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房地产抵押贷款合同是指借款人以自己或第三人所有的房地产、土地使用权作为借款的担保,向银行借款,以解决自身资金临时的不足而与银行签订的借款合同。这种抵押借款合同由于以资产作抵押,保险系数较大,所以银行普遍采用这种形式与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之间确立抵押借贷关系,以期确保贷款能按时收回。不少贷款银行在与借款人签订抵押贷款合同的同时,向公证机关申请办理抵押贷款合同公证,其目的是让公证机关帮助审查抵押物的真实性、合法性,为抵押贷款合同的履行提供可靠的法律保障。以房地产作为抵押物的抵押贷款合同与其他类型的抵押合同、借款合同相比有其共性,而更有其特殊性。  相似文献   

2.
美国的抵押贷款银行泛指商业银行、抵押贷款公司、储蓄银行和储蓄贷款协会等发放房地产抵押贷款的金融机构。抵押贷款银行办理一笔住房抵押贷款业务,通常要经过五个步骤,即:一、受理借款申请;二、进行贷款评估;三、协商贷款条件;四、签定贷款合同;五、按期回收本息。  相似文献   

3.
房地产抵押是银行落实贷款担保的一种常见形式。城市房地产管理法、担保法、城市房地产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都对房地产抵押问题作了专门规定。银行作为日益成熟的市场交易主体,对贷款抵押合同法性问题非常关注。关于抵押物权属的确定、抵押必须办理登记、禁止或限制作为抵押物的财产范围等问题,银行从业人员都耳熟能详。但是,随着合同法的实施,房地产行业新问题的出现,银行办理房地抵押贷款的风险点也相应增加。防范风险,确保房地产抵押合同的法律效力,是银行必须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案例 2005年8月29日,被告马某以自有住房抵押,向某银行申请贷款30万元人民币,并签订利昔款合同》、《房地产抵押担保合同》,期限一年,并于当日办理了抵押物登记手续。后该笔贷款未发放。9月5日,被告马某又与该银行再次签订《个人住房借款合同》及《个人住房借款抵押合同》,约定金额40万元人民币,期限至2006年9月6日,并约定原抵押合同一同生效。双方未重新办理抵押物登记手续。  相似文献   

5.
刘勤  景帆 《现代金融》2006,(3):45-46
当借款人提供的抵押物价值远远高于一家银行贷款额度时.借款人可以提出以超出贷款部分的抵押物到另一家银行申请抵押贷款,如重复抵押符合法定条件,应当认为各个抵押合同均有效。当借款人到期不能履行债务,抵押物被处理后,各个抵押权人有权要求参加清偿分配。作为银行应如何对待重复抵押、防止并减少贷款风险呢?根据“登记为主、签约为辅”的清偿原则,必须办理登记手续.使抵押合同有效,这是确保优般偿的前提条件。特别是在办理最高额抵押业务时.  相似文献   

6.
樊厚 《青海金融》2007,(11):41-43
我国房地产业迅猛发展,银行对房地产业各方的抵押贷款迅速增加,随着房价飚升,房地产抵押贷款之风险越来越大。如何控制房地产抵押贷款之风险,已成为摆在各银行面前的重大问题。本文通过对房地产抵押贷款风险类别及原因的分析,提出化解风险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案例回放: 2005年8月29日,被告马军以自有住房抵押,向某银行申请贷款30万元人民币,并签订《借款合同》、《房地产抵押担保合同》,期限一年,并办理了抵押物登记。后该笔贷款未发放。同年9月5日,被告马军又与该银行再次签订《个人住房借款合同》及价人住房借款抵押合同》,约定金额40万元人民币,期限至2006年9月6日,并约定原抵押合同一同生效。双方未重新办理抵押物登记。  相似文献   

8.
1.重复抵押风险。银行向房地产开发项目发放贷款时,开发商一般将相应的土地抵押给银行。当开发商销售或预售商品房,银行向购房发放个人住房按揭贷款时,购房又将所购房屋抵押给银行,这时的房屋价值已包含相应的土地价值。如果开发商未将商品房销售收入用于归还房地产开发贷款,势必造成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与房地产开发贷款抵押重复,增大贷款风险。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以城市房地产抵押方式向银行融资的业务逐年发展放大,城市银行在暂无更好的信贷投入时也将此类贷款做为业务发展的方向加以推广,一般来说以城市房地产抵押方式贷款较之其他抵押贷款方式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相似文献   

10.
建设银行在信贷资产经营中,为防止和化解贷款的风险,以房地产作为抵押发放代款或以房地产作为抵押办理的银行承总汇票等,其比重愈来愈大,据统计,房地产抵押在低债资产中所占份额达90%左右。房地产抵押贷款一旦发生风险,可以处置的房地产以保全银行信贷资产。然而在实际运作过程中,由于操作方法不当、管理不善或抵押值不足,也会使房地产抵押贷款产生风险。倘若选择的房地产抵押物不合理,变现能力差,会造成损失;倘若在签订房地产抵押合同时,不符合法律程序和手续,就会造成处置抵押物权利的丧失;倘若在发放抵押贷款时,房地产抵押期间动态跟踪管理不到位,出现疏漏,易造成抵债物的流失,形成信贷资产保全的悬空,一言蔽之,房地产抵押贷款也会形成不良资产,也存在风险,为了做好房地产低押贷款的信贷资产保全,首要的责任就是要重视房地产抵押贷款第一还款来源的评估,即贷款主体资格、资信、贷款项目投资效益对及还款能力可靠性的正确评定和估价。  相似文献   

11.
《新金融》2004,(5):50-51
英国抵押贷款的运作方式多种多样,五花八门。从贷款资格和条件方面看,任何人,只要有职业和工资收入,都可以申请抵押贷款。签订贷款合同之前,银行在向你推荐贷款品种前首先要详细了解你何时毕业、何时参加工作、收入情况、身份证明等等。同时,贷款人必须在所贷款银行或其他银行有相当于贷款额10%的存款。从借款期限和金额来看,通常从5年到25年不等,最长的有30  相似文献   

12.
目前各大商业银行发放的房地产贷款主要采取房地产抵押形式,银行一律要求借款人在贷款时必须办理“房贷险”(即目前市面上常见的个人抵押贷款房屋保险或个人抵押商品住房综合保险),其依据是中国人民银行2002年颁布的《个人住房贷款管理办法》第二十五条的规定:“以房产作为抵押的,借款人需在合同签订前办理房屋保险或委托贷款人代办有关保险手续。”  相似文献   

13.
房地产抵押贷款是商业银行的核心优质业务。不过现实中由于房地产的情况复杂,因而其抵押贷款仍然存在一定风险。本文通过对一宗土地与房地产使用权抵押贷款案例的深入分析,结合相关法律的"房地一体"、"先后顺位"原则,分析了目前抵押贷款中的瑕疵及其风险形成,并从债权银行、房地产估价中介服务机构和政府相关登记部门等不同角度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4.
抵押贷款评估中应明确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对外贷款偿还的担保已经大多需要抵押,仅以信用担保的贷款越来越少。以抵押来融通资金是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最重要的业务之一。在抵押贷款中,抵押物的产权人为借款人,抵押权人(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在抵押人(借款人) 不能按照贷款合同的规定按期偿还贷款时,有处理其抵押物的权力,以补偿贷款的损失。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房地产业的迅速发展,以在建工程抵押向银行申请贷款已经成为房地产开发企业融资的重要方式,在建工程抵押贷款占银行开发贷款的比重也逐步增加。由于在建工程抵押同时涉及房地产开发企业、银行、购房人、在建工程承包人、税收部门、保险人、抵押登记部门等多方当事人,法律关系特别复杂,银行必须十分谨慎地操  相似文献   

16.
房地产贷款是商业银行最为常见的贷款业务,它不仅关系到商业银行经营效益,也影响到我国金融市场和社会和谐的稳定。文章根据房地产抵押贷款实务操作,从抵押人主体资格、抵押合同与借款合同衔接、抵押物清单、他项权证与登记部门不动产登记簿、土地款未交清抵押效力、抵押物变现难等方面,分析了房地产抵押贷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面临的法律风险,并提出相应风险防范对策。  相似文献   

17.
文章探讨银行房地产抵押贷款中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房地产业和金融业的改革和发展,房地产抵押贷款作为一种重要的融资和信用方式越来越被广泛票用。近年以来,农行注重贷款方式结构调整,全行抵、质押贷款占比持续提高,对防范和控制信贷风险起着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房地产是大宗商品,对信贷方银行而言,抵押物风险、欺诈风险、操作风险、抵押物处置风险普遍存在,所以说房地产抵押贷款客观上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应引起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9.
狭义的房地产证券化实质上就是住房抵押贷款债权在金融市场上的出让,以换取连续的房地产抵押贷款资金,也就是抵押贷款的二级市场。房地产(主要是住宅)抵押贷款二级市场的发展要求广泛的社会和市场条件,如成熟的房地产市场、证券市场、抵押贷款一级市场和担保市场。住宅抵押贷款二级市场,要求规范、量化抵押房屋价值,规范住宅抵押贷款行为,建立可操作的抵押贷款法规和制度。目前在我国没有推行抵押贷款二级市场的社会环境和法规条件,可以做一些预研究或在条件成熟地区,如深圳做小型试验。  相似文献   

20.
当前,房地产抵押贷款成为金融机构最为普遍采用的贷款方式,然而实践证明,房地产抵押贷款大多不能按期偿还,有的甚至长期沉淀,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金融机构又将采取何种对策,本文试作初浅的分析。影响房地产抵押贷款按期归流的原因贷款难、手续繁是贷户不及时归还贷款的原因之一。当前,我国各种性质的商业银行都将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作为经营的基本原则。对贷款的投放慎之又慎,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基本收缩了基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