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国内大循环战略背景下,休闲农业是释放生态消费内需潜能、实现空间生态资源价值转化的重要路径。探讨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的理论阐释、实践例证与路径选择,对于提振国内生态消费需求、推动乡村生态资源价值化,从而加快实现畅通国内大循环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对我国休闲农业发展具有理论指导价值,它凸显了坚持以人为本、反思异化消费、打破经济和生态二元对立、理性应用科技、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理念。基于此,通过三个典型案例展开实践例证,并提炼出休闲农业发展的经验总结。最后,提出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深化公民生态消费意识、创新生态资源开发模式、强化技术推动作用和完善农业生态补偿体系五种路径。  相似文献   

2.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对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绿色转型至关重要。数字技术不仅能优化生态产品供给质量,还可实现生态资源信息共享管理、提升生态产品价值溢价。基于此,以太湖生态岛为例,提出数字技术赋能生态产品价值加快实现的建议如下:增强数字化思维,指导顶层设计;搭建数字化平台,实现协同共享;推进数字化转型,增加生态溢价;完善数字化交易,提升交易效能;健全数字化机制,加强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3.
《经济师》2019,(2)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针对我国"三农"问题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是新时代做好我国"三农"工作的新旗帜和总抓手。桂林市作为农业资源大市,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优势,同时也面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低、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弱化、农村耕地非农化趋势加剧等问题,鉴于此,必须坚持以产业为重点,不断增强农业农村发展实力;以生态宜居为关键,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活动;以乡风文明为保障,全面推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以治理有效为基础,切实保障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以生活富裕为根本,着力提升农民群众幸福指数。  相似文献   

4.
目前,从乡村振兴视域研究绿色城镇化还有待破题。乡村振兴,为绿色城镇化的谋划与推进,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野和长远的考量。当前,绿色城镇化推进出现了忽视整体认知和实践贯彻的全面耦合性;忽视了城市与乡村的一体性;忽视了绿色城镇化的动力持续性等问题。这些问题的破解,需要在深刻认知乡村振兴与绿色城镇化的逻辑关联下,进一步变革城乡居民发展理念,根植绿色发展认知;推进农村产业改革,提供绿色生态产品;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提供绿色城镇化人力资源;充分发挥农业农村基础功能,为绿色城镇化推进提供价值支撑;推进城乡协调发展规划,引领城乡生态规划实践;推进城乡产业转型升级,为绿色城镇化提供产业支撑。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农村包容性绿色生态、农业包容性绿色生产、农户包容性绿色生活3个维度考察2010—2020年中国省域层面乡村包容性绿色发展水平,并分析其时空分异性与驱动因素影响。结果显示:(1)中国乡村包容性绿色发展水平呈波动式上升趋势,2017年之前,呈现东部>东北部>中部>西部的梯度分布格局;2017年之后,中部地区逐步实现对东北部地区的赶超。(2)中国乡村包容性绿色发展存在显著空间集聚特征,高—高集聚区主要位于东部,低—低集聚区则主要位于西部;全国及四大区域内部存在不同程度收敛趋势,东部地区收敛速度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区域内差距正在缩小。(3)城乡融合发展、农村创新创业、农业绿色基础设施投入均能够提升乡村包容性绿色发展水平,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包容性绿色生活方面。同时,农业绿色基础设施投入对包容性绿色生态存在积极影响。应当持续优化乡村绿色发展政策效能,实现农村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农户参与分享生态价值的协同增效,通过创新创业引领一二三产业高质量融合,以带动乡村绿色消费为着力点,完善和拓展城乡融合发展功能布局与总体规模,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区域协作和绿色融合总体布局。  相似文献   

6.
生态振兴视角下绿色施肥行为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振兴是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重点任务,生态振兴是其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实现生态振兴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农业绿色发展,但我国农户的施肥结构和施肥行为不合理,制约了我国农业的绿色转型。文章通过文献资料法对国内外有关文献进行梳理,对国内绿色施肥行为的内涵和影响因素进行总结,发现绿色施肥行为包括对于新型肥料和绿色施肥技术等的选择。小农户的绿色施肥行为具有盲目性特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则具有自觉性特征。绿色施肥行为主要受耕地状况、个人家庭特征等因素影响。目前可以从以下3点进行深入研究:(1)在研究方法上可以采用试验法;(2)影响因素可以考虑主体特征和规模因素;(3)研究对象可以扩展到新型经营主体。  相似文献   

7.
耕地保护重在质量--对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的反思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李彦芳  张侠 《经济论坛》2004,(14):103-104
目前,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土地资源利用的需求,已远远超出我们规划和计划的预计。一方面,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对土地的需求大大增加;另一方面,加入WTO以后,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必然加大。同时,生态退耕力度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对土地开发的限制又在加大,都对我们完成预定耕地保有指标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8.
浅谈合理利用农村耕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中国农村耕地使用现状存在着较多的不合理之处,比如对土地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土地挪作他用和种植业结构不合理搭配等,致使耕地数量减少、耕地质量下降,影响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因此,合理利用农村耕地,提高农民耕地积极性,对农业发展显得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吉林省是我国13个粮食生产大省之一,是商品粮食基地之一.提高吉林省粮食生产竞争能力,则提高粮食生产的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粮食生产成本.若要增强粮食的竞争能力,就需要提升粮食生产资源要素的配置效率.文章着重探讨吉林省粮食生产资源配置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如农业水资源短缺日趋严重,污染也无法得到很好解决;农业耕地资源的数量在不断减少,质量不断地下降,利用方式单一;农业科技水平不高,宣传不到位,粗放式生产为主;农业劳动力素质低下,成本不断增加.并且提出了优化吉林省粮食生产资源配置的应对之策:一是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整治水资源污染情况;二是丰富耕地利用方式,出台政策,提高耕地质量,保证耕地数量不减少;三是加大宣传教育,推广农业科技;四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培养新一代有专业知识的新农民.  相似文献   

10.
生态农业旅游以生态农业为核心内容,而农业的生态化发展则为农业的有效供给提供了目标。生态、养生、有机农产品、乡村生态环境等因素共同构成了生态农业旅游的物质形态与价值形态。将农产品、生态产品及旅游产品相互融合,对提升农民、农村社会主体地位具有重要作用。文章在分析河北省生态农业旅游资源、市场、产品的基础上,以旅游消费为切入点,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角进行剖析,针对当前生态农业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具有创新性的"社会+经济+生态"路径方法,为河北省休闲生态旅游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农村生态环境补偿与农业农村绿色发展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二者协同推进有利于提升生态环境补偿效率,更好推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文章分析农村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生态环境补偿与农村绿色发展政策的实施现状,阐述二者协同推进的内在机理与协同效应,构建生态环境补偿与农村绿色发展协同推进的内外动力机制,提出完善生态补偿范围与技术体系,培育农村生态建设补偿新主体,构建生态补偿市场机制,统筹生态环境补偿与绿色发展资金及政策体系等建议,为农业农村绿色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2.
我国人多耕地少,充分利用山地资源十分重要。本文对云南绥江高海拔地区野生植物--苦丁茶进行调查研究,并研制出无污染的绿色产品“复方苦丁茶”供社会需求。这对促进山区生态经济的发展,使农民脱贫致富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耕地是最重要的土地资源,其利用变化直接影响一个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农村"三权分置"土地制度改革日益完善,耕地承包权和经营权在经营主体、经营规模、经营效益等方面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研究影响耕地利用率的关键因素,寻找合理利用耕地资源、提升耕地利用效率、实现区域耕地动态平衡和集约节约利用的办法,对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农业绿色发展是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途径,对于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论文利用熵值法和综合评价模型测度了珠江-西江经济带11市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保育和质量高效四个层面的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探究了各城市在不同指标层面的发展优势和短板。研究表明:(1)经济带农业绿色发展平均水平较全国低,部分城市农业绿色发展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较大;(2)广东4市农业绿色发展平均水平高于广西7市,其中广州、佛山在资源节约、生态保育和质量高效指标的发展上处于领先地位,其发展模式值得借鉴,而广西7市在环境友好指标的发展上具有相对优势;(3)经济带内两广各城市间农业绿色发展差异较大,但各有优劣,具有较大互补、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15.
欠发达地区乡村生态振兴的历史机遇期已到来。中华五千年的农耕生态文化精髓与新时代生态文明的价值追求具有天然的契合性,欠发达地区乡村生态资源价值实现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准备日益成熟。基于欠发达地区乡村生态资源的价值构成、模式选择、转化类型,析出当前欠发达地区乡村生态资源价值化的困境肇始于要素困境、认同困境、载体困境和理性困境,从而制约着其生态资本化的进程和效果。对此,从乡村农业生产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型集体经济组织的生态功能的再定位、生态资源产权价值的界定与推广、乡村社会治理的生态管理模式等四个维度出发来探讨欠发达地区乡村生态资源价值化的发展路径,以实现其生态资源的全域开发与高效利用,满足乡村农人与城镇市民的美好生活需要。  相似文献   

16.
乡村高质量发展对乡村生态振兴提出了深层次要求,由简单的改善生态环境变为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的全面转变。基于此,提出乡村生态振兴策略,主要包括:发展生态产业,把农村丰富的生态资源转化为农村居民致富的绿色产业,推进种植业、养殖业的清洁化发展,降低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能耗和排放;建设生态人居环境,提升农村污水、垃圾治理水平,协同开展厕所革命,提升村容村貌;培育生态文化,帮助农村居民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态文化素质和生态文明意识;构建体制机制,从投入机制、管理机制、激励机制、生态自觉、社会监督等方面,打造支撑生态振兴的系统制度。  相似文献   

17.
在乡村振兴的发展战略下,为了满足农村生产人员对金融产品的差异性需求,需要利用金融科技对农村金融产品进行优化升级,同时使其满足农业人员的发展需求,农村金融的改革工作缺乏内动力,需要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降低农村金融在发展过程的不可控风险因素.运用金融科技可以提升金融服务工作的精准度,促使农村金融服务工作可以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范围的乡镇企业用地、农户住宅用地、农村公用设施和公共服务用地以及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农用耕地质量下降对耕地保护带来的挑战都与农村基层政府财政困难和农村公共收支困难有关.深化农村基层政府公共财政体制和乡村公共收支改革,解决农村基层政府公共财政和乡村公共支出困难是解决耕地保护困境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乡村劳动力要素变动与耕地利用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地理》2021,41(2):148-155
耕地是影响乡村转型发展的关键要素,农业生产要素投入视角的耕地利用转型研究可为乡村人地关系协调发展提供思路。文章基于土地利用转型理论论述了乡村劳动力要素变动下耕地利用转型的概念内涵、动力机制,探讨了劳动力要素变动与耕地利用转型之间的关系。乡村劳动力要素变动下的耕地利用转型是社会经济转型和变革过程中,乡村地区劳动力数量、质量、年龄结构变化引发的种植结构、经营方式、固有投入和耕地产出能力等耕地利用形态的变化,乡村地区社会经济动态过程与微观个体体能效应、劳动替代效应、土地替代效应的共同作用是助推耕地利用转型的动力。研究认为,乡村劳动力要素变动下的耕地利用转型研究的关键在于通过耕地利用形态的刻画,剖析劳动力结构变动与耕地利用形态变化的关系。在乡村劳动力要素变动背景下,面向农业转型升级和现代农业发展的耕地利用转型调控需要全面把握劳动力要素的新发展趋势,逐渐强化土地和技术对劳动力的替代。  相似文献   

20.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基础。GEP核算从供应者角度核算了生态系统为经济生产和人类福利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价值,包括产品提供、生态调节服务和生态文化服务三个部分,其中产品提供与旅游文化服务具有相对明确的实现途径,但调节服务价值比重大且难以直接通过市场交易显性化,因此发挥调节服务的生态产品价值转换潜力,建立生态产品供给与生态产业发展需求的联系十分重要。论文通过梳理界定GEP、生态产品概念,开展四川省GEP核算,根据产品提供与旅游文化服务现状、调节服务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以及基于生态红线的可开发利用面积构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评估指标体系,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分为生态农业、林业经济、草地经济、绿色城镇以及湿地经济5类,并对四川省21个市(州)进行实现模式的适宜性等级划分,从而为地区因地制宜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助推乡村振兴、绿色城镇经济、生态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