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作物栽培     
玉米节水灌溉方法及优点玉米传统的灌溉方法是沟灌和畦灌,这种灌溉方法用水量较大,不利于节约用水。目前,我国很多地区已开始实行节水灌溉。节水灌溉的方法主要有喷灌、滴灌和地下浸润灌溉。现将几种玉米节水灌溉方法作一介绍:1.喷灌喷灌是用一定的压力将水经过田间...  相似文献   

2.
作物栽培     
提高玉米制种产量方法在玉米制种的生产实践中,经反复试验,探索出一种提高玉米制种产量的办法。这种办法是:“缩垅增行,缩小父母本行比,合理安排父母本株距,提高制种产量。”这种种植形式,即增加了母本行数和株数,又保证了母本获得足够量的父本花粉;同时使单位面...  相似文献   

3.
作物栽培     
棉花花铃期管理花铃期是棉株生育由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同时并进逐渐转向生殖生长为主,是形成产量的关键时期。因此,这一阶段棉田管理的好坏,对产量的高低和品质的优劣,均有直接的影响。田间管理应抓好以下几项措施。一、重施花铃肥花铃肥是棉花的一次关键性肥料。若天...  相似文献   

4.
作物栽培     
高油玉米及其发展前景作物栽培一、高油玉米特性高油玉米和普通玉米的主要区别是含油高,约在8%-10%,而普通玉米籽粒含油量约为45%;同时高油带动了高蛋白、高赖氨酸、高维生素E和高能量。高油玉米具有一个大的胚面,玉米胚的蛋白质含量比胚乳高一倍,赖氨酸...  相似文献   

5.
以色列研制出由机器人管理的无土栽培新系统,它可采用水栽法在集装箱中种蔬菜瓜果,并能完成播种、施肥和收割等各种操作。据报道,这种由机器人管理的无土栽培新系统是由以色列科学家赫塞尔发明的。水栽法是指作物根系被置于溶液而非土壤中,以吸收生长所需的营养。以色列数年前就开始采用水栽法种草莓和其他水果,但这种新系统首次实现了作物水栽的自动化。新系统以标准集装箱为操作单元,每个集装箱中空气、湿度、光照、温度等条件都由机器人进行24小时自动监控。由于不使用土壤,机器人可自如地移动箱内作物,更有效地对其进行施肥,这有利于…  相似文献   

6.
《中国农史》2012,(4):140
农史学家彭世奖先生《中国作物栽培简史》近日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全书约20万字,涵盖了我国栽培的91种作物,其中粮食作物15种、经济作物16种、果树19种、蔬菜26种和花卉15种。  相似文献   

7.
庄漫水 《山西农经》2014,(5):109-110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探讨农业生产中作物的栽培科学问题,有利于提高我国农业的科技水平,较快地实现农业生产的现代化与机械化,更好地促进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9.
胡锡文先生,是我国知名的农史学家。生前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南京农学院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研究员兼学术委员会主任。今年三月九日因病逝世,享年七十六岁。1932年,胡锡文先生从金陵大学农艺系毕业后,即留校从事农史研究工作。抗战期间,曾任贵州省第五区农场主任、陕西改良作物品种繁殖场技术专员、铭贤学院副教授等职。四十年代中期,至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农业研究院进修,归国后,任南通学院教授、教务主任兼农艺系主任。全国解放后,历任华东农林水利部农业工程师、华东农业科学研究所农业技师等职。1956年,调至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参加室的筹建和重新从事我国农业历史的研究工作。胡锡文先生一生致力于我国农业事业,特别是对我国农史研究,作了许多开发性的工作。其主要遗著有《中国小麦栽培技术简史》、《甘薯的来源和我们劳动祖先的栽培技术》和《古之梁秫,即今之高粱》等等。并主编有“中国农学遗产选集”中的《粮食作物》和《麦美》两个专辑,整理了许多作物的传统经验。所有这些成果,在国内外都获得了一致好评。胡先生治学严谨,遣诣较深。过去由于极左思潮的干扰和十年内乱的荼毒,致使胡先生的研究工作几经中断,对农史方面许多颇殊时议的学术见解,都未及整理发表。本刊这里特选载胡先生遗著《我国最早的作物栽培法——畦种法》一文,以志怀念。  相似文献   

10.
中国作物栽培历史的阶段划分和传统农业形成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旭 《中国农史》2012,(2):3-16
我国原始农业约开始于1万年之前,最先驯化栽培的主要有黍、粟、稻、麻、菽等粮食作物。生产工具的不断发明更新,外来作物与本土作物的大融合,政治经济中心南移,对作物栽培技术的提高及南北方的农业生产结构的改变产生了很大影响。本文根据作物栽培历史的技术特点,将之划分为:史前植物(作物)采集驯化期、传统农业萌芽期、北方旱作农业形成发展期、南方稻作农业形成发展期、多熟制农业形成发展期等五个阶段。以作物种质资源的起源、驯化、传播和利用为主线,探索我国传统农业各个阶段的发展规律及动因。本文认为:在我国作物栽培技术不断发展演进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极为丰富的作物种质资源和农学思想,是中国最为重要的农业物质和文化遗产。这对我国乃至世界的农业发展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