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为满足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创业的发展需求,职业教育肩负着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而人才培养的关键是拥有一支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实践教学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本文以产教融合为背景,阐述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胜任力提升的必要性,并依据"双师型"教师的新界定,提出当前高职类院校"双师型"教师胜任力提升的具体内容,进而给出提升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胜任力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高校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实效性提升,离不开思政课教师能力素养的不断提高。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六个方面的纲领性要求”(简称“六要”),是对新时代学校思政课教师必备能力素养的精辟概括和殷切希望,为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核心胜任素质提升和思政课教师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发展指明了努力方向。聚焦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核心胜任素质建构的二重价值意蕴,既关涉基于职业画像价值、模型建构价值、评价体系价值的个体发展提升,又关涉基于使命召唤价值、应对挑战价值、角色认同价值的社会价值实现。同时,进一步阐明基于政治理想胜任素质、专业技能胜任素质及品德修养胜任素质三大核心向度的高校思政课教师核心胜任素质体系框架建构的基本遵循,为探究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核心胜任素质的模型建构、评价体系完善及提升路径创新提供必要理论参考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3.
高校教师教学胜任力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重要保障。针对目前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现状,从内部和外部两个层面筛选出高校教师胜任力评价指标,并结合问卷调查和专家咨询结果,构建了新时代高校教师教学胜任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灰色关联模型,对高校教师教学胜任力进行评价。高校应通过政策激励,引导教师积极提升教学胜任力。  相似文献   

4.
教师胜任力是与教育活动直接相关联的专业知识与能力、工作动机、自我形象、社会角色或个人特质的总和。有效开展项目化课程改革是衡量高职院校英语教师教学胜任力的重要标志。开展高职院校英语教师教学胜任力评价,应突出实践技能适应、课程开发创新、寻求资源支持、团队协作意识、自主学习能力等要素,促进高职院校英语教师专业化成长。  相似文献   

5.
思政课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是保证思政课实践教学取得实效的关键因素。目前思政课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现状不尽人意,不能很好地适应新形势下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需要。高校要加强思政课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训,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科学合理地评价思政课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以提升思政课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相似文献   

6.
作为鉴别性胜任力要素,社会角色的准确定位及角色扮演水平,决定了角色扮演者的胜任力水平。当前高校就业指导课教师在角色定位及扮演中存在一定偏差,表现在:仅仅是生产者而非营销者,仅仅是教学者而非实践者,仅仅是指导师而非咨询师,仅仅是传授者而非研究者。基于提升胜任力的要求,就业指导课教师需要进行多维角色定位,并扮演好"生产者+营销者"、"教学者+实践者"、"指导师+咨询师"以及"传授者+研究者"等的综合性角色。  相似文献   

7.
思政课获得感是评价新时代思政课教学质量的主要指标,思政课中开展实践教学有利于增强理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帮助学生形成"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知行合一"的道德品质,提升教学效果。当前高职院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还存在着师资力量缺乏、实践教学基地数量的短缺、实践教学经费不足等问题。高职院校应充分认识思政课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做好顶层设计,构建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以学生获得感为核心的多元评价机制,出台思政课实践教学导师培养制度,促进思政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提升,并制定实践教学经费及激励机制,为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8.
高职高专教师胜任力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升教师胜任力是高职高专院校迫在眉睫的任务.本文认为高职高专教师应具备"双重"的概念胜任力、技术胜任力、整合胜任力和职业市场力,并提出提升高职高专教师用途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财经高校实践教师队伍的建设尚不能适应实践教学发展的要求。分析其原因,提出构建一支数量充足的实践教师队伍,建立提升实践教师素质和能力的长效机制,构建激发实践教师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制度体系等对策。  相似文献   

10.
思政课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使命责任重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上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面对当前高职高专青年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必须要对思政课青年教师进行精准培训,实现内外兼修,进一步夯实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基础;不断强化职业认同,树立责任意识,创设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环境;确保政策督查到位,健全管理机制,搭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平台;完善评聘制度,拓宽引进渠道,增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实力,打造一支高素质、高质量的思政课青年教师队伍,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1.
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建设在于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而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通过文献研究,从三方面构建高职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组成体系:基本教学能力、专业教学能力和教学科研能力,探讨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培训的策略:树立开放的学习与培训理念,开展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培训与测评工作,制度设计上的企业实践与培训支持。  相似文献   

12.
税收实务作为会计类专业的主干课程,其实践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未来工作岗位的胜任能力。因此如何提高税收实务实践教学的质量与效果,成为会计专业教育工作者关注的课题。然而在当前高职教学中,税收实务课程实践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应从更改教材内容、提升师资实践技能、完善考核方式、加大实训投资力度等方面进行税收实务实践教学的改革。  相似文献   

13.
薄弱的理科双语师资是影响民族理科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理科双语师资薄弱的主要表现为师资缺乏,专业结构不合理,"跨学科任教"现象普遍;学历水平和实际能力不相称,职称结构严重失衡;教师的专业能力普遍较低,教学质量不高。从理科双语教师的培养培训来看,存在问题包括职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职前培养课程体系设置有待优化,教育类、双语类和实践类课程比例需要加强;职后培训内容过于关注前沿性、理论性及深度,缺乏理科教学技能和双语双文化素养提升的内容;培训方式发挥教师的主体性不够,未充分考虑教师的专业基础和教学条件。可从加强理科双语师资职前职后一体化;全面落实少数民族高质量人才计划;提高理科双语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培育民族高校理科师范生学科理解和专业自信等方面加强民族地区理科双语师资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4.
有关高职“双师型”教师注释的各种版本值得商榷,个体教师可以“双证”、“双职称”、“双能力”,但不可能“双师”。只有教师队伍、教学群体、教学团队才可能由“双师”、“三师”构成。高职教师队伍和专业教学团队应由专业课教师、实践技能课技能名师、虚拟课软件开发师“三师”组成。此“三师型”专业教学团队应有“双带头人”:专业课教学带头人,实操课教学带头人。“双带头人”的结合是工学结合的桥梁,校企合作的纽带,专业教学与企业实际“零”距离的保证,专业建设与就业“零”对接的平台。  相似文献   

15.
提升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首先是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是加强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需要,又是教师自身发展与课程本身发展的需要。面对提升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的现实困境,须强化思政课教师的政治意识,树立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提升思政课教师的业务水平。  相似文献   

16.
德国职业学校系统的三段职前培养体系、特色的教学方法、严格的教学规范、完善的四级职后培训体系在教师能力培养、锤炼、实践、提升中的作用十分明显,我们应积极借鉴。  相似文献   

17.
在“双高”建设中,职业教育职称评审改革和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改革是“双高”建设院校提升治理水平的重要任务,同时,随着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结果在高职教师职称评审中的灵活运用,其对于有效提升高职教师队伍教学水平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发挥着“指挥棒”和“助推器”的作用。文章以广东省14所入选“双高”建设院校为研究样本,分析梳理了各校现行职称评审文件中关于教学质量评价结果的运用特点,通过深入分析总结高职院校在职称评审中如何有效合理运用教学质量评价结果、继而以教学质量评价“反推”教师提升高质量教学的实践做法和有益经验,提出存在的不足和改进建议,以期为高职院校进一步优化职称评审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提升思政课教师的亲和力,是提高思政课教师教学水平和质量的重要途径。思政课教师的亲和力主要由扎实的理论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高尚的人格魅力三者构成。要提升思政课教师的亲和力,需要思政课教师加强理论学习,夯实理论功底、提升教学能力,增强教学效果、塑造人格魅力,做好师德表率。  相似文献   

19.
当今时代,信息技术已被应用到各个领域。语文教学也必须要跟上时代的发展,如何在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是我们每位教师所面对的重要问题。本文就中职语文教学广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意义,以及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及时优化教学做了一些论述。  相似文献   

20.
青年博士教师作为高校发展的生力军,他们教学能力的发展,不仅关系到本科教学质量的高低,更是关系到高校未来的发展。但是,青年博士教师在新入职的角色转换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缺乏基本教学技能,教学效果不佳。分析了新入职青年博士教师教学能力的短板,给出了包含教学能力发展档案、教学能力考核体系、质量监控体系、教学技能培训体系、完善职称评审制度的系统性和综合性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