的经济、社会发展政策。  相似文献   

15.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伴随着各国的现代化进程,与各国现代化过程中产业结构演进相适应,劳动力也有一个产业间转移的过程。考察国外农村劳动力转移,先行工业化国家农村劳动力以梯度转移模式为主。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也呈现出跳跃转移的特征和趋势。基于这一趋势和我国国情,加速城市化、发展第三产业,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主要出路。  相似文献   

16.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农业生产能力的逐步提高,大量农村劳动力从原来从事的农业生产中剩余出来,并向非农产业转移,其势头之猛出乎人们意料.特别是进入九十年代以后,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化发展迅速,而且转移由自发、盲目状态向有序流动发展,形成了大规模跨地区转移和"回乡创业"双向流动的新格局.劳动力就业是关系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难点在农村,只有真正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才能避免劳动力资源的浪费,同时避免引发其他的社会问题.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问题  相似文献   

17.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要有新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农村存在着数以亿计的剩余劳动力.这些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关系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有两个思路:一方面可以从农业内部解决,政府应大力投资于农业领域的公共基础建设,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力,依靠农业科技,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另一方面,应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工作,消除不利于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的制度性障碍,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地流动.  相似文献   

18.
农业女性化对农村妇女和农村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改革与发展的深人,农业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加,并逐步地转向二、三产业和城镇,在实际转移过程中,大批男性劳动力进人乡镇企业或进城务工经商,而女性劳动力转移的量少,转移的代价也大,更多地滞留在农村,成了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对于农村劳动力结构的这种变化——农业女性化趋势,学术界有两种不同的声音: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国劳动力供给正处于高峰期,且农村劳动力转移日益加速;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市场体制改革的深化,企业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传统就业体制所造成的失业问题日益突出;加上近两年经济增长速度有所回落降低了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使得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矛盾更加突出,就业压力空前巨女.  相似文献   

20.
首先阐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意义与特点,并对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分别从提高劳动力素质,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转移组织化程度以及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等方面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途径进行小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