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育精准扶贫主要是政府借助扶持教育的方法对贫困地区进行的精准扶贫方式,让不同的人群享受相合适的教育资源,接受教育。解决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能体现教育精准扶贫的价值,避免教育帮扶的盲目性。文章通过对大理剑川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调查,从教育精准扶贫的角度提出创新教育精准扶贫模式、构建教育精准扶贫梯次和增强教育精准扶贫力度及稳固教育精准扶贫成效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调查,立足河北省分析了河北省精准扶贫的现状,以及“后精准扶贫时期”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加大对教育扶贫力度、配备专职扶贫干部、建立扶贫项目长期发展机制等对策。  相似文献   

3.
乡村旅游扶贫有利于发挥乡村旅游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对龙州县乡村旅游扶贫效益进行调查,发现在龙州乡村旅游扶贫工作中,农户参与乡村旅游扶贫的程度处于中等水平,参与满意度良好。龙州县乡村旅游扶贫经济效益获得认可,社会效益前景乐观,文化效益、环境效益成效明显。  相似文献   

4.
高职院校在精准扶贫中负有不可推却的社会责任,应充分发挥其在职业教育方面的特色优势,积极投身到扶贫帮困工作之中。福州职业技术学院是福州市人民政府举办的一所综合性高职院校,学校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精准扶贫"的号召,与永泰校县对接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组织各方力量参与,建立稳定长效的精准扶贫工作机制,采取转变观念、增强本领、发展产业、拓宽渠道等措施,取得一定成效,创造社会价值,为学校赢得广泛社会赞誉。  相似文献   

5.
昭通市是典型的民族散居地区。文章结合习总书记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重大战略部署,从精准扶贫视域下剖析昭通市民族团结示范区的社会经济状况,总结前期建设的经验和成效,深入挖掘当前民族团结示范区建设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从政治体系建设、着力发展地方经济、致力于民族文化建设、加强就业培训、加大实施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等方面,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设路径,对于谱写好民族团结昭通篇章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金融精准扶贫的实践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施精准扶贫战略以来,由于脱贫攻坚各项工作对资金、信贷和融资的需求越来越大,金融精准扶贫承担了更加重要的任务。为此,中国政府构建了金融扶贫精准对接的政策体系和农村金融扶贫组织体系,涵盖国开行、农发行等开发性和政策性金融,农行和邮储银行等大型商业金融,以及城商行、农商行、农合行、农信社、村镇银行等小微商业金融。各金融扶贫主体创新推出多元化的金融产品与服务、保险产品与服务,并探索实施了促进贫困地区发展经济的投融资渠道。中国金融精准扶贫取得了显著成效,并提供了中国经验。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以下简称巴州)在精准扶贫的具体做法及取得的成效为研究背景,分析将精准扶贫与"美丽乡村"建设进行有效衔接,并从发展区域经济、完善区域建设、挖掘文脉资源等方面提出对策,尝试为相关部门制定下一步的工作计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减贫理论的发展、致贫认识的深化和精准扶贫的现实要求减贫模式由开发式扶贫模式向参与式治理模式转变。而教育发展不仅是参与式贫困治理实施的前提保障,也是参与式贫困治理的重要内容和关键影响因子。在精准扶贫视角下,我国存在农村终身教育、扶贫教育环节薄弱、针对弱势群体的教育资源配置缺乏有效监督和评估、尚未建立精准教育扶贫的推进机制等问题。因此,应积极构建参与式贫困治理体系,改革教育扶贫资源分配制度,转变教育扶贫的形式和内容,构建和发展教育扶贫机构及平台。  相似文献   

9.
教育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途径之一。教育不仅是摆脱贫困的关键途径,通向幸福生活的主要通道,也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核心因素,同时还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础。在扶贫脱贫过程中,必须发挥好教育扶贫的基础性、先导性和持续性作用。  相似文献   

10.
精准扶贫政策要求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与精准考核,但地方政府实践中却存在着不精准执行现象,出现"任人唯亲"式脱贫、"靠贷"式脱贫、"低保"式脱贫和"捐款"式脱贫等错误行径。此现象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之结果,主要有对精准扶贫认识尚不到位,精准扶贫考核机制不科学,精准扶贫过程公民参与少,扶贫干部的素质高低有别以及扶贫反馈救济效果不显著。倘要在精准扶贫中消除这种不良现象,须推进全面认识精准扶贫步伐,改善精准扶贫基层考核机制,引入公民参与精准扶贫过程,规范扶贫干部的选培与退出,落实扶贫反馈的甄别与处理。  相似文献   

11.
30年来,中国的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深度贫困区发展滞后问题没有根本改变。由于致贫原因不同,要进行精准扶贫、实现脱贫就需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其本质就是要发挥不同地区的比较优势。论文基于比较优势理论分析精准扶贫的内涵和政策路径,并重点探讨依托比较优势,提出西部深度贫困区应依托本地资源禀赋优势、后发潜力优势以及政府政策优势来发展特色产业,承接产业转移,实现产业集聚来有效脱贫。  相似文献   

12.
习近平同志对中国贫困及扶贫问题进行了长期的关注,并提出自己解决贫困的一系列扶贫思想。他在对中国扶贫实践进行大量调研、思考的基础上,提出精准扶贫思想,精准扶贫是其扶贫思想的新发展。习近平同志的精准扶贫思想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这一体系包括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退出、精准管理和精准扶贫的体制机制等,习近平同志的精淮扶贫思想对于推进中国扶贫开发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3.
随着贫困治理被逐渐纳入政府责任和国家治理体系中,治理成效不仅要谋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要正视治理中的难点、热点问题。在精准扶贫政策指引下,江苏省M县围绕县域贫困精准治理,呈现出诸多张力和特殊运作机制,给贫困有效治理带来了一系列现实问题。从制度供给与个体赋能出发,构建起贫困精准治理的长效机制,则是后扶贫时代农村地区贫困问题治理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4.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面消除贫困。精准扶贫实践中存在绿色发展原则没有得到落实、精准扶贫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没有厘清、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规划缺乏生态要素、精准扶贫项目实施的负面生态影响等问题。在绿色发展理念引导下,推动精准扶贫的策略,主要体现在: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导向,做好精准扶贫顶层设计;正确认识贫困区优势,保障生态资源物尽其用;注重精准扶贫项目实施中的生态保护;依托生态优势发展生态产业,积极培育地理标志产品。  相似文献   

15.
中国精准扶贫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减贫成绩向世界提供了贫困治理的中国方案、中国智慧。支撑中国取得减贫奇迹的正是独特的制度优势与有效的治理体系,尤其是举国体制发挥了关键作用。自精准扶贫战略提出以来,党中央从扶持谁、谁来扶、如何扶及如何退等方面全面创新制度设计,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之力参与其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脱贫攻坚制度体系。精准扶贫以党主导、高位推动、层层落实责任,以建档立卡和动态调整精准识别贫困对象,因地制宜、多主体多举措精准帮扶,政府、市场、社会力量有机互动、相互协作,形成强大帮扶合力。另通过第一书记制度助推扶贫政策落实,通过加大资金供给与统筹使用强化投入保障,通过严格的监督问责与考核评估保证扶贫的准与实。精准扶贫在继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为世界贡献中国减贫经验等方面蕴含着极为丰富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以2015~2018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考察企业精准扶贫行为动因与方式选择及所引起的市场反应。结果发现:国有企业和政治关联民营企业精准扶贫更积极,但两者精准扶贫方式存在差异,国有企业更倾向整合型精准扶贫,政治关联民营企业则倾向慈善型精准扶贫。进一步,企业参与精准扶贫产生了积极市场反应;相较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精准扶贫产生的市场反应更积极,尤其体现在政治关联民营企业中。同时,扶贫方式及扶贫持续性对精准扶贫信息披露的市场反应有影响。  相似文献   

17.
作为最根本的精准扶贫,教育治理反映着精准扶贫的效果。但长期以来,民族教育成了政府管理的"独角戏",缺少治理的理念和实践。教育精准扶贫视野下的民族教育依法治理,就是要在相关法律法规的基本要求下,将民族教育置于民族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考量,并针对性的提出精准解决问题的教育对策,助力民族地区脱贫。这一过程涉及不同学段和类型的教育。依照《教育法》的规定和要求,民族教育依法治理就是要进一步扩大和保障民族地区学生的受教育的机会,实现其受教育的权利,即学前教育要扩大教育机会、基础教育要改善办学条件、职业教育要精准定位、招生和资助、高等教育要出台精准招生办法等综合治理路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18.
发挥金融在扶贫开发中的作用是国际社会的基本共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扶贫政策体系在动态调整和发展过程中趋于完善.当前,中国金融扶贫进入了金融精准扶贫阶段,金融精准扶贫政策设计的理念依据、运行机理、制度安排等充分反映了精准这个时代主题.扎实推进金融精准扶贫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不断改善和完善金融精准扶贫的顶层设计,持续把金融精准扶贫推向深入.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金融精准扶贫的概念进行界定以及对国内典型地区金融精准扶贫研究进行概述,分析我省金融精准扶贫的现状,探讨适合吉林省的农村金融精准扶贫模式,并为吉林省的农村金融精准扶贫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即要全面实施精准扶贫,就要为参与扶贫的金融机构提供充足的流动性;建立金融扶贫开发激励约束机制;加强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的有效衔接;着力解决农户融资担保难的问题;持续开展金融机构培训和农村地区金融知识宣传.  相似文献   

20.
精准扶贫是我国当下和未来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教育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治本之策,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的现状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建设与发展被忽视,教育财政投入与政策倾斜存在一定的重复现象和粗放问题,进一步聚焦教育则突出体现在贫困地区学前教育严重不足、义务教育阶段小规模学校建设不达标、高中阶段教育普及与结构不协调、民族地区"双语"教育衔接不畅,师资配置结构性短缺,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仍存在问题。必须面对这些教育发展的薄弱环节并实行重点攻关,提升教育发展水平,才能实现民族地区的精准扶贫和全面脱贫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