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上接本刊2016年第14期)四、净资产与预算结余差异辨析净资产是指财务会计体系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预算结余是指预算会计体系预算收入减去预算支出后的余额(即期初预算结余与本期预算收支差额之和)。由于双体系对收入(预算收入)、费用(预算支出)的确认存在差异,因此净资产与预算结余也会产生相应的差异。前述涉及资产、负债项目的差异分析,出发点是政府会计主体会计期间发生的业务,目的是阐述如何进行相应的  相似文献   

2.
林钢  武雷 《财务与会计》2015,(10):64-68
一、政府会计主体个别报表会计信息生成模式问题
  《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方案》(下称《方案》)明确指出,政府会计科目设置要实现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双重功能。预算会计科目应准确完整反映政府预算收入、预算支出和预算结余等预算执行信息;财务会计科目应全面准确反映政府的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费用等财务信息。  相似文献   

3.
<正>(上接本刊2016年第13期)三、负债项目涉及收入、费用和预算收入、预算支出确认的差异辨析(一)涉及借款项目的差异辨析借款是指政府会计主体向银行借入的款项,包括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1.借入与偿还款项。政府会计主体借入款项,按照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应确认为一项负债;而只有现行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规定,确认为债务收入。政府会计改革之后,财务会计仍将借入款项确认为负债,而预算会计  相似文献   

4.
传统政府会计中净资产核算既联系着收入、支出核算,又联系着资产、负债核算,是传统政府会计核算的纽带与核心,也是难点。在2019年政府会计改革后的平行记账模式下,政府财务会计中净资产核算与政府预算会计中预算结余核算相应地成为各自体系的纽带与核心,也是各自体系的难点。2019年我国第一次全面实施政府会计准则制度过程中,许多政府会计实务工作者对期末、年末政府财务会计和政府预算会计中“结转”的账务处理把握不准确、不到位。文章通过“逻辑关系图+文字解析”方式力图简明阐释政府财务会计中期末净资产结转逻辑关系和政府预算会计中年末预算结余结转逻辑关系。  相似文献   

5.
朱兆辉  刘强 《财会通讯》2021,(13):168-172
本文立足政府会计制度,运用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的理论"交集",创新提出对纳入预算管理资产的会计要素划分下的会计核算恒等式:资产=资金结存性货币资产+非货币资产=负债+净资产,以此探析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相融合原理,理顺政府会计核算认知,适应公办高校会计特点,运用好成本核算工具,补充完善成本核算内容.政府会计全面管理核算目标为成本核算精准、预算收入适时、预算支出适度,文章旨在梳理政府会计制度总体核算理念,助力"三双规则"执行和成本核算实施,为高校管理决策服务.  相似文献   

6.
我国现行预算会计确立了五个会计要素,即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其中,资产、负债和净资产三个要素构筑资产负债表,所以也称为资产负债表要素;收入和支出两个要素构筑收入支出表,所以也称为收入支出表要素。文章对会计核算的内容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我国现行预算会计确立了五个会计要素,即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其中,资产、负债和净资产三个要素构筑资产负债表,所以也称为资产负债表要素;收入和支出两个要素构筑收入支出表,所以也称为收入支出表要素。文章对会计核算的内容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一、预算会计与企业会计要素不同的原因分析(一)会计要素不同我国预算会计的会计要素分为五类,即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企业会计的会计要素则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类。两者不同的原因有:(1)核算基础不同:预算会计以收付实现制为主,企业会计以权责发生制为主;(2)会计主体性质不同:预算会计主体没有具体的所有者,企  相似文献   

9.
《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设置了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费用五个会计要素,既没有设置企业会计中的所有者权益和利润会计要素,也没有设置预算会计中的支出会计要素。本文以捐赠业务为主的非营利组织为例,探讨和分析净资产的定义、性质及其计量和报告方法。“净资产”是与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了《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关于资产、负债的定义、计量属性,以及预算收入与收入、预算支出与费用、预算结余与净资产之间的异同点,并对决算报告和财务报告的目标、使用者、内容、编制基础、生成方式进行了比较,对其中的差异作出解释,最后从会计人员培训、清产核资、内控建设、信息化建设等方面提出实施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一、预算会计与企业会计要素不同的原因分析(一)会计要素不同我国预算会计的会计要素分为五类,即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企业会计的会计要素则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类。两者不同的原因有:(1)核算基础不同:预算会计以收付实现制为主,企业会计以权责发生制为主;(2)会计主体性质不同:预算会计主体没有具体的所有者,企业会计主体有具体的所有者;(3)核算的业务性质不同:预算会计主要以非营利性业务为主,企业会计核算的业务是营利性的。  相似文献   

12.
从中美收益概念看全面收益报告在我国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中美收益概念及其会计处理的差异(一)中美收益概念的差异。我国会计界将会计要素归结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企业会计制度》将利润定义为:企业一定时期的经营成果,包括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论财务会计概念》第三辑中阐述了十项会计要素:资产、负债、权益、业主投资、业主分配、收入、费用、利得、损失和利益,并将全面收益定义为:是企业报告期内除业主以外的交易以及其他事项或情况所引起的权益(净资产)变动。FASB将全面收益分为两个部分:净利润和其…  相似文献   

13.
1999年出台的医院新会计制度,作了如下改革:一、会计要素和平衡公式会计要素是会计核算的基本单位,是确定会计处理方法和会计核算程序的基础。医院会计根据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把医院会计要素确定为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五大要素。它们的平衡公式为:资产=负债+净资产1.资产分为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取消了专项物资和专项应付,使医院资产转换更加灵活。2.负债分为长期负债和短期负债,使医院经济分析更具有现代意识,避免决策失误。3.净资产分为事业基金、固定基金、专项基金和待分配结余,有利于医院资金的专项…  相似文献   

14.
2019年1月1日起,行政事业单位施行《政府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和报表》,这就要求在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双体系下进行核算。由于双基础的存在,财务会计中的收入、费用和预算会计中的预算收入、预算费用的确认就会产生差异。固定资产核算是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科研事业单位为例,对其固定资产取得、计提折旧、处置、清查盘点中常见业务的核算以示例的方式进行梳理,分析双体系下产生的差异并进行总结,提出政府会计制度下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相关建议,落实政府会计制度,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率。  相似文献   

15.
针对《政府会计制度》下受托代理业务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利用会计职业判断无法对日常会计事项准确进行账务处理的问题,提出受托代理业务核算优化建议:取消财务会计“受托代理资产”“受托代理负债”两个科目,在净资产中增设“受托代理盈余”科目用来核算受托代理业务资产、资金增减业务;在预算会计“资金结存”科目下设置“受托货币资金”明细科目,同时增设“受托代理收入”“受托代理支出”“受托代理结转”三个预算会计科目;增加受托代理现金核算业务的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双重功能。  相似文献   

16.
自创商誉的确认与计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山  杜琳 《事业财会》2005,(1):29-31
一、自创商誉的确认。(一)、会计确认的涵义。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的SFAC NO.5对会计确认下了完整的定义:“会计确认是指将一个项目作为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等要素加以记录或将之最终纳入财务报表中的过程。”这样,资产或负债的会计确认应涵盖两阶段:(1)初始确认。当有充分证据表明一个项目之中内含的资产或负债的变化已经发生(包括有恰当的证据表明将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流入或流出企业)和能够用某个特定的货币进行充分可靠的计量。  相似文献   

17.
朱荣 《价值工程》2011,30(33):131-131
我国现行的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共同构建的预算会计体系,是在收付实现制的基础上,以满足政府财政预算管理的目的,核算财政资金的收入、支出和结余情况,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政府的资产与负债等信息。本文就实务工作中所出现的几个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18.
张勇梅 《当代会计》2021,(4):125-127
新《政府会计制度》下,由于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中"平行记账"的记账原则和范围不同,使得"本期盈余"和"预算结余"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文章以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为例,对收入费用和预算收支的经济业务进行例证和差异化分析,最终总结确定"本年盈余与预算结余差异调节表",从而反映出其真实存在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19.
一、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确认及计量的理论基础 (一)资产负债观和收入费用观资产负债观以资产负债表为核心,基于资产和负债的变动来确认收益,将期末、期初净资产的变化作为收益的计量。收入费用观以利润表为核心,通过收入与费用的直接配比来确认收益,而后将确定的收益分摊至相应的资产和负债。这两种理论应用到所得税会计中,产生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和利润表债务法。资产负债表债务法首先从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计税基础及其差异的计算确定人手,定义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概念,并规范其相应的确认和计量,然后根据有关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的变动来确认计量本期的所得税费用。利润表债务法关注的是利润表中所列示的收入和费用在列支的时间、范围、标准等方面与税法的差异对所得税费用的影响,并按照会计所得计算的所得税费用与按照应税所得计算的当期所得税之间的差额确认递延税款。  相似文献   

20.
<正>政府会计改革构建了“3+5”会计要素的核算模式,政府财务会计与政府预算会计“适度分离”,尤其是政府财务会计的“费用”要素与政府预算会计的“预算支出”要素实现“适度分离”,为政府财务会计“实提”折旧奠定了坚实基础。然而,政府会计改革后,应当如何解读政府会计固定资产折旧信息,特别是政府会计主体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后实现盈亏平衡并略有盈余,是否等同于政府单位具备了更新或重置资产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