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呈现出由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总趋势,现代服务业逐渐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上海市正努力建设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办公楼作为现代服务业的载体,对其区位分布研究显得至关重要。以上海市虹口区为例,以矢量化的上海市虹口区地图数据为基础资料,利用ArcGIS计算出虹口区办公楼的空间可达性,进而说明在自然条件均匀的地区(上海市中心城区),交通条件是办公楼选择的重要因素,证明在微观尺度上,办公服务带的形成与演变主要受交通条件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在发达国家大都市产业构成中,服务业的产出和就业人数都占据了主导地位,如东京、伦敦、香港、纽约等国际化大都市服务业就业人数都达到了70%以上,可以说国际化大都市均是国际服务中心。上海市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推动服务业有了质的飞跃,同时2009年4月国务院出台《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无疑为上海市发展现代服务业带来了更大的机遇,可以预见未来上海市的现代服务业将更迅猛地发展。 相似文献
3.
饶品样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9):93-96
现代服务业集聚是伴随着城市功能结构的提升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文章以“现代服务业集聚”这一过程作为研究对象,将中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涉及的14个服务行业的相关数据作为统计范围,利用产业集聚测度方法对中国现代服务业产业集聚指数进行测算,分析中国现代服务业及内部行业的集聚现状及发展趋势.结果表明:服务业区域集聚程度与行业内企业集聚程度存在不一致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地与制造业集聚地存在较强的相关性,至此生产型服务业集聚水平高于消费型服务业;中国现代服务业地理集聚的区域发展不平衡,区域资源禀赋对服务业集聚影响较大;伴随着服务业集聚的发展,促进产业扩散的离心力开始显现,部分服务业呈现出地理集聚分散的态势 相似文献
4.
科技服务业是聚集创新要素的核心产业,研究科技服务业集聚背景下的城市格局特征,对国家协调创新城市体系建设和提升城市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投入产出理论,构建科技服务产业集聚背景下的城市关联网络,借用社会网络方法测度城市格局时空演变特征和趋势。研究发现:科技服务产业集聚过程中大多数城市围绕少数关键城市形成了相对紧密的关联网络,并且集聚高地由沿海逐渐向东北、西部、中部和山东半岛地区拓展;少数关键城市发挥着以最短路径承载创新要素在城市间流通的中介作用;多数区域之间能够通过若干个城市关联实现互相连通,东北、山东半岛、西南、西北和中部地区与长三角集聚中心均存在最短中介枢纽,并且集聚进程中城市的带动作用差异逐渐扩大;凝聚子群2和3中的城市自组织能力不断增强。最后,针对结论提出推动建立协调创新城市体系和提升城市化水平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产业集聚视角出发,运用2003-2010年服务业行业层面的数据,以统计分析的方法,试图从服务业集聚的角度分析FDI对于服务业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FDI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之间具有明显的相关关系,FDI流入量越多,其集聚程度越高,并具体给出两者的相关系数,而对于消费性服务业与公共性服务业而言,FDI对其集聚的影响并不显著。在此基础上,提出集聚发展战略与引资战略相结合的政策建议以促进我国服务业整体结构的升级。 相似文献
6.
采用变异系数、空间基尼系数、区位商等方法,以东北地区41个城市为研究对象,测算了2007—201 2年间东北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差异程度和集聚程度。结果表明:东北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呈现明显的圈层结构分布,北部地区为哈尔滨-长春核心,以交通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南部为沈阳-大连核心,以金融商务服务业为主;生产性服务业行业内空间集聚程度差异较大,金融业集聚程度较小,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集聚程度较大,其他产业集聚程度适中;生产性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不高,中心城市服务型经济发展不成熟。 相似文献
7.
8.
将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作用划分为集聚效应和与其他产业的协同集聚效应,利用中国252个城市2005-2012年的面板数据,重点探索基于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协同集聚对经济增长和工业利润率提高的作用。结果发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集聚效应明显,对于经济增长有正向促进作用;但与其他服务业的协同集聚效应在现阶段经济增长的作用未能显现。针对提升生产性服务业与其他服务业的协同集聚效应,提出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10.
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格局特征与演变过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知识经济时代生产性服务业以其在区域创新系统中起到的巨大作用成为现代服务业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对城市空间结构与区域发展的作用表现突出.利用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数据,引入空间点模式分析方法,对建国后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时空集聚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发现: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整体及各行业在空间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集中分布特征,但不同行业的集中程度有很大差别,其中科学研究与综合技术服务业集聚特征最为明显,大多数行业集中半径均小于1km;同时,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空间集聚的“热点地区”有演化和迁移的现象,逐渐由老城区向外围地区特别是城市副中心推移,空间结构模式逐渐从单核心集聚模式到次一级中心集聚模式再向多核心集聚模式演变. 相似文献
11.
外商投资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产业互动和系统观的视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纵深发展,大量的外商投资涌入中国,提高外资利用质量使之更好服务于区域竞争力的提高成为研究热点.而生产性服务业以其高聚集、高成长、高辐射的特点迅速成为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竞争力提升的重要途径.本研究基于产业互动和系统观的研究视角,构建系统科学的外商投资生产性服务业影响因素的三维研究框架,通过中国22个省市的相关数据,采用多元回归等实证方法分析和验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从而为我国外商投资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乃至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现代经济探讨》2017,(7)
利用中国2005-2013年省级样本数据,实证检验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镇化影响的空间外溢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第一,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与城镇化均存在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第二,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不仅能够促进本地区城镇化水平提升,还可以通过空间外溢效应的发挥推动周边地区城镇化进程。第三,市场潜能以及政府支出水平的提高能够促进地区城镇化水平的提升。第四,细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镇化的影响存在差异。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的空间集聚对城镇化的影响最为显著,随后分别为金融服务业集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和地质勘查业集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集聚以及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集聚。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选取5个变量(制造业集聚水平、服务业集聚水平、地租、高素质人力资源、基础设施)分别对全国、除京沪外的全国进行生产性服务业各产业集聚影响因素的计量回归分析,进而得出在不同范围内影响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因素强弱,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工业大省(广东、江苏、浙江、山东),从各产业人均增加值方面对模型回归结果进行验证,得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服务业并不一定是互动发展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15.
北京城市办公集聚区空间联系强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城市办公集聚区空间联系研究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有助于认知集聚区的现状特点和作用,并为集聚区发展提供指导;二是为后续的城市功能空间优化研究提供基础。通过对适合城市办公活动空间联系强度的哈夫引力模型的修正,基于已有研究成果,对北京城市内部具有代表性的4个办公集聚区之间的空间联系强度进行定量分析。结论表明,办公集聚区的空间联系强度差异显著,且呈现出随距离衰减特征;同时,办公集聚区之间的空间联系方向性明显,总体来看,表现为由外城区向核心区流动的特征,而中关村办公集聚区的空间联系在4个代表性办公集聚区中表现最为活跃。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产业关联与产业互动角度构建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集聚的互动机理模型.运用2003 - 2010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通过区位熵指标的测算拟合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集聚的相关程度,然后通过联立方程模型实证检验了二者的互动效应.结果表明:制造业集聚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之间存在很强的协同关系和互动关系,应充分运用二者的互动机理确立产业结构的转型战略,重点培育产业集群发展,调整和优化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内部结构,促使我国产业结构升级. 相似文献
17.
采用实证研究方法,重点分析生产服务业的集聚效应对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影响.结论显示,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发展对现阶段城市化进程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而生产性服务业的竞争与多样性则均对城市化进程具有不利影响;对部分进入工业化后期的城市而言,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的作用相对减弱,而竞争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增强. 相似文献
18.
当前世界经济已经进入服务经济全面发展的时代,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是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对发达国家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经验进行总结,产业集聚、科技创新、跨国投资等是其主要特征和发展趋势,其中政府有效的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起到引导和推动作用。在此基础上,对北京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出一些必要和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20.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20,(1)
本文利用2005~2016年全国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交通基础设施通过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经济集聚的影响。研究发现:从全国整体来看交通基础设施显著促进了经济集聚,不同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呈现出明显的空间梯度性,从而对经济集聚的影响存在异质性;随着中国经济从工业化阶段逐渐迈进城市化阶段,交通基础设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经济效应的影响由集聚效应转变为扩散效应;交通基础设施、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和多样化发展对经济集聚的影响受到城市规模的约束,多样化对大城市作用显著,而专业化对中小城市作用显著。交通基础设施通过生产性服务业差异化发展对经济集聚产生不同的影响,本文的研究为中国城市发展路径的选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