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由非均衡发展进入协调发展战略全面实施的新阶段,甘肃只有在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总体框架内,充分利用好国家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后危机时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和宏观环境,善于利用好资源优势,通过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形成"新能源产业——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三位一体式发展模式,才能推动和支撑甘肃的区域发展战略最终实现。  相似文献   

2.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从建国之初便开始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上不断摸索、不断创新,先后经历了均衡发展战略、非均衡发展战略、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三个阶段。分析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演进历史轨迹,将为我们统筹好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3.
区域经济理论与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区域经济的发展是一个非均衡协调发展的过程,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建立在非均衡协调发展理论的基础上的。本文分析了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情况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全省及九设区市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并就福建省本世纪初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实行的是以建立独立的地区工业经济体系、均衡沿海与内地经济分布为目标,国家投资倾向内地、国防为主等特点的平均性、封闭性的区域均衡发展政策。均衡发展的结果,一是使生产布局由沿海向内地,为内地工业化奠定了基础,为沿海开辟了国内资源和市场;二是保持了各地的均衡发展,缩小了发展差距。但追求工业经济体系的完整,导致了国家的自我封闭式发展,影响了建设资金积累和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5.
1979—1991年间中国区域经济格局变化、原因及其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79-1991年间,中国实施了以内地为重心的均衡型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向以东部为重心的非均衡型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伴随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实施以及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展开,中国区域经济格局中出现了经济重心向东部沿海倾斜的显著特征,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迅速拉大,由此形成的效应决定,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必须从非均衡型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转变。  相似文献   

6.
实现长三角的均衡协调发展,是深入推进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一体化的战略任务。杭宁发展带的建成,将改变长三角目前过分向Z型地区倾斜的发展态势,变长三角点轴发展形态为网络发展形态。变“弱边”为“强边”,缩小各边之间的差距,促进长三角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推进长三角一体化。  相似文献   

7.
皖江示范区建设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布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经历了非均衡向均衡协调发展的历程。让部分地区率先发展是小平同志的战略构想,经过近30年的区域差别政策,率先发展、快速发展的地区已经实现了先富起来的预期目标。但国内区域发展不均衡的矛盾日益突出,乃至影响国家发展的全局。国务院批准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正是实施我国区域经济均衡、协调发展的战略布局,是实现中华民族全面振兴、人民共同富裕的战略步骤。  相似文献   

8.
《宁波经济》2007,(3):28-30
当前,随着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不断推进,国家在区域发展战略、对外开放战略、港口发展战略、产业发展战略等方面出现了积极调整的新趋势。这些战略相互融合、彼此促进,将使全国区域发展与城市地位发生相当深刻的变化。[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一、当前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区域是经济社会的载体,是人与自然共存互动的空间形式。国家经济是由各地区区域经济有机组合而成,因此,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一直就是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发展战略在空间上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从2000年起.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在东西南北逐步展开,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板块,到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等。各个省市在加快区域发展的过程当中.将自身实际和区域发展的普遍规律相结合.发展方向上各有侧重.发展策略各具特色.普写了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11.
浅析中国区域非均衡发展和均衡发展战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改革开放到20世纪末,中国在区域非均发展战略指导下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央在政策上向东部沿海地区倾斜,使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社会等各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21世纪初,随着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战略的推行,中国正在向区域均衡发展战略转型,这将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2.
从世纪之交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国家先后提出了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系列重大战略部署,与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一起.共同形成了完整的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按照国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总体布局.各地区也从实际出发,在各自的“十一五”规划中提出了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战略。国家、地方两级区域发展战略相辅相成,全国上下追求区域协调发展蔚然成风,标志着我国区域经济的春天已经到来。  相似文献   

13.
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 ,幅员辽阔 ,资源丰富 ,但各区域间的人口、资源等经济发展要素的分布十分不均衡 ,因而 ,采取何种适宜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对中国经济的增长至关重要。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史 ,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在不同阶段选择均衡或非均衡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历史。认识到均衡与非均衡这两种区域经济的发展战略 ,在现阶段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中是非常有益的。  相似文献   

14.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张为民在5月中下旬举行的“第二届文化发展战略论坛”上,首次发布了我国文化产业的统计数据。其表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但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和影响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我国文化产业区域发展不均衡的问题突出。  相似文献   

15.
孙久文  张皓 《改革》2021,(11):71-81
1949年以来,我国区域发展差距反复波动,其中,1949-1960年大幅扩大,1961-1963年快速缩小,1964-1975年小幅扩大,1976-1990年缓慢缩小,1991-2003年缓慢扩大,2004-2015年大幅缩小,2016年至今变动趋缓,这一变化与我国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导向有着紧密联系.进入新时代,虽然我国区域发展差距处于相对较低的稳态平缓期,但省份间人均GDP差距在不断增大,当前正处于决定未来区域发展差距水平的调整临界期."十四五"时期,要继续坚持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因地施策形成差异化和特色化发展模式,利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契机进一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相似文献   

16.
郭庆方 《改革与战略》2013,(11):40-42,107
中国油气国际合作广度和深度不断加大,应注重区域差异。油气资源在世界上的分布大体上可以确定为六大重点区域。文章提出了特征一功能定位一舍作策略(Trait—Functions—Tactics,TFT)三位一体的国际油气合作区域战略选择的逻辑范式。根据国际油气区域合作逻辑模型以及全球油气重点区域特征,将世界油气六大重点区域在中国油气国际合作的战略功能定位划分为四个类型,即国家油气供应安全战略保障型、国家油气供应安全战略支撑型、国际油气合作拓展型和国际油气合作市场型。根据不同战略功能定位.提出相应的油气国际合作区域战略。  相似文献   

17.
李国强 《市长参考》2000,(11):41-43
对于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而言,它是我国区域发展战略从非均衡向协调发展的转变。我国的区域发展战略,改革开放前实施了“均衡发展战略”;改革开放后,1978年一1992年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主要是以三大经济地带为基础的梯度布局与“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1992年以后,以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以及1996年八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纲要”为标志,国家对区域经济政策有所调整,实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方针;1999年以来,明确提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进入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时期。  相似文献   

18.
王欣 《走向世界》2011,(32):22-23
新年伊始,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迎来了干载难逢的发展机遇:1月4日,国务院以国函[2011]1号文件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是“十二五”开局之年第一个获批的国家发展战略,也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规划》的批复实施,是我国区域发展从陆域经济延伸到海洋经济、积极推进陆海统筹的重大战略举措,标志着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进入实施阶段,也标志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进入“十一五”以来,统筹协调的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格局正在形成,依靠科技支撑和引领区域产业发展和结构优化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随着以统筹协调为核心的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格局的全面展开和推进实施,如何加强科学技术对国家战略性区域发展的主动性、前瞻性能力,成为当前国家科技宏观管理在区域层面遇到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20.
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变化很大,不论是国家的区域经济政策,还是地方的区域发展战略,都有崭新的调整。在国家区域经济及其政策发生变化的背景下,西北五省区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有新的调整。一、世纪之交的区域经济发展新趋向1中国区域经济正处在工业化社会的中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正处在高潮之中。因此,产业和人口的空间集聚过程远远大于扩散的过程,产业的优势区位集中,形成各级经济中心,形成城市群或城市圈,并进一步沿主要交通干线形成产业、城市和人口密集地带。如果我国到2010年的城市人口比重达到600,则人口总数将过到84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