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5.5% 2013年第一季度中国乘用车市场增速令人振奋。国家信息中心统计数据显示,1—3月份乘用车增长速度为15.5%(厂商卖给经销商的数据),远高于过去两年的增长,2012年这一数据为6.8%,2011年则是8.8%。仅从15.5%这一数据的表面来看,乘用车市场前景似乎非常乐观,尤其是在宏观经济形势下行的大背景下,更给低迷的汽车市场注入一剂"强心针"。不过,如果仔细剖析乘用车市场增长的  相似文献   

2.
从2002年我国加入WTO以来,汽车市场经历了爆发式增长和调整式增长两个阶段。2002-2003年汽车总需求年均增长40%左右,2004年乘用车市场率先进入调整阶段,2005年商用车市场进入调整阶段。但是,2005年的汽车市场在成因、特征等方面与2004年有很大的不同。  相似文献   

3.
非洲逐渐成为全球汽车市场中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受到了各大汽车厂商的关注眼下,国内汽车市场已经由前些年的"供不应求"转变为"供大于求"。在整体乘用车市场增长脚步放慢的现状下,在海外市场寻求突破成良药。随着非洲国家居民收入的提升,非洲汽车市场逐渐成为全球汽车市场中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并受到各大汽车厂商的关注。据英国路透社报道,未来两年内非洲地区的汽车销量将增长20%以上,超过200万辆,是除了中国市场之外最大的汽车增量市场。  相似文献   

4.
邹晓 《商场现代化》2008,(17):129-130
<正>目前,在国际市场,丰田汽车公司在产销总量上已赶超多年来一直处于全球"老大"地位的通用汽车公司。2007年,在中国的汽车市场,国内自主品牌乘用车在乘用车市场上占据领军地位,日系和德系高速增长,美系表现稍差,法系等其他欧洲厂家和韩系表现较差。占据份额最大的外资汽车品牌已不是德国大众,而是丰田、本田、日产和马自达为代表的日系汽车。(见下图数据)。可见,日系汽车在乘用车市场份额呈现出一路上行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中国汽车工业一直处于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当我们回首2004年以前的中国汽车市场时会发现,其“井喷”式增长的车型主要是乘用车产品。然而,2004年却风云突变,在乘用车市场持续低迷中,载货车异军突起,其市场增幅三年来首次超过了乘用车;重卡更是风景这边独好,其市场增幅是各种细分车型中最高的。  相似文献   

6.
中国汽车工业建基于商用车,多年来,高用车一直是中国汽车市场的驱动主力。近年来,在中国汽车市场总体呈现高速增长态势,乘用车市场火热跟进的情况下,两用车依然保持了大于50%的市场贡献度。2003年,全国载货车和客车合计销售241.92万辆.轿车销售197.16万辆;2004年载货车和客车合计销售274.46万辆,轿车销售232.65万辆,然而,2005年商用车与乘用车的市场结构终于由不断的量变引发了质变。19月.全国汽车销售413.62万辆,其中商用车13330万辆.乘用车280.32万辆,商用车对汽车市场的销售贡献度降为32.23%.商用车引领中国汽车市场的格局被打破了。  相似文献   

7.
一个趋势:高增长趋势。 上半年乘用车需求继续保持高增长趋势,从而使我国汽车需求有望连续第七年(2004年除外)保持20%以上的增长速度,使我国汽车市场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今年1—6月乘用车合计销售2551905辆,同比增长26.0%。其中轿车销售2286920辆,同比增长25.9%;  相似文献   

8.
《中国汽车市场》2007,(12):85-85
今年前三季度国内乘用车销量数据显示,SUV车型的销量增长超过51%,成为整个乘用车市场中增长最快的车型。业内人士预测,四季度SUV的销量将延续前三季度的快速增长态势,今年将成为中国汽车市场名副其实的“SUV年”。  相似文献   

9.
近日笔者拜见了上汽大众公司的中国汽车市场知名分析大师饶达先生,就今年汽车市场发展态势及前景请教了饶先生.   笔者:请问饶先生,2004年全国乘用车产销量与2003年同期对比分析的结论如何?   饶先生:今年全国乘用车产销量在245万辆以上大局已定,与同期相比增幅为15%左右.其中轿车增长率约为14%、主流SUV增长率在23%上下、MPV增长率约为30%.相对世界上汽车市场平均增长1.5%,我国2004年也算高速增长了.   ……  相似文献   

10.
从2002年我国加入WTO以来,汽车市场经历了爆发式增长和调整式增长两个阶段.2002~2003年汽车总需求年均增长40%左右,2004年乘用车市场率先进入调整阶段,2005年商用车市场进入调整阶段.但是,2005年的汽车市场在成因、特征等方面与2004年有很大的不同.  相似文献   

11.
<正>在购车优惠政策到期结束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下,2011年上半年汽车市场呈现低速增长的局面,4月份我国汽车市场产销量更是出现了自2009年2月以来首次同比负增长,其中乘用车同比略有增长,商用车同比下降幅度较大。中国的汽车市场结束了一轮高速增长,进入市场低谷期。2011年的汽车市场负面  相似文献   

12.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的统计数据或许能解释SUV的激进——7月全国汽车市场整体销量环比下降6.70%,车市淡季疲态开始显现。SUV市场却依旧热度不减,逆势上扬,增长势头依旧保持迅猛,7月份SUV产销量环比分别增长7.85%和5.41%,同比分别增长74.76%和65.58%,成为乘用车市场中产销环比以及同比增幅最大的车型。  相似文献   

13.
《中国科技财富》2005,(9):95-95
●小排量经济型乘用车异军突起●汽车销售走出低谷●汽车生产环境开始改善●内在需求仍以较高的速度增长●出口顺差呈扩大趋势●行业经营拐点有可能在第四季度出现由于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产生了大量的内在需求,上半年全国累计产销汽车281.52万辆和279.24万辆,同比增长5.15%和9.35%。与往年相比,今年汽车销售有几个明显的特征:小排量经济型乘用车同比增长88%,已成为乘用车增长的驱动力;大型客车和微型货车突现高速增长的趋势,2005年分别销售1.56万辆和9.3万辆,同比增长分别为18%和15%;而轻型客车则受到大MPV、轿车和大中型客车的替代影响,市场份额和绝对量逐步下降将成为常态。  相似文献   

14.
我国乘用车市场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乘用车是在其设计和技术特性上主要用于载运乘客及其随身行李和/或临时物品的汽车,普通居民是乘用车消费的最大用户。乘用车是我国汽车市场的主体力量,产销量约占汽车产销总量的80%,2009年以来,国内乘用车市场经历了由低迷到复苏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近期,2010年全球各国汽车市场的销量数据纷纷出炉,美国汽车市场尤其引人注目,销量在连续几年下降后,2010年止住了下跌趋势,出现了复苏迹象。美国汽车市场实现了全年销量自2005年以来首次同比增长。2010年美国乘用车、SUV及皮卡销量同比上涨11.1%,从2009年的1043万辆上涨至1158万辆。2010年,美国轿车销量同比上涨5%,从2009年的549万辆上涨至577万辆;轻卡销量同比上涨17.9%,从2009年的493万辆上涨至581万辆。  相似文献   

16.
11月份,汽车市场整体继续趋向活跃,在汽车主要品种中,乘用车和商用车产销与上月相比均呈现较快增长,1-11月汽车累计产销双双突破510万辆,提前一个月超过04年全年。  相似文献   

17.
虽然2012年不是世界末日,但很明显,2012年中国车市恐怕不会太平静高速快跑的中国车市在2011年遭遇了急刹车,据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最新提供的数据,2011年全年乘用车销量1370万辆,同比仅增长2.8%,创下近12年来的最低增速。从沸点到冰点,一场前所未有的变局,正在中国车市展开。而改变这一切的,恰恰是个体与社会群体在汽车问  相似文献   

18.
汽车金融:"烫手山芋"变成"香饽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国家信息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戬国汽车需求连续第7年(2004年除外)保持20%以上的增长速度,这样的业绩使得中国汽车市场毫无疑问成为国际汽车市场格局里最闪亮的板块。参考国际成功经验,汽车特别是乘用车市场的高速增长必将带动汽车金融等相关市场的繁荣和快速成长。目前我国的车贷率还不到买车人数的20%,远远低于全球市场70%的平均比例,我国的汽车金融市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9.
《中国汽车市场》2007,(7):88-90
5月份汽车产销与上月相比呈一定下降,其中商用车产销降幅略高于乘用车,但与上年同期相比仍呈增长态势。5月份汽车产销71.02万辆和71.36万辆,比上月下降12.88%和11.76%,同比增长21.76%和25.29%。在汽车主要品种中,乘用车产销49.27万辆和48.85万辆,比上月下降9.54%和10.50%,同比增长18.47%和23.40%;  相似文献   

20.
《中国汽车市场》2005,(11):66-66
9月,汽车市场开始进入季节性销售旺季,因此市场出现明显回暖迹象,本月乘用车销售35.40万辆.比上月增长20.98%,同比增长31.11%。其中基本型乘用车(轿车)销售25.45万辆.比上月增长18.28%.同比增长35.70%;多功能乘用车(MPV)销售1.38万辆.比上月增长5.29%.同比增长89.45%;运动型多用途乘用车(SUV)销售2.07万辆,比上月增长8.86%.同比增长56.4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