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廖高玲 《会计师》2013,(13):60-61
现行的内部控制规范对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存在模糊之处,导致企业对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存在一定困难。本文在分析了企业认定内部控制缺陷的困难后,探析了解决内部控制缺陷认定困难的方法,即不严格区分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和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通过定量或二级定性化标准对内部控制缺陷进行更有依据的区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原则式与规则式互补的内控缺陷认定框架,以供企业进行内控缺陷认定时参考。  相似文献   

2.
廖高玲 《会计师》2013,(7):60-61
现行的内部控制规范对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存在模糊之处,导致企业对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存在一定困难。本文在分析了企业认定内部控制缺陷的困难后,探析了解决内部控制缺陷认定困难的方法,即不严格区分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和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通过定量或二级定性化标准对内部控制缺陷进行更有依据的区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原则式与规则式互补的内控缺陷认定框架,以供企业进行内控缺陷认定时参考。  相似文献   

3.
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是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前提,然而现行的内部控制规范对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存在模糊之处,导致企业对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存在一定困难,具体表现在内控缺陷原则式认定与规则式认定的两难选择,财务报告内控缺陷与非财务报告内控缺陷难以明确界定以及内控缺陷重要性程度的划分标准缺乏实际操作性等,本文对上述企业认定内部控制缺陷的困难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4.
本文构建了一种基本的量化指标,对我国上市公司披露的内控缺陷认定标准质量水平进行了量化,并据此考察了内控缺陷认定标准在企业内部控制建设过程中的作用效果与影响机制。研究发现,高质量的内控缺陷认定标准有助于促进内部控制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进一步分析发现,内控缺陷认定标准与其他内外部监督机制具有协同效应。在审计委员会作用更强、外部审计质量较高及市场化程度更高情况下,内控缺陷认定标准对内控质量促进作用也更明显。上述研究发现表明,监管层面应加强企业内控缺陷认定标准的质量监管,以推动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的总体提升以及内部控制建设工作的有效落地。  相似文献   

5.
以2007-2016年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董事会特征对内部控制缺陷信息披露的影响。研究发现:规模较大、会议次数较多、薪酬激励程度较低、学历水平较低的董事会在内部控制缺陷披露过程中的机会主义行为较为严重;强化内部控制监管力度能够抑制董事会的这一机会主义行为;提高董事会薪酬激励能够促进内部控制缺陷的及时修正。  相似文献   

6.
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是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核心问题。本文以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披露的2011年内控评价报告为研究对象,从重要性和可能性两个维度考察上市公司内控缺陷认定定量标准的制定情况,并运用内容分析法从缺陷事件的性质、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的严重程度三个维度考察上市公司内控缺陷认定定性标准的制定情况。研究发现,上市公司内控缺陷认定标准在制定方面存在着诸多影响内控缺陷信息质量的问题,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若干总体性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7.
以内部控制缺陷的动态整改为切入点,以2007-2017年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内部控制缺陷发生整改和整改及时性对高管隐性和显性腐败的影响,并区分缺陷认定标准严格程度与缺陷异质性做了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相比未整改公司,整改公司的高管隐性腐败程度更低,但显性腐败程度短期内没有明显变化;整改所耗时间越长,隐性腐败程度增长越快,显性腐败的发生概率越高;仅在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较为宽松以及存在公司层面内控缺陷的样本中,内控缺陷整改前后,高管腐败程度才有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8.
内部控制缺陷与公司业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公司业绩角度,分析内部控制对公司业绩的影响机制,并利用2012-2015年A股上市企业的经验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相较于内部控制健全的公司,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业绩较差;且内部控制缺陷程度对公司业绩有显著影响,内部控制缺陷越严重的公司业绩越差.  相似文献   

9.
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披露是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编制的关键环节。文章以我国境内纳入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强制实施范围的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环境敏感性、产品市场竞争和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披露质量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产品市场竞争有助于提升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的披露质量;环境敏感性正向调节产品市场竞争对于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披露质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企业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分析内部控制定义和类型的基础之上,研究内部控制缺陷认定的判断标准和流程,从而为企业内部控制缺陷的有效识别和整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依据机构持股具有的"有效监督"假说和"利益冲突"假说,本文从三个维度实证检验机构持股对内部控制缺陷的影响。研究发现:机构持股与内部控制缺陷显著负相关,大机构投资者(持股比率大于3%)对内部控制缺陷的抑制作用更强,验证了机构持股的"有效监督"假说;与非独立型机构投资者相比,独立型机构投资者对内部控制缺陷的抑制作用更大;与短期机构投资者相比,长期机构投资者更能抑制内部控制缺陷的产生。此外,终极产权性质会影响机构持股对内部控制缺陷的治理监督作用,总的来说,机构持股对内控缺陷抑制作用在非国企中更为明显,且不同类型机构持股对内控缺陷抑制作用在国企与非国企中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2.
内部控制缺陷识别是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判断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重要依据。针对内部控制相关法规在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方面缺乏具体的规则、上市公司在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方面面临困境以及内控信息披露质量较低等问题,本文通过研究企业内部控制缺陷评价模型,以期为内部控制质量评价提供一种科学、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董事会具有咨询和监督双重职能。现有文献一般认为内部董事主要履行咨询职能,独立董事主要履行监督职能,而本文则基于2006~2013年我国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的数据,从CFO兼任董事的角度研究了内部董事对监督职能的贡献。研究发现,CFO内部董事能够帮助董事会更好地履行监督职能,并且这种治理机制能制约CEO权力、解决国有企业的代理问题、弥补一些外部治理机制的缺陷。本文丰富了董事会治理以及CFO制度领域的研究,并为公司治理实践中董事会如何构成以及如何提高董事会监督职能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鲍丹 《时代金融》2013,(23):111+115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前提是企业能够专业地识别企业内部控制缺陷。然而目前尚未出台相关内部控制缺陷认定的具体标准,现有的规则提供的信息也是模糊的,实际操作难度大。内部控制缺陷认定的关键在于明确内部控制缺陷的概念、性质和内部控制缺陷的严重程度的划分标准。因此本文首先分析现有内部控制缺陷概念、性质和内部控制缺陷的严重程度划分标准的情况,然后尝试性地提出自己对内部控制缺陷分类和严重程度划分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认定:困境破解及框架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是内部控制评价和鉴定中最基础的问题,然而不仅目前的内部控制规范关于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存在制度空白,而且国内外均缺乏关于内部控制缺陷方面的系统研究。有鉴于此,本文首先从制度、理论以及操作三个层面对内控缺陷认定困境进行了解析,指出内控缺陷认定困境主要表现在:内控缺陷的概念和分类缺乏明确界定,一般、重要及重大缺陷缺乏具体认定标准,有关制度规范缺乏细化指导规则等;其次从规范制定思路、概念界定、分类、认定标准等方面提出了破解思路;最后构建了内控缺陷认定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6.
与以往从缺陷静态视角的研究不同,本文以内部控制缺陷为基点,从缺陷修复与内部控制监管制度变迁两个动态视角,联合考察内部控制缺陷与修复对债务融资成本影响及其内部控制监管制度变迁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内部控制缺陷提高了企业的风险不确定性,增加债务融资成本,而内部控制缺陷的修复降低了债务融资成本。进一步引入内部控制监管制度变迁之后发现,内部控制监管力度的加强明显提升了内部控制缺陷修复的进度,显著降低企业外部风险和债务融资成本。研究表明,内部控制缺陷的修复与政府内部控制监管力度的强化,两者内外联动相互促进,才能真正有助于建立高质量的内部控制制度,并且有效地发挥其对企业债务融资决策的风险管控作用,降低债务融资成本,提高融资效率。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2009~2010年深市主板A股上市公司披露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为依据,分析了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整体状况、具体类型及存在的问题。研究发现,2010年披露缺陷的公司数量显著低于2009年,内部控制整体水平逐年提高,存在缺陷较多的要素是内部环境、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在披露过程中,上市公司主动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意识不强,缺乏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和披露标准,且部分公司对内部控制缺陷界定不清楚。  相似文献   

18.
陈武朝 《审计研究》2012,(1):103-109
本文研究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执行初期在美国上市的公司财务报告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的认定及披露。研究发现,许多重大缺陷是根据内部控制审计准则指出的表明公司内部控制可能存在重大缺陷的重要迹象来认定的;其他的则通过重大缺陷的定义来认定。披露的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涉及到COSO《内部控制—整合框架》五要素的几乎所有内容,以及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几乎所有项目。仅有部分公司披露导致交易或账户层面重大缺陷的企业层面内部控制重大缺陷,同时,仅有部分公司披露受账户或交易层面内部控制重大缺陷影响的所有账户。本文最后分析了在美上市公司重大缺陷认定及披露对我国上市公司执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的借鉴。  相似文献   

19.
内部控制是防范企业财务报告错误和舞弊行为的第一道防线,也是保证企业财务报告真实、完整的内在机制。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是内部控制审计的难题之一,同时也是企业评价内部控制是否有效的关键。如果存在重大缺陷,则不能得出内部控制有效的结论。尽管《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对缺陷的初步认定和最终认定做了原则性规定,但在《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亟需细化的操作性问题。例如,内控缺陷的内涵界定模糊、缺陷识别的技术方法有哪些,如何界定缺陷的类型和严重程度,等等。所有这些直接导致了企业内部控制缺陷认定的困境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信息披露质量低等问题。鉴于此,本文在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缺陷认定困境探讨的基础上,提出相关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20.
张再均 《财会学习》2013,(10):73-74
一、内部控制缺陷的重要性内部控制缺陷包括设计缺陷和运行缺陷。按照(《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第十七条的规定内部控制存在的缺陷,无论设计缺陷还是运行缺陷.按严重程度分为重大缺陷、重要缺陷和一般缺陷三个等级。为了便于专门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进行评估,内部控制缺陷的定义有必要更接近财务报告控制目标:如果某项控制的设计、实施或运行不能及时防止或发现并纠正财务报表错报,则表明存在内部控制缺陷。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