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爱贞 《当代财经》2005,(12):14-18
在席卷全球的经济管制改革中,国有企业的民营化和产权多元化也成为我国经济管制改革中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形式,但由于我国市场化程度低和管制框架不完善等原因,出现了产权改革与引入市场竞争之间的悖论现象。基于我国经济管制改革的特殊性,我国在构建产权改革基础的同时,必须把握产权改革的“度”。其中对“广度”的把握应以保护社会公众利益为基准;对“深度”的把握应以引入市场竞争为基准。  相似文献   

2.
赵威 《经济问题》2024,(4):13-20
国有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不容小觑的竞争力量。为避免国有企业利用自身优势扭曲国际贸易,世界贸易组织采取“利益接受者”与“利益提供者”两种范式对国有企业相关问题作出规定,形成国有企业的基本规则框架,但相应规则存在适用范围有限、约束色彩较弱及界定标准不清等缺陷,为确保国有企业公平贸易及合规经营带来法律障碍。新一代国际经贸相关规则以竞争中立原则为导向,具有扩展国有企业非歧视义务、强化商业考虑要求及透明度要求、发展非商业援助条款及确立例外与过渡条款的趋势,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多边贸易体系关于国有企业问题的改革方向。中国应以相应趋势为导向,通过参与国有企业规则谈判、争取例外与过渡条款、深化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及完善国有企业信息披露义务等方法,应对国有企业规则变革。  相似文献   

3.
目标也就是目的。改革有改革的目的。“国有企业”(本文所谈“国有企业”主要指竞争性“国有企业”)改革的目的是什么呢?当然是为了解决“国有企业”所存在的“问题”。而关于“国有企业”所存在的“问题”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各种看法。而针对“问题”相应确立的改革目标同样会是各式各样。但无论我们怎样改革,改革的根本目标不应改变。“国有企业”改革的根本目标与“国有企业”的经营目标相一致,即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利润最大化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  相似文献   

4.
<正> 1995年,是国有企业改革年。随着企业进一步深化改革,全国至少将有180万富余职工面临失业的危险,他们将告别原岗位,寻找新的出路。加之目前已有500多万失业大军,人们不禁要问,这180万人的“饭碗”在哪里? 揭开面纱,中国承认失业 失业危机,遍及全球。据国际劳工组织统计,1994年初,全球的失业和半失业人数已达8.2亿。这就是说,世界上几乎每3个劳动者中就有1人处于失业或半失业状态。英国“经济学家”杂志一篇题  相似文献   

5.
中国国有企业的性质与改革逻辑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正>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大体上与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同时起步的。十几年来,“搞活国有企业”,特别是大中型国有企业,一直是反复强调的改革主题。但是从结果看,与其他领域的改革相比,国有企业的改革进展最为缓慢。对此,人们可以有许多理由提出批评或抱怨。然而,经济学的任务不仅仅在于提出“要改革”的问题,而且应对为什么“改不动”以及在何种条件下才可能“改得动”的问题作出解释。从一定意义上说,后一方面的问题更为深刻,因而更具有挑战性。其实,国有企业改革中“努力”与“结果”的不对称现象本身具有很高的分析价值,这种分析不仅对真正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不可缺少,而且将有助于对中国经济改革的推进方式有更为切合实际的了解。  相似文献   

6.
《经济师》1994,(11)
国有企业公司化的难点究竟在哪里──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陈佳贵研究员访谈录本刊记者若晨1994年,被人们称为“改革年”,企业、金融、财税、投资、外贸等诸多改革全面推开,借党的十四大及十四届三中全会之东风,中国改革试图实现“第二次飞跃”。一...  相似文献   

7.
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国有企业只是政府“附属物”,企业缺乏发展活力,改革开放初期实施的放权让利改革是国有企业内在“放活”动力机制下的必然选择,而经济利益如何在国家与企业、员工之间合理分配成为改革过程中必须直面的难题.国有企业持续盈利、经营者与员工“创富”动力推动公司法人制度产生,但国有企业“创富”改革过程中重效率轻公平、社会责任有所缺失等问题在全社会引起较为强烈的反应.通过全过程、全方位的系统改革,以“促和谐”为新的动力,减少深水区改革的阻力与内耗,才能解决国有企业使命实现、公平与效率兼顾、企业与员工持续全面发展等事关和谐社会构建成败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8.
全球国有企业的改革,是当代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经济现象,如何看待中西方的国有企业改革,要不要区分国有企业的不同性质,作为世界各国普遍经济现象的国有企业,有没有共性,它的存在和发展是否有其一般规律。本文就中西方国有企业的特性与共性,以及分布的一般规律作一探讨,以借鉴西方国有企业的内在运行机制和战略性改组,增强社会主义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部分知名国有企业特约记者崔民选陈文晖1996年的国有企业改革将何去何从,该如何把握改革的动态、趋势和发展思路,去年年底在北京举办的“资本市场与国企改革”综合研讨会上,一些知名专家学者对此作了探讨,记者与会听取了他们的重要发言,并进行了采访,现一并予以...  相似文献   

10.
高晓燕 《现代财经》2000,20(5):43-46
加入“世界组织”对加快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但近期挑战大于机遇。“入世”后,国有企业面临竞争环境的改变,竞争范围的扩大,竞争内涵的延伸,竞争手段的改变。面对更为复杂,激烈的市场竞争,国有企业急需更新经营理念,还要冲破种种误区。  相似文献   

11.
国有企业不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专利,世界各国几乎都有国有企业,且国有企业在各国的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多年来发达国家不断进行国有企业改革,根据本国的经济形势和国有企业经营状况,对国有企业进行调整.美国、英国是世界上市场经济最发达的国家,梳理和总结他们国有企业改革的经验、教训,对中国的国企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正>1978年以来,中国对国有企业进行了改革,如扩权让利等,近年来,政府又进行了股份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试点,国有企业经济效益有所好转,但仍然未能得到根本的转变。其原因有许多不同的解释,但最关键的是政府对国有企业改革存在认识和理论上的误区,主要表现为:①认为“国有独资公司”是国有企业的主要形式,其法律依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②认为国有大中型企业都可以实行股份制;③认为国有企业都能做到“政企业分开”。事实上,这些认识误区严重地影响了国有企业的改革,有必要对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进行分析,对国有企业重新进行分类,以指导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  相似文献   

13.
各国国有企业改制的共同特征 70年代以来,国有企业效率不高,机制不活的问题越演越烈,以致世界各国政府都在积极探索改革国有企业体制的途径,如英国的私有化、俄罗斯的“休克疗法”、德国的托管局,以及东南亚各国的民营化改革等。结合各改革的具体实践,我们对国有企业改制的共有特征分析如下: 1、改制的直接动因是减轻政府  相似文献   

14.
国有企业民营化,从动态的角度看,是指通过各种方式将国有企业逐渐改制成为民营的企业;从静态的角度看,是指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后,民营经济在各经济成分中所占的份额居于一个优势的地位。国有企业民营化是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方向,但在国有企业民营化改制中难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诸如“国企民营化就是私有化”、“国有资产流失”、“下岗失业人员增多”、  相似文献   

15.
姚锡虎 《经济师》1993,(8):18-20
<正>国营企业在前十年 改革中充当的角色 国有企业在前十年的改革进程中,虽然自身改革滞后,而正由于如此,它实际充当了初级经济体制改革顺利进展的“铺路石”。 反思我国经济改革的历史过程,从表面上看,似乎是政府承担了初期改革成本大于改革收益的缺口,承担了大量的改革成本。这主要体现在改革初期政府的“让利改革”、“补贴改革”优惠政策改革上,即退常所说的政府“花钱改革”。但实际上,政治只是中间环节,改革成本的真正承担者主要是国有企业,说得更明确一些,就是政府在台上搞改革,国有企业在台下支撑着改革。据笔者观察分析,国有企业在前十年改革中充当实际改革成本承担者,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国有企业改革的“两难”困境与对策———兼论设立“经理库”之必要宋光茂一、国有企业改革的“两难”困境与走出困境的前提条件在国有企业的改革推进了十多年之后,这方面的改革竟然陷入了一个两难选择的境地:要继续为国有企业的经营者阶层放权,就形成“内部人控制”失...  相似文献   

17.
自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作为国民经济中坚力量的国有企业困难重重,步履维艰;作为异军突起的乡镇企业,“先天不足”的病态也日趋显露,面临的挑战越来越严峻。为了脱离困境,“国企”和“乡企”都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虽然在某些方面有所收获,但效果总不那么尽如人意。“国企”、“乡企”何去何从,已成为各界关注的“热点”。为了破解“国企”、“乡企”改革这道难题,温州市率先进行了将“国企”和“乡企”结合起来,发挥各自的优势,克服各自的弱点的企业改革新法的探索,收到明显的成效。悉此,记者专题采访了钟普明局长。钟局长曾在温州市…  相似文献   

18.
试论国有企业定位与国企改革实质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本文提出造成国有企业改革滞后的关键原因是对国有企业定位模糊不清以及没有抓住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质。国有企业应定位于只承担“特殊职能”,“特殊职能”的定位决定了国有企业不完全是企业,既具有企业的职能,还具有政府的职能,是通过企业的组织形式行使政府的部分职能。衡量国有企业绩效的标准不应是经济指标,而是看“特殊职能”的完成情况。国企改革的实质:一是对不承担特殊职能的国有企业进行产权制度改革,让它们从国有经济领域全部退出;二是对承担特殊职能的国有企业进行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文化创新,让它们更好地承担“特殊职能”。  相似文献   

19.
新疆国有企业改革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在取得巨大进展的同时,一些长期累积下来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在经济运行过程中也逐渐显露出来,使国有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全面总结二十年来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经验和成就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各项指导方针,其中“利用资本市场功能推动国有企业改革”的战略措施,无疑为新疆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供了理论和政策基础.  相似文献   

20.
人力资本产权安排与国有企业制度改革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人力资本产权在企业所有权安排中具有一种特殊决定性的地位和作用,国有企业人力资本产权制度安排的根本问题在于无视人力资本产权自主或决定属性,不承认人力资本个人产权及其向非人力资枰权转化的合法通道,以及由此在市场化过程中所引发的人力资本运营危机,国有企业改革要进行下去并最终取得成功,那就绕不开下面认可和弘扬企业职工个人的人力资本产权权能权益这个“结”。国有企业改革的未来走向,首要的是突破国有企业的“主体”观念,加大国有企业的“退出”力度和范围;然后才是对被界定了“特殊性质和职能”的少数国有企业采取特殊“监管”,实行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本运营模式,真正使少数国有企业发牢固“主导”国民经济运行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