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析砒砂岩对于毛乌素风沙土固碳能力的影响规律及机制,通过不同比例砒砂岩与沙复配成土实验小区和技术应用示范区采样检测进行对比。小区试验结果表明:2010~2015年,适量砒砂岩的加入将风沙土质地由砂土改良至壤土—壤砂土,土壤团聚能力显著增强,土壤表层有机碳含量从0.30g·kg^(-1)提升至2.16~3.03g·kg^(-1),土壤的固碳能力显著提升。技术应用示范区采样结果则表明:砒砂岩与沙复配成土技术将0~100cm深度内土壤的总碳密度由22.09t·hm^(-2)提升至24.07t·hm^(-2),有机碳密度16.64t·hm^(-2)提升至18.44t·hm^(-2),体现出砒砂岩对风沙土固碳能力的提升作用。  相似文献   

2.
毛乌素沙地的水土流失严重,是黄河下游泥沙和北方沙尘暴风沙的主要起源地之一。本文以水土保持为目标,以砒砂岩与沙复配成土为研究对象,采用小区试验、模拟土柱试验和风洞试验方法,设置砒砂岩与沙的质量比例分别为1∶5(S_1)、1∶2(S_2)、1∶1(S_3)的处理,以S_s(全沙)、S_(ss)(全砒砂岩)为对照,研究复配土的保水、保肥、保土能力。结果表明:复配土中随着砒砂岩的增加,土壤粘粒、粉粒含量逐渐增加,沙粒含量逐渐减少;S_3处理的复配土,土壤大团聚体含量最高,呈现出随着含沙量的增加,土壤大团聚体减少的趋势;不同处理的土壤含水量S_3S_2S_1,砒砂岩与沙复配比例为1∶1时,土壤蓄水条件较好;砒砂岩与沙复配比例为1∶1时土壤保肥效益最好,其中硝态氮含量分别比S_s(全沙)、S_(ss)(全砒砂岩)高24.64%、43.10%;S_1、S_2、S_3处理与S_s、S_(ss)相比,风蚀量均显著减少89%以上。其中在7 m·s-1的风洞模拟风速下,S_1处理的复配土风蚀量最小。砒砂岩与沙复配可以提高保水、保肥及保土效益,复配比例为1∶1时,水土保持效益最佳。试验结果在土地复垦和土壤改良等方面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
陕北毛乌素沙漠南缘地区广泛分布着"两害"——砒砂岩和沙,严重影响着当地作物的生长。为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实现资源的合理化利用,本研究将砒砂岩(P)和沙(S)按照不同的质量比进行复配(m(P)∶m(S)=1∶1,1∶2,1∶5),通过测定复配土的粘聚力、内摩擦角、风蚀量等一系列基本理化指标,研究复配土的抗风蚀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随着砒砂岩含量的增加,复配土的粘聚力逐渐增加,抗剪强度增大,内摩擦角逐渐减小,风蚀量逐渐减小,抗风蚀能力逐渐增强。其中,1∶1复配土的粘聚力最大,内摩擦角最小,风蚀量最小;1∶5复配土的粘聚力最小,内摩擦角最大。砒砂岩的加入,可以显著降低风沙土的风蚀量,增强该地区风沙土的抗风力侵蚀能力。另外,粘聚力与容重有极显著的负相关性,粘粒含量与内摩擦角有极显著的负相关性,风蚀量和砒砂岩含量占比有极显著的负相关性。风蚀量和内摩擦角、容重有很强的正相关性,与粘聚力、分形维数、粘粒、粉粒含量有很强的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为寻求砒砂岩与沙复配成土生物可持续性培肥措施,本研究开展了秸秆、微生物菌剂、有机质、油渣4种改良剂对复配土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肥力提升研究,以期探索适合复配土大田生物培肥措施,为复配土稳定性及可持续良性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技术指导。研究表明:4种培肥技术均可以实现复配土有效磷、速效钾的显著提升,除秸秆外的3种改良剂对有机质均可以显著提升。改良剂的施用可在时间尺度上大幅度缩小复配土自然熟化进程,培肥方式取得的养分效应大于时间尺度的自然熟化进程效应。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砒砂岩和沙复配成土特性及对农业作物的影响,本文利用正交试验方法开展田间试验,采用不同的砒砂岩和沙混合比例,引入灌溉量、种植作物类型、农艺处理等变量参数,共设置10个试验小区。经过两季的作物种植,从复配土土壤质地、水稳定性大团聚体含量、有机质、作物生长水平及产量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混合砒砂岩改良沙地,促使土壤宜耕层厚度增长,且土壤结构改良,肥力逐渐增加;作物对不同比例的复配土壤具有不同的敏感性,玉米、大豆在砒砂岩和沙1∶2混合比例下最适宜生长,小麦、马铃薯在砒砂岩和沙1∶5混合比例下最适宜生长。  相似文献   

6.
毛乌素沙地广泛分布着风积沙和砒砂岩,风积沙松散无聚力,砒砂岩易风化侵蚀,这给当地道路交通建设带来了极大的问题。本文为了解决此问题,减少砒砂岩与沙对环境的危害,有效利用当地资源,选用砒砂岩与沙复配成土作为路基材料。将砒砂岩与沙按质量比1∶5、1∶2、1∶1、2∶1、3∶1、4∶1、5∶1这7种比例充分混合,运用Mastersizer 2000和重型击实仪,测得不同比例复配土的颗粒级配与最大干密度,分析压实特性,确定最佳质量比。试验结果表明:当砒砂岩与沙的质量比为2∶1,不均匀系数Cu约为23.03,曲率系数Cc为1.27~1.5,属级配良好土,当含水率在7%~9%时,最大干密度为2.04~2.05g·cm~(-3),压实特性最好,适合用作路基填料。  相似文献   

7.
目前,众多研究指出了砒砂岩作为建筑材料可行性。本文选取毛乌素地区典型的红褐色砒砂岩为原材料,与福建标准砂混合形成复配土,测定了复配土的界限含水率,开展了复配土的室内渗透试验、压缩试验、直剪试验、三轴剪切试验,并分析了砒砂岩与砂的质量比、含水率、干密度对复配土静力力学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发现:复配土的渗透系数随着干密度的增大而减小,压缩性随着砒砂岩质量比例和含水率的增加而增加,相反,随着试样干密度的增大而降低。试样中砒砂岩质量比例增大时,内摩擦角呈减小趋势,而粘聚力不断增大;试样的干密度越大,内摩擦角和粘聚力越大;试样的含水率越大,内摩擦角越大,粘聚力随含水率的增大而减小。本文的研究可为砒砂岩在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以毛乌素沙地区域的"两害"砒砂岩与沙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1∶1、1∶2和1∶5三种比例进行复配成土,并种植适宜该地气候环境的作物——马铃薯。在马铃薯收获期于各小区垄上、垄下采集不同剖面深度土壤,并测定其铵态氮与硝态氮含量。结果表明,三种复配土垄上下土壤剖面0~140cm铵态氮的分布均较为均匀,均处于0.50mg·kg~(-1)左右,且规律基本一致;混合比例对垄上下硝态氮剖面分布均产生明显影响,垄上0~60cm土层内、垄下0~20cm土层内,表现为1∶11∶21∶5,其余土层内1∶5复配土始终具有较高的硝态氮含量;1∶1和1∶2复配土壤垄上、垄下硝态氮积累峰值均出现在0~20cm土壤剖面处,140cm深度仍有一定的积累,1∶5复配土壤出现在120~140cm土壤剖面处,且各复配土壤垄下硝态氮淋洗均深于垄上;同一土层深度,三种复配土壤垄下硝态氮含量明显高于垄上,且1∶5复配土壤垄上、下差异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9.
为探索适宜砒砂岩与沙复配土土体有机重构的植物营养保障措施,开展以生物炭为改良剂的不同梯度盆栽试验,得到适合复配土肥力提升的生物炭施用比例,为复配土的植物营养保障提供技术支撑。研究表明:生物炭能够有效提高土壤持水保肥能力,有利于提高土壤营养元素利用效率。其中投加30g·kg~(-1)生物炭,复配土中各养分含量最高,且作物长势较好;生物炭对复配土中速效钾、有效磷、铵态氮的提升可持续性较好,对复配土中硝态氮提升可持续性较差;在适当比例的生物炭作用影响下,会较好的提升复配土的肥力,若过量施用会抑制作物生长。  相似文献   

10.
研究毛乌素沙地砒砂岩与沙不同质量重构比例下表层(020cm)土体的储水情况,为砒砂岩改良风沙土的应用提供参考。将砒砂岩与沙分别按0∶1,1∶5,1∶2,1∶1,2∶1,5∶1和1∶0质量比重构,采用烘干法测定各处理的有效水分及储水量。随着砒砂岩与沙m(砒砂岩)∶m(沙)重构比例的增加,表层(020cm)土体有效水分含量呈多项式y=0.027x~2+0.625x+2.678(y为有效水分,%,x为7种处理,x=1,2,3,4,5,6,7)增长趋势,当向沙中加入1/6的砒砂岩时,增长幅度最大为28.71%。储水量呈幂函数y=8.286x~(0.705)(y为储水量,mm,x为7种处理,x=1,2,3,4,5,6,7)增长规律,当向沙中加入1/6的砒砂岩时,增长幅度最大为29.67%,向沙中加入1/3的砒砂岩时,为27.56%。砒砂岩与沙重构后,在沙中添加的砒砂岩不超过沙时,有利于复配土壤储蓄水分。  相似文献   

11.
为探明复配型土体有机重构技术对土体改良作用的机理,本文选择砒砂岩与沙复配成土技术作为典型实例,设置不同砒砂岩与沙的复配比例(1:1、1:2、1:5)田间试验小区与沙地进行对照,于2010-2015年连续监测不同处理土体的质地、有机质、水稳定性团聚体、矿质氮以及玉米产量变化。结果表明:砒砂岩的加入能将沙地土体中的粉粒和粘粒含量分别从3.21%和2.73%提升到20%和5%以上,满足作物生长的颗粒需求,因此适宜于作为一种沙地土体有机重构的材料;在6年的耕作管理中,0-30 cm表层的粉粒和粘粒缓慢向下层迁移,增加30 cm以下沙地土体的粉粒和粘粒含量,复配土土体0-30 cm内有机质含量从0.5%以下提升到3.7%以上,水稳定性团聚体含量则从18%-28%提升到20%以上,0-120 cm深度土体内矿质氮储量提升4.5倍以上,玉米产量随种植季数稳步提升至11000 kg·hm~(-2);其中,1:2复配比例上经6季种植后玉米产量达到14234.4 kg·hm~(-2),最适宜玉米生长。本文的研究结果不仅系统分析了砒砂岩与沙复配成土技术的机理,也为其它复配型土体有机重构技术的机制探讨和技术路线制订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2.
团聚体的形成主要靠粘粒的内聚力及铁铝氧化物的胶结作用,本文考虑单一因素粘粒对团聚体形成的影响,并定量化表达和探讨对有机质含量较小的砒砂岩和沙复配土中粘粒和水稳性团聚体的相关性,并通过计算机模拟仿真进行相关性验证,达到以土壤质地中粘粒的含量预测土壤团聚体的目的。本文将砒砂岩与风沙土分别按1∶1,1∶2,1∶5和0∶1质量比复配并在2010年建立小区,经过20102013年连续4年的试验连续取样观测,用激光粒度分析仪和湿筛法分别对其粒度组成及水稳性团聚体分析研究。根据混合后未种植以及20102013年5次实验数据表明(相关系数分别是0.742、0.794、0.887、0.714、0.755),不同年份的粘粒含量和团聚体具有正相关性,且相关性随年份变化相对稳定,时间变异不大。根据multi-agent(MAS)方法建立人工土壤团粒模型(Artificial Soil Aggregates Model,简称ASAM),以粘粒含量对团聚体含量的进行预测,预测结果与实测值基本吻合。研究结论:(1)针对有机质含量较少的砒沙岩与沙复配土,粘粒含量和团聚体含量具有较好的正相关性,且相关性随年份变化相对稳定;(2)仿真结果表明,利用ASAM模型仿真,计算仿真结果与实测数据趋势基本一致,首次将计算实验方法应用于复配土壤微结构变化过程研究,对不同复配土壤微结构变化定量描述提供了新的方法,并对土壤复杂性仿真提供了一条可行性途径,具有一定推广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将不同有机物料添加到砒砂岩与沙体积比为1∶2的复配土中,试验设置4个处理,对照(不添加有机物料,CK)、单施秸秆(秸秆5%,T1)、单施生物炭(生物炭5%,T2)、配施生物炭和秸秆(生物炭5%+秸秆5%,T3),分别培养30 d后采集土壤样品,分析各处理的土壤需水量、团聚体粒径分布、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效率、平均重量直径、平均几何直径和分形维数等。研究结果表明:培养周期,四种处理的平均需水量以对照最高,且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各处理的团聚体百分含量(0.25 mm)以CK最低,T3最高,趋势呈现为CK T1T2T3,添加有机物料后的复配土稳定性指标均比对照高,且混施物料对团聚体稳定指标改善效果优于单一物料。在干筛法和湿筛法处理下,不同团聚体分形维数的范围为2.79~2.89,表现趋势为T3 T2 T1 CK;湿筛法,复配土分形维数(y)与WR_(0.25)(x)之间存在良好的线性方程关系,即为y=-0.002 8x-2.989 2,且R~2=0.93。研究综合分析,通过增加有机物料的施入可有效增加复配土稳定性,并且可改善结构,而且有机物料的混施后的改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4.
研究砒砂岩与沙复配材料的力学特性对治理砒砂岩地区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了解不同复配比例下复合材料的材料和结构特性,本文从微观层次入手,通过电镜试验和压汞试验,对砒砂岩复配土的微观结构及物质元素组成进行了分析。运用动三轴仪,进行了不同配合比下的力学试验。结果发现:砒砂岩的主要矿物成分是石英、钠长石、蒙脱石和方解石,无水状态时结构具有一定的强度,遇水饱和后结构崩塌,粘聚力迅速减小,具有一定的湿陷性;复配土由于其结构的互补性以及级配的优化,渗透性大为降低;宏观力学表现出应变硬化现象及非线性特点。  相似文献   

15.
砒砂岩与沙复配成土技术已经在毛乌素沙地得到了大规模的推广应用。为给该技术的固沙作用提供数据支撑,研究从粒度组成角度对砒砂岩与沙复配成土固沙机理进行了初探。通过设定7种比例砒砂岩与沙(1∶0、5∶1、2∶1、1∶1、1∶2、1∶5、0∶1)复配土,对二者和复配土的粒度组成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毛乌素沙地风沙土粒度组成主要集中在0.05~1mm之间,以粗颗粒占优的粒度组成决定了其抵抗风蚀的能力较弱。而砒砂岩粒度组成主要集中在0.01~0.05mm,其较细的粒度组成具有抵抗风蚀的潜力。砒砂岩与沙复配后其粒度组成向较细的方向转变,复配土抵御风蚀起主导作用的惯性力或内聚力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6.
通过小区模拟试验,研究不同比例砒砂岩与沙复配对作物产量及成土理化性质的影响,寻找适宜作物生长的最佳混合比例。砒砂岩与沙混合比例共设3个处理:1:1(C1)、1:2(C2)和1:5(C3),每处理重复3次,种植作物为冬小麦。试验结果表明:小麦产量以C3处理增产效果最佳,比C2处理增产4.4%,比C1处理增产8.7%。新复配土壤容重C3C2C1,水稳性团聚体C1C2C3,有机质C3C2C1。种植一季作物后各处理土壤容重均有所下降,水稳性团聚体均有所升高,有机质C1、C2处理有所提高,C3处理稍有下降,土壤养分含量除有效磷外,全氮、速效钾及有机质均处于极低水平,在随后的推广应用中应不断加大氮肥和钾肥的投入,增施有机肥,提高复配土壤的养分水平,从而达到新增耕地的可持续利用。该研究可为毛乌素沙地的开发利用、沙化土壤的治理以及当地水土流失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活性炭比例对四合土隔离层重金属阻滞能力的影响,在三合土中添加不同量的活性炭构建四合土隔离层,测定重金属离子穿透隔离层时间并运用两区模型拟合重金属离子在隔离层内的弥散扩散系数(D)和阻滞系数(R)。结果表明,随着隔离层中活性炭比例的增加,隔离层饱和导水率增大;隔离层材料黄土、熟石灰、活性炭、细沙比例为5∶2∶1∶2时,重金属Zn、Cd、Hg、Pb、Cu穿透时间分别延长了20.0%、16.0%、5.0%、8.0%、6.0%;隔离层材料黄土、熟石灰、活性炭、细沙比例为5∶1.5∶1.5∶2时,重金属Zn、Cd、Hg、Pb、Cu穿透时间分别延长了25.5%、19.8%、7.4%、7.2%、2.7%;添加活性炭的隔离层可以不同程度提高重金属Zn、Cd、Cu的阻滞系数。  相似文献   

18.
电热板消解法、全自动石墨消解法和微波消解法是3种常用的消解方式。本文采用3种消解方式对土壤样品进行前处理,然后运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同时测定土壤样品中的6种重金属含量。结果表明,电热板消解法对Cr的正确度和Cd的精密度会产生一定影响,而全自动石墨消解法和微波消解法对6种重金属均表现出良好的正确度和精密度。3种消解方式下,ICP-MS测定土壤样品中的6种重金属,平行性较好。  相似文献   

19.
张玲 《魅力中国》2013,(10):225-225
在美术教育中渗透德育是新课程新理念的体现,也是现代教育的需要。本文研究从关注美术的教材内涵、课堂教学、教学手段、课型等方面,有机地渗透德育,在培养学生健康审美情趣的同时。迭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张红梅 《魅力中国》2011,(15):351-351
语文传承、载负着祖国文化和民族精神,有着极其丰富的人文内涵、极其辉煌的人文精神。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现人文渗透,培养人文素质。是当代语文教师应思考的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