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夏艳 《上海会计》2014,(6):9-10
信息的公开和透明是提升公益慈善组织公信力的重要保障。随着公益组织及其项目运作和管理的负面事件的曝光,公益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危机不可避免。文章运用博弈论理论说明慈善组织信息披露博弈的产生及结果,并对改善慈善组织信息披露提出若干措施。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青海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预算信息公开的部署和要求,把推进财政预算信息公开、增强政府公信力作为工作着力点,积极健全信息公开工作机制,细化公开方案、明确公开重点,主动接受社会监督,持之以恒推进财政预算公开,取得较好反响。现将青海省财政预算公开情况简要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秦安兰 《征信》2020,38(2):27-32
公信力是慈善组织的生命线,频发的慈善负面事件使得慈善组织公信力处于危险境地,但同时也带来公信力重建的机遇。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是现代福利国家的必然选择。慈善组织公信力重建路径具有多维性,重建过程中需要注重慈善组织自身建设、政府与慈善组织的关系建设、公益慈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和多元监督体系与第三方评估建设这四个方面。此外,透明度建设是慈善组织公信力重建的突破口,提升诚信度和慈善能力是慈善组织公信力重建的内在动力,第三方评估和监督机制是慈善组织公信力重建的外在动力。  相似文献   

4.
《会计师》2014,(6)
当前我国慈善组织正面临信任危机,如何让社会公众重拾对慈善组织的信心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而信息披露是提升公信力的最佳选择。本文研究了慈善组织信息披露的动机和影响因素,并提出了解决慈善组织信息披露问题的可行性措施。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慈善组织遭遇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英国是世界上最早颁布慈善会计准则的国家,本文介绍了英国慈善组织会计与报告——推荐实务公告,该公告体现了英国新公共管理运动中将私营部门的管理技术和方法运用于公共领域以提高公共服务质量的理念。通过对我国慈善组织信息公开披露状况的调查发现,我国慈善组织信息公开状况还很不规范,目前粗线条框架性的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不能发挥指导慈善组织提供详细财务信息的作用。加强慈善组织及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和信息披露制度的建设是维护和加强慈善组织声誉的重要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6.
张欢 《会计师》2023,(18):73-75
潘序伦毕生崇尚爱国主义精神,具有强烈的报国强国之志,长期热心于慈善捐赠工作。通过研究潘序伦在抗战之初的募捐款项审计和抗战后的常州中学重建募捐经费管理两个案例,得出慈善机构或慈善捐赠活动组织应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实行公开透明的信息披露,实施捐赠经费管理的全过程审计监督,保障我国慈善捐赠事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网络舆情具有隐蔽性、突发性、传播速度快及渗透性强等特点。政府网站应高度重视网络舆情动态,完善信息公开机制,妥善处理好网络舆情事件。政府通过设立网站向公众公开政府非保密信息,使权力运行公开、透明,有利于保证公民的知情权和对政府的监督。政府网站信息公开为网络舆情引导奠定了基础,网络舆情引导有利于提升政府形象及公信力,构建和谐信息环境,实现合理执政,科学执政。  相似文献   

8.
熊年春 《财政监督》2011,(12):17-18
中红会、中华慈善总会、青基会等近期陆续曝出的一系列事件,重挫了公益性非营利组织在民众心中的公信力。如何重拾公众对慈善界的信任,除了加强非营利组织的自律,还需要来自政府、公众和媒体的监督及独立第三方的评估。而完善非营利组织会计信息披露,为相关信息使用者及时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则是提升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的基本途径之一。本文通过分析非营利组织会计信息的供求关系,探讨了目前非营利组织会计信息披露的制约因素,并提出了完善非营利组织会计信息披露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王海燕 《征信》2014,32(11)
公益性社会组织公信力是公益性社会组织获得利益相关者和社会公众信任的能力,体现组织与利益相关者和社会公众的互动关系,是公益性社会组织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我国公益性社会组织公信力缺失的原因在于法律和政策管理错位,公益性社会组织欠缺合法性和自主性,内部治理和发展能力不足,缺乏公开性和透明度,外部监督和评估机制不完善,活动偏离公益使命.为此,急需改善公益性社会组织管理的法律和政策环境,强化其信息披露和内部治理,健全社会监督和问责机制.  相似文献   

10.
<正>民政部21日发布通知称,根据慈善法相关规定,民政部将采取遴选方式,指定慈善组织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首批拟指定10家左右。将于今年9月1日起施行的慈善法规定,慈善组织通过互联网开展公开募捐的,应当在国务院民政部门统一或者指定的慈善信息平台发布募捐信息。点评:随着自媒体的兴起,网络募捐行为也不断涌现,不少人都借助方便快捷的互联网平台,通过公开募捐解决了燃眉之急。但与此同时,无论是个人募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分析重大突发事件背景下慈善组织审计的特殊性、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提出需要构建三位一体的慈善组织审计监督体系、拓展审计内容、调整审计方式以及在公开审计结果的基础上重视审计结果的运用。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慈善是基于网络平台进行慈善活动的公益行为,其区别于传统慈善的显著特征是参与感的空前提高和大众化的最大实现.我国互联网慈善方兴未艾,其公信力状况呈现喜忧参半的两面性格局.互联网慈善弥补了传统慈善在便捷性和透明度上的短板,对我国慈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运用法治思维建构互联网慈善公信力是最有效和可靠的应对之策:一是增强互联网慈善募捐主体的合法性和责任感,二是确保互联网慈善信息平台的可及性和透明度.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为我国公益慈善组织发展带来了无限的机遇,在机遇中发展遇到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加快其自身的能力建设.本文主要从公益慈善组织能力建设的概念和其存在的问题进行理论分析,提出加快我国公益慈善组织自身能力建设的四点建议:首先,必须进行公益慈善组织内部机构设置的改革建设.其次,必须切实开展公益慈善组织工作队伍建设.再次,必须建立规范、公开的财务管理和信息披露制度.最后,还要加强慈善公益项目管理,树立品牌项目.  相似文献   

14.
刘秀琼 《中国外资》2010,(22):226-227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为我国公益慈善组织发展带来了无限的机遇,在机遇中发展遇到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加快其自身的能力建设。本文主要从公益慈善组织能力建设的概念和其存在的问题进行理论分析,提出加快我国公益慈善组织自身能力建设的四点建议:首先,必须进行公益慈善组织内部机构设置的改革建设。其次,必须切实开展公益慈善组织工作队伍建设。再次,必须建立规范、公开的财务管理和信息披露制度。最后,还要加强慈善公益项目管理,树立品牌项目。  相似文献   

15.
公益机构需要有科学的管理系统来支撑面对质询的自信,50年来在遍布世界各地的援助项目中,WFP已经有相当成熟的管理系统来实现这一点。2011年"郭美美事件"引发了中国的慈善信用危机,善款去向成为公众较为关心的问题,这也对公益慈善组织的透明度提出了新的要求。重塑公益组织的公信力关键在于建立一套透明化的运作机制。国外的慈善组织运作时间长,在信  相似文献   

16.
基于对全国12座城市居民的抽样调查数据,借助结构方程模型,构建城市居民网络慈善信任逻辑模型,剖析城市居民普遍信任、网络慈善活动信任、网络慈善制度信任、社会经济地位之间的逻辑关系,结果表明:在数字化时代,普遍信任感会正向影响城市居民对网络慈善活动信任,也会间接影响城市居民对网络慈善制度信任,是培育网络慈善信任的根基;城市居民的网络慈善活动信任会对网络慈善制度信任产生正向影响,但社会经济地位会负向影响网络慈善制度信任,网络慈善制度信任是城市居民网络慈善信任提升的高级表现形式。基于此,建议提高慈善信息可信度、积极宣传网络慈善正面案例、加强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完善网络慈善法律制度规范,提升公民网络慈善活动和网络慈善制度的信任水平,为网络慈善事业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国民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民众意识的增强,人们越来越愿意并且也有能力去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公益慈善组织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但随之而来的是公益慈善组织的信息披露问题。一个有效的信息披露机制应明确信息需求者及其需求,并以信息需求者的需求为导向确定信息披露内容、建立信息质量标准、选择信息披露途径、明确信息披露时限,然后在考虑成本原则的基础上进行机制创新,力求信息披露有效率、有效果、有效益。  相似文献   

18.
财务问责是慈善问责的关键和难点所在。对慈善组织进行财务问责是慈善组织回归正道、重塑形象和提升公信力的关键所在。制约慈善组织财务问责的因素包括法律缺失、所有者缺位、内部治理不完善、政府庇护等,笔者建议通过加快相关立法、提升问责能力、完善内部治理、实施协同治理、履行公共责任、改革管理体制等措施来改进慈善组织的财务问责。  相似文献   

19.
怀有仁爱之心谓之慈,广行济困之举谓之善,慈善是仁德与善行的统一。现阶段,中国社会慈善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壮大,已逐步成为社会管理和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但其中不少慈善组织也出现诸多弊病:善款去向不明、业务活动信息和财务信息披露不完整、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等。笔者通过分析和探讨中西方慈善组织财务信息披露制度,建议提出行之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20.
信任是驱动公民广泛参与慈善的重要力量。慈善信任包括从善意与真诚中形成的人际信任,基于结构合理与目的共识的系统信任,以及制度建设和外部监督构成的社会信任。在公益实践过程中,慈善事业暴露出纽带缺失、效率低下、价值偏离、监管不足等问题,导致慈善信任出现一定程度的缺损。新一代数字技术具有“连接—跨界—融合—共生”优势,为慈善信任的修复提供了新思路。以虚拟平台创造人际互联新纽带,以人工智能构筑组织运行新机制,以大数据拓展公众监督的途径,将为慈善信任修复注入新动能。当前,数字技术在慈善领域的应用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推进数字技术赋能慈善信任需要完善数字慈善立法,强化数字队伍建设,增加技术的人文关怀,从而引导数字技术更好地服务于慈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